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世界如锦心如梭·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_在加德满都直面生死

毕淑敏
随笔杂谈
总共11章(已完结

世界如锦心如梭·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 精彩片段:

在加德满都直面生死

快餐似的文化忌讳谈论死亡。人们觉得它是丑陋的,阴暗的,恐怖的,悲痛欲绝的,人们要把死亡秘藏起来……在这种迷雾笼罩下,死亡变成了另外的东西。

这个世界上有两百多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形状基本上都是长方形。有一个国家,国旗是三角形的,全世界就它独一份。国旗由上小下大、上下相叠的两个三角形组成。旗面为红色,旗边为蓝色。红色来自国花红杜鹃的颜色,蓝色代表和平。三角旗中的太阳和月亮图案代表王室,旗角代表喜马拉雅山脉的山峰。

这个国家就是尼泊尔。它的首都加德满都,意为“独木之寺”,坐落在加德满都河谷里。既然叫河谷,当然要有河。在其中流淌的巴格玛蒂河,是恒河的主要支流之一,为尼泊尔人民心目中的“圣河”。

巴格马蒂河边,有一处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大名“帕斯帕提纳”神庙,它还有个俗名叫 “烧尸庙”。它充满了庄严的神秘感,是整个南亚印度教最神圣的庙宇,也是印度教里的主神——湿婆最重要的庙宇。

这座神庙至今不对印度教徒以外的游客开放,我们连站在门口往里瞅一眼,都不被允许。

我不知“湿婆”的中文译名,是谁最早定夺的。他名字里虽然有个“婆”字,却是男性神,司掌毁灭与重生。当地导游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曾在中国留过学,中文甚好,学识也不错。他管湿婆叫“破坏神”,我有几分奇怪,问,为什么“破坏之神”成了最重要的神灵呢?

导游想了想说,那么,就翻译成“毁灭之神”吧,可能更为恰当。按照印度教的解释,世界处于不断的毁灭和重建之中。面对混乱和邪恶,只有先毁灭它,才能在新的基础上获得再生。

据说每到世界末日,湿婆神就会准时出现,跳起他最拿手的宇宙之舞。舞动的瞬间,宇宙为之震撼,大地为之颤抖,整个世界便在他的舞动中毁灭。然后,他继续舞动身体,在彻底地消亡空寂后,开启下一个宇宙轮回。

一次长途赶路,我们的旅行车前面是一辆当地大巴。大巴尾部画着一个鲜丽无比的神祇头像,粉面樱唇,长发披肩。在长达几小时塞车的缓慢行程中,此“美女”锲而不舍地对着追随其后的我们,款款微笑。我问导游,这女仙叫何名字?导游答,他即是湿婆。我大吃一惊,说,毁灭之神怎能长得这般美丽?导游告诉我,此尊有无数个化身,这等俊美模样,是他常常显现给世人的形象。

我们到达巴格玛蒂河的时候,暮色四合。总觉得去看一处陌生景致,第一眼触碰它的时间点,非常重要。有时简直是一见定生死:要么一见钟情,要么拒之千里。

河边矗立着“烧尸庙”,概因此地是加德满都最大的印度教徒火葬场,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粗略计算了一下,如果以一天焚化十具尸体计算(这实在是太保守的估计,我们去的那一天,就焚化了几十具。不过估计早年间人口没有这么多,故取个低值数字),一年就是三千六百五十具。一千年,天啊,共有三百多万人在此袅袅升天,蔚为壮观!

旅行车停在远处,愿意去的人沿着通往河边的小路缓缓走过去。臭而焦糊的气味挟持着鼻子,越来越浓。

导游边走边说,中国来的旅行团,大约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会愿意观看这个场景。余下的人,三分之一根本不会下车,拒绝目睹死亡,说这太恐怖吓人了,怕留下恶性刺激。还有三分之一的人,刚开始比较好奇,带着一点探险心理,下车后会跟着我的步伐,慢腾腾地往前走。但走不出百十步,就半途而废,打道回府了。对了,正确地讲,是打道回车了。这其中又有约五分之一的人,因为紧张,会发生干呕或者呕吐。

中国人,非常害怕死亡吗?导游可能被这个疑团缠绕甚久,索性停下脚步,回过头问我。

作品简介:

毕淑敏第一本文化地理散文。格陵兰的冰山宽广而晶莹,挪威的瀑布自由而奔放;瑞士的巧克力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埃及的莎草纸凝固着一段逝去的时光;马萨达见证了犹太人宁死不屈的反抗,尼泊尔帕斯帕提纳神庙承载了印度教徒对死亡的思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世界斑斓如锦,而人心,恰如那把梭,串起了它的经线和纬线。不妨跟着毕淑敏来一次鲜活的人文地理阅读,去触摸古人留下的文明密码。

作者:毕淑敏

标签:毕淑敏世界如锦心如梭随笔旅行游记文化地理

世界如锦心如梭·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最热门章节:
1玛雅人和中国人是同一祖先吗2印第安人的龙舌兰3金字塔的祖先4在加德满都直面生死5马萨达永不再陷落6埃及莎草纸7瑞士—巧克力王国8在格陵兰遇见冰山9挪威峡湾—瀑布的天堂10海上最古老的职业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