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读城记_深圳特区 五 十六岁的花能开几季

易中天
随笔杂谈
总共54章(已完结

读城记 精彩片段:

深圳特区

五 十六岁的花能开几季

前面说的,当然是过去的事 现在,许多人一下班就直奔私宅,不再找种种借口游走在各娱乐场所。团圆的家宴已越来越多地开在了深圳。深圳人已不再是归心似箭的游子,他们更愿意把两鬓斑白的双亲接到深圳来过年。这不仅因为深圳的生活比老家舒适,可以让老人享享清福,更因为他们已经和这个城市认同,他们在深圳已经正式“安家落户”。深圳,当然仍是他们大显身手的竞技场,但更是他们必须共同守护的可爱的家园。

视深圳为家园的人不再孤独。他们还会去钓鱼去郊游,但会带上家人;他们还会去泡吧去蹦迪去过夜生活,但不会彻夜不归;他们还会去歌舞厅夜总会茶艺馆,但在离开那些灯红酒绿流光溢彩踏入茫茫夜色时,不会再有那份不可言说的惆怅。视深圳为家园的人不再沉默。他们会在各种场合用各种方式发表对深圳文化的看法,为深圳文化的定位和走向争论不休,对他们认为“有损深圳形象”的批评反唇相讥,甚至在“荣归故里”时讳言自己曾经遭受的挫折和委曲。他们已和深圳融为一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视深圳为家园的人也不再空虚。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在深圳,也和生活在别的城市一样,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情。他们开始关心早点关心菜价,关心住宅周边的环境,关心幼儿园和小学校的教育质量。因为他们已经为人夫为人妻为人父为人母,不再是“不知天高地厚”的热血青年,也不再是“我的故乡在远方”的行吟诗人,而是深圳的一个市民。总之,他们已不再是“生活在别处”,而是“生活在这里”。

于是,他们和中国大多数夫妻父母一样,开始为家庭和子女谋划前程。住房要尽快地买下来,再装修得舒适温馨一些。孩子当然要送进最好的学校,学费高一点路程远一点也在所不惜。作为“过来人”,他们深知知识的重要,尤其是它在这个城市的分量。因此在他们的“财政预算”中,子女的“教育经费”显然要占到较大的份额。不少人已开始为子女留学国外而未雨绸缨。但是,他们却多半不希望子女毕业后到外地工作。甚至,尽管据说深圳市已有规定,从深圳考出去的学生都可以“无条件”地分国深圳,仍然有人宁肯读深圳大学,也不愿上清华北大。显然,作为视深圳为家园的人,他们不再希望自己的子女“生活在别处”。

这可以理解,却又令人忧虑。我们无意贬低深圳大学,也不想对深圳市的政策作任何批评。深圳人当然有权利上深圳大学,深圳大学的存在也绝对有必要。问题在于,深圳究竟为什么非得有一所深圳大学?或者说,深圳大学究竟应该是干什么的?理解为“为深圳培养人才”,便未免肤浅;如果理解为“解决深圳市民子女上学问题”就更是大错特错。深圳大学应该是深圳的文化象征,是深圳的“人才库”和“智囊团”。有一座高水平高质量高品味的深圳大学,深圳文化才会有底气、有分量。想想看吧,如果北京没有清华北大,上海没有复旦交大,天津没有天大南开,武汉没有武大华工,南京没有南京大学,杭州没有浙江大学,厦门没有厦门大学,这些城市的文化分量将会减轻多少,它们的文化魅力又会逊色多少。

因此,深圳大学不应该划地为牢,把自己局限在深圳这个圈子里,正如深圳的文化视野不必局限于广东或岭南一样。深圳是属于全中国的,深圳大学也应该是属于全中国的。深圳是中国的窗口,深圳大学则应该是窗口之窗口。深圳大学应该面向全国招聘人才,同时也面向全国招收学生。总之,它应该努力办成全国性的一流大学。苟如此,则它对深圳的贡献,就将远远超出“为深圳培养人才”或“解决深圳市民子女上学问题”。如果仅仅局限于这两个问题,那就太小气、太没有远见

至于深圳市民的子女,则应该尽可能出去上大学。

事实上,任何城市的孩子都应该尽可能到外地去上大学。这不仅因为守在父母身边,难免娇生惯养,不利于子女的成长,更因为每个人都最好能有一段“生活在别处”的经历,体验一下“别样的生活”。经历了上山下乡运动、当过知识青年的一代人,之所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就因为他们有此经历有此体验之故。我们当然并不主张再来一次“上山下乡运动”,但到外地读书毕竟和上山下乡不可同日而语。我们也能理解家长们的心情,毕竟“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但是,由此获得的好处却远远大于代价。动物们尚且能把成年后的幼仔“赶出家门”,让它们去自谋生路,而况乎人?

深圳人就更应该这样做。因为他们当年自己就是十八岁出门远行,一个人独闯世界的。许多人都承认,到深圳后,确实有比在家乡更好的发展。一些人在内地也许只算或只能成为二流三流角色,到深圳后却成了一流人才顶尖高手。我想,除了深圳的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更有利于人才的脱颖而出外,他们“生活在别处”,过着“别样的生活一,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深深体会到“离家出走”好处的深圳人,怎么会产生把子女拴在身边的念头 他们当年的那股闯劲那种热情那些创新精神到哪里去了 难道他们也打算像突然富起来的某些人一样,听任其子女成为“有田不种,有工不做,有店不开,有书不读,无远大理想,无奋斗精神,无一技之长”的“四有三无青年”,成为新时代的“八旗子弟”?

