文学作品阅读

裸猿3·亲密行为_第九章 回归亲密行为

德斯蒙德·莫利斯
科普学习
总共15章(已完结

裸猿3·亲密行为 精彩片段:

第九章 回归亲密行为

我们一降生就与母亲亲密接触,形成了亲密的关系。稍长,我们步入世界去探索,而不是回到母亲怀抱去寻求庇护和安全感。最后,我们斩断脐带,自立于成人世界。不久,我们开始谋求新的纽带,并回归一种亲密关系,与恋人缔结亲密纽带,结婚安家。我们重新获得一个安稳的基地,借以继续我们的探索。

在整个过程的任何阶段,如果我们享受不到亲密关系,我们就难以应对生活的压力。于是,我们就寻找替代亲密关系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我们热衷于社交活动,以弥补身体接触的匮乏,还可以用宠物来替代朋友的亲密接触。如果没有亲密朋友,我们可以用无生命的物体来扮演替代的角色,我们甚至走向极端,与自己的身体亲密接触,抚摸自己,拥抱自己,仿佛我们一个人成了两个人。

当然,这些替代真实亲密关系的变通办法可以是亲密接触基础上令人愉快的锦上添花,然而遗憾的是,它们成了许多人不可或缺的替代手段。解决办法看来是明显的。如果一位成人强烈需要亲密接触,他就必须放宽防范的心态,如此,他就能比较容易地接受他人友好的态度,对“多独处、保持距离、不与他人身体接触、不要袒露心声、不要感情外露”等清规戒律置之不理。遗憾的是,几种有力的因素堵塞了这一简单的解决办法。最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生活其间的社会规模太大,过分拥挤,使他感觉不自然。周围全是陌生人和几乎不认识的人,而且都是难以信赖的。陌生人太多,他只能和其中很少一部分人缔结情感纽带,至于其他人,他必须要将亲密接触控制到最低限度。因为在日常事务中,陌生人和他的空间距离太近,他的自我控制就到了不自然的程度。如果他善于自制,他的一切亲密接触都可能过分抑制,即使和亲人的接触都可能如此。

在这种身体隔膜、抑制亲密行为的状态下,现代都市人面对的危险就可能是“成为不称职的父母”。如果他们把这种抑制身体接触的习惯用到年幼子女的身上,他们就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使孩子以后不能形成强大的依恋纽带。如果他们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论来为自己不称职的父母行为辩护,那当然可以舒缓内心的愧疚。遗憾的是,这样的支持偶尔真能找到,就真的会对家人的亲密关系造成损害。

这种忠告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值得特别予以评述。在20世纪初,以杰出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命名的华生育儿理论受到许多人的追捧。为了充分体会他对父母忠告的原汁原味,有必要大段引述他的文字。以下是他的一些主要观点。

母亲们不知道,当她们亲吻、抱起、摇晃、抚摸、在膝头上抖动孩子时,他们养育的孩子在后来的生活中会全然不知所措……有一种养育孩子的理性方式,那就是把他们当作年轻的成人……不要拥抱他们,也不要亲吻他们,绝不要让他们坐在你的膝头上。如果你不得不亲吻他们,那就在他们道晚安时在他们的额头上轻轻地吻一下,点到即止……在和孩子的交往中,难道母亲不能训练自己,学会用一句慈爱的话、用微笑来代替亲吻、拥抱、搂抱和抚摸吗?……如果你没有保姆帮忙,又不能离开孩子,那就大部分时间把孩子放在院子里。在院子周围筑起篱笆,确保他们不会受到伤害。孩子一降生就这样做……如果你不忍心,一定要看着他们,那你就在院子门上凿一个孔,你能看见孩子,而孩子看不见你;也可以用一个潜望镜……最后的注意事项是,你要学会不用柔情蜜意的口吻对他们说话。

这段文字描绘的原理是把幼儿当年轻的成人,言下之意十分明显:典型的华生式成人从来不亲吻或拥抱,总是用他那“瞭望孔”互相打量。当然,这正是我们对周围的陌生人迫不得已的态度;然而,看见他一本正经地兜售自己的育儿经,将其作为亲子关系的正确程序,至少我们不得不说,这令人瞠目结舌。

华生的育儿经建立在行为主义观点之上。再以他的一段话为例。他说,人身上“没有本能。我们在婴幼期培养的一切习惯后来都会出现……人的内在本能里没有任何需要发展的东西”。顺理成章的结论是,如果要培养纪律严明的成人,那就必须要培养严守规矩的婴幼儿。如果延误了这一过程,就可能养成“恶习”,到后来就难以根除了。

这一态度建立在完全错误的前提下,说的是婴幼期和童年时代行为的自然发展。今天,我们偶尔还会看到这样的说教,否则,它就只能是稀奇古怪的历史趣闻了。正因为这一说教迟迟不肯退场,所以它需要我们仔细考察。它之所以能长期流传,主要原因是它有自我复制、代代传承的性质。如果父母对待婴儿的方式不自然,婴儿就觉得不安全。他渴望父母亲热的要求反复受挫,受到惩罚;他的哭闹无人理睬;他不得不适应、学习,他别无选择;他顺从,在受挫中长大。唯有一个潜隐的障碍,这个孩子终生再难以信赖任何人。由于他施爱和渴望被爱的欲望在幼年时就被堵塞了,所以他施爱的机制受到永久的伤害。由于他和父母的关系就像商业交易,他后来与人打交道的方式就走类似的老路。虽然他感觉到他还能施爱,而且他那基本的生物学欲望还在内心涌动,但他并不能因此就动于中而形于外了,连机器人那种冷冰冰的外显行为他也体会不到。他像一条萎缩的肢体,不能截除,疼痛不止。如果他根据传统的常规结婚生子,他的孩子很可能就会受到他小时候那样的遭遇,因为他的孩子不可能享受真正的父母之爱。这一判断在猴子试验中得到验证。如果猴子幼崽得不到母爱,她长大后也不会爱幼崽了。

