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世界如锦心如梭·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_挪威峡湾—瀑布的天堂

毕淑敏
随笔杂谈
总共11章(已完结

世界如锦心如梭·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 精彩片段:

挪威峡湾—瀑布的天堂

挪威的峡湾被幽深碧蓝的海水充溢着,但源头并不是海水,而是高山上的冰川。由于气候变化,冰川时代结束,大地回暖。昔日不可一世的冰川开始融化,向大海缓缓滑去。终于,高山成壑,大地分裂。

“峡湾”是个词,是个专有名词。这名词在词典里的解释是——对不起,没有。我查的是《现代汉语词典》,手头最方便处摆放的就是这部词典,通常它都不会让我失望。但这一次,例外。

只得分开来查。关于“峡”,它说是“两山夹水的地方(多用于地名)”。然后再来查“湾”,说是“水流弯曲的地方”。

现在,你把这两个字拼在一起,“峡湾”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弯曲的地方。

现在,你明白“峡湾”的意思了吗?

我估计你还是不明白。因为两山夹水可以是长江三峡,但峡湾不是三峡;夹水的弯曲的地方,可以是漓江,但峡湾不是漓江。

峡湾究竟是什么东西呢?或者更准确地说,它不是一个什么东西,而是一个什么地貌呢?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峡湾就是海水构成的山谷。

中国的地势是左高右低,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标识,中国的西部高东部低,靠近大海的地势,是平坦的。这样,我们中国人就以自己的亲身体验,认为海岸线是平原和大海的渐次衔接,是一个和平过渡的交班。但这有点一孔之见,在地球的其他地方,并不都是这样。

挪威的峡湾被幽深碧蓝的海水充溢着,但源头并不是海水,而是高山上的冰川。由于气候变化,冰川时代结束,大地回暖。昔日不可一世的冰川开始融化,向大海缓缓滑去,这个过程看似缓慢柔和,实则蕴含着强大而持久的力量,犹如锋刃的切割。冰川美人,手持潺潺而化的溪流,将其当作微型利剑,日复一日潜移默化地将高山雄健的肌体划得遍体鳞伤。终于,高山成壑,大地分裂。成功地复仇之后,冰川之水义无反顾地向大海奔去,山麓荷满支离破碎的皱纹,在那里仰天叹息。海水不失时机地乘虚而入,它其实是爱戴和敬仰高山的,用深邃的咸涩的泪水把峡谷填平。

这就是峡湾了。窃以为,峡湾不如叫作陆海壑,这样比较清晰一点。但是,会不会有人以为陆海壑是海中的陆地呢?那就又说不清了。还是叫峡湾吧,去过的人多了,其义自明。

美国有本《国家地理》杂志,大名鼎鼎。中国人知道这本刊物,不少是因为《廊桥遗梦》故事里那位男主角罗伯特·金凯,这位漂泊四海、孤独、充满激情的摄影记者就常常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作品。该杂志别出心裁,有一个庞大的专家组,囊括了生态学、地理学、城市与地区发展、旅游介绍与摄影、文化自然遗产保护、考古学和可持续旅游领域的各界人士。专家们根据六项标准加上亲身体验审查,对世界各地一百一十五个旅游目的地进行了评选。这六项评选标准是什么呢?

1.生态与环境质量。

2.社会与文化完整性。

作品简介:

毕淑敏第一本文化地理散文。格陵兰的冰山宽广而晶莹,挪威的瀑布自由而奔放;瑞士的巧克力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埃及的莎草纸凝固着一段逝去的时光;马萨达见证了犹太人宁死不屈的反抗,尼泊尔帕斯帕提纳神庙承载了印度教徒对死亡的思考……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情;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世界斑斓如锦,而人心,恰如那把梭,串起了它的经线和纬线。不妨跟着毕淑敏来一次鲜活的人文地理阅读,去触摸古人留下的文明密码。

作者:毕淑敏

标签:毕淑敏世界如锦心如梭随笔旅行游记文化地理

世界如锦心如梭·毕淑敏文化地理散文》最热门章节:
1玛雅人和中国人是同一祖先吗2印第安人的龙舌兰3金字塔的祖先4在加德满都直面生死5马萨达永不再陷落6埃及莎草纸7瑞士—巧克力王国8在格陵兰遇见冰山9挪威峡湾—瀑布的天堂10海上最古老的职业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