这话似乎说重了点。难道在本地上学,或者大学毕业后回深圳工作,就一定会变成“新八旗子弟”?其实,问题并不在去不去外地上学和回不回深圳工作,而在于我们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立场、角度和出发点来看待这个问题,在于深圳的新一代还能不能像他们父辈那样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总呆在父母羽翼之下的子女是长不大的,而一个不肯、不敢、不愿离开父母呵护的孩子则肯定是没出息的。深圳的“老一辈”可不是这么没出息的人。有出息的深圳人不该养出没出息的新一代,年轻的深圳也不该这么快就衰老起来。

这个问题是不能等闲视之的,因为它关系到深圳的前途。深圳这二十年来确实成就斐然举世瞩目,但深圳还能不能保持它的领先地位,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更上一层楼,却也是一个问题。要知道,在中国城市中,深圳并不具备绝对优势。它有许多先天的不足,而最大的不足则是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它的文化积淀不要说比不上千年帝都北京,就连和历史并不悠久的上海相比,也还差得远。上海虽然只有一百多年历史,但它的文化财富却让许多老城不敢望其项背。所以自浦东开发以后,许多人已不再是看好深圳,而是看好上海。

深圳要和其他城市竞争,必须也只能扬长避短。深圳的优势是什么 作为中国最年轻的城市,深圳的优势在于青春活力,而这种青春活力又正是由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学历青年移民造成的。他们头上没有华盖,心里没有负担,脚下没有方域之限,眼前没有障目之叶,这才把深圳弄得生龙活虎生机勃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深圳不但应该继续引进高素质的外地人才,也应该鼓励深圳的青年走出去,到广阔的天地去经风雨,见世面,哪怕是到外地去学习工作一段时间也好。如果深圳人也像上海人当年那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说什么也不愿意流动流动,那就麻烦 年轻的深圳,充满青春活力的深圳不该这样不能这样。深圳应该永远是春天。深圳十六岁的花不能只开一季。

面对年轻的深圳,我们还有许多话要说。

深圳的魅力在于年轻,而年轻则无疑是值得羡慕的。如果说还有什么可以和年轻相提并论,那就只有健康。它们显然比富有更重要也更难得。因为有钱并不一定能买来健康,更不可能买来年轻。然而深圳却不但年轻、健康,而且富有,这就实在太令人羡慕 事实上,年轻、健康、富有,几乎是一个现代人幸福概念的全部内涵。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既年轻,又健康,又富有,那他在许多现代人眼里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在不少人看来,深圳人大多是拥有这份幸福的。二十多岁,三十出头,就拥有百万资产,能在节假日开私家车外出健身、旅游,岂非正是又年轻,又健康,又富有?所以,在许多人心目中,深圳都是一个梦。或者说,深圳圆了中国人的一个梦,而且这个梦做得无可挑剔。

作品简介:

品读中国书系之二。

在洋洋30万言的新版《读城记》中,作者突出特征地写了北京的城、上海的滩、广州的市、厦门的岛、成都的府、武汉的镇、深圳的特区,并由其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建筑文物等来探寻这七座城市的内涵与实质。七城市中深圳是个例外。深圳没有历史,没有方言。和余秋雨阐述的深圳城市文化的观点不同。

城市精神生活的关键在于文化氛围、文化品位。窃以为,城市文化的凸显源于二:一是城市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既有赖于历史环境奠定基础,又靠改革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整体有时不等于个体之和。正是这种不容易的差异性,才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习俗和迥然的况味。二是城市特色、方言俚语、心理积淀、别样的建筑,构成了人与城的文化氛围和品位。所以,著者谓“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深圳“青春气息”,此一家之言,恐怕连七城市的居民也难以苟同,但这种破译城市的方式也不失为一格。

南京市区和南京风景区限建、停建高楼,恐怕主要是防止破坏其特有的风格。苏州亦然,满大街很少看到玻璃幕墙的方方正正的现代高楼,差不多一律飞檐挑角,游客会说,“这才是苏州!”高楼似乎属于上海,什么样的高楼上海好像都能容纳,夜之上海更是“天上的街市”,海派嘛!有道是:风格即人。没有自我,便没有风格,这一点恐怕毋庸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即彰显城市个性。个性即魅力,如苏州园林奇石、西安秦俑碑林、北京长城帝陵、哈尔滨俄式建筑、绍兴名人故居……殊方异类自然使人心向往之,足未至而游兴生焉。

城市是一个地域空间,更是人的空间。作为人的聚集地的城市,严格地说,城市外在特色毕竟是城市魅力的表征,而城市中的人,才是城市之魂。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读城记品读中国书系城市人文

读城记》最热门章节:
1后记 新版后记2深圳特区 六 在希望的田野上3深圳特区 五 十六岁的花能开几季4深圳特区 四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5深圳特区 三 没有方言的城市6深圳特区 二 人的解放7深圳特区 一 春天的故事8深圳特区 序9武汉三镇 五 优势与难题10武汉三镇 四 可爱的武汉人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