对许多父母而言,华生育儿法看起来吸引人,实际上太极端。于是,他们就采用一种比较软化的、修正的版本。他们一会儿对婴儿严厉,一会儿又急忙让步。在有些方面,他们用僵硬的惩戒;在另一些方面,他们又予以娇惯。他们任由孩子在小床里哭闹,但其他时候给孩子许多贵重的玩具,哄孩子。他们很早就训练孩子上厕所大小便,但经常亲吻和搂抱孩子。结果当然使孩子不知所措,成了所谓“惯坏的孩子”。根本的错误在于,他们不是把“娇惯”归咎于孩子的不知所措或过早的大小便训练,而是归咎于“心肠软”的育儿法。他们自认为,如果坚持严厉的育儿法,不经常让步,那就会万事大吉;于是,日益长大的孩子不会使他们尴尬,也不会提出很多要求,因为父母经常告诉他们“守规矩”,加强对他们的训诫。结果,无论是在幼儿期或稍大以后,孩子不是发脾气就是造反。

在父母“温和”的时候,这样的孩子看见了爱心之门,但那扇门总是突然关上,把他堵在门外。他知道如何爱,但从未得到足够的爱;稍大以后,他就用反叛来反复与父母较量,希望借此证明,无论他做什么都会得到父母的爱;还希望证明,父母爱的是他,而不是爱他的“守规矩”。但父母作出错误应对的现象,总是太司空见惯了。

孩子得到父母正确的应对时,父母就原谅孩子不久前发脾气时的表现,但即使得到原谅,孩子还是不相信,今后会事事如意。婴幼期的印记太深刻,间隙性的惩戒留在孩子的心上,没有留下爱。于是,孩子就反复“考验”父母,而且越走越远,他很想证明,父母毕竟是爱他的。面对孩子大闹天宫的局面,父母陷入了困境,或者被迫予以严厉的惩戒,这就证实了孩子最可怕的梦魇。或者,父母被迫一次又一次让步,不得不宽容孩子日益反社会的行为。他们朦朦胧胧地感到愧疚:“我们错在哪里?我们怎么会错?我们给了你一切。”

首先,如果婴儿被当作婴儿,而不是被当作“年轻的成人”,这一切错误都是可以避免的。在出生后的几年里,婴儿要得到全身心的爱,不能打折扣。孩子并不想“占上风”,他只想得到你最大的爱。如果妈妈没受到压制,她自己童年时又没有被“惯坏”,她自然而然的欲望就是给孩子全身心的爱。当然,主张惩戒的人反复告诫年轻的妈妈不要让步,不要退却,借用华生喜爱的语言,那是“弱点”,那是在“牵动她们心弦”的拔河中退却。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妈妈的确感到压抑,给孩子全身心的爱对她而言并不容易。但即使感到压抑,如果没有不自然的华生式育儿法强加于她,她也能接近于育儿的理性目标,养育受到百般呵护的、快乐的婴儿的目标也不是不可能达到的。

这样看来的婴儿绝不是“惯坏”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会日益成熟,日益独立,而爱心依旧;在研究周围令人激动的世界时,他不会畏首畏尾。出生几个月的经验给他安全感,这是他后来用于探索的安稳的基础和保证。在这里,我们又在猴子的试验中得到验证。受到猴妈妈爱心呵护的幼崽大胆去游戏,去探索周围的世界。如果猴妈妈缺乏爱心,她的幼崽就会羞怯而紧张。这个结论和华生的预测相反,他认为,婴儿期“过多”的母爱和亲密行为会养成后来柔弱、依附的性格。这是站不住脚的,孩子三岁时已经能够看出来。此时,两岁前受到精心呵护的婴儿已经开始展示才能,他大胆探索,乐此不疲,精力充沛。他摔倒扑在地上时不太可能哭。如果孩子得到的呵护少,受到的惩戒多,即使在婴幼期他也不敢冒险,也较少好奇心,也可能畏缩,不太可能尝试依靠自己的活动。

作品简介:

当你是孩子时,你偎依在母亲怀里;

当你恋爱时,你会搂抱你的情人;

朋友相见时,你们会握握手;

感到孤独时,你会伸手摸摸你的狗;

当你默默思考时,你会不自觉地托着头……

人类有寻求亲密行为的本能,当都市生活抑制亲密行为时,就会产生各种代替行为:焦躁不安的成年人,去寻找成人安抚奶嘴——香烟;

用舒服柔软的布料做床褥来代替儿时被母亲怀抱的感觉;

惊恐时用手捂住自己的脸给自己安慰……

莫利斯从动物行为学家的视角,追寻人类从子宫到墓园的亲密行为模式,追溯亲密行为的根源。

他说:出生前和出生后的几个月是亲密关系的种子被种下的时候。

作者:德斯蒙德·莫利斯

翻译:何道宽

标签:德斯蒙德·莫利斯裸猿亲密行为裸猿三部曲英国

裸猿3·亲密行为》最热门章节:
1《裸猿》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2译后记 “裸猿三部曲”中译本,从复旦到上海译文3主要参考文献4各章文献5第九章 回归亲密行为6第八章 自我亲密行为7第七章 恋物性亲密行为8第六章 替代性亲密行为9第五章 特殊亲密行为10第四章 社交亲密行为
更多『科普学习』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