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阅读

读城记_深圳特区 四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易中天
随笔杂谈
总共54章(已完结

读城记 精彩片段:

深圳特区

四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多样的生活也必然是独立的。

的确,多样的生活只能由相对独立的人创造出来,而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依附关系时,则多半只会有单一的生活。我在《闲话中国人》一书中说过,人身依附关系必然造就“从上”和“从众”心理,结果不是“一窝蜂”,便是“一刀切”,怎么还会有多 多样的前提,是承认人与人不一样。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认定的活法。我怎么活,不用你操心;你怎么活,我也管不着。任何人都没有权力干预他人,也没有资格对别人的活法说三道四品头论足。一句话,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是一本小说的书名。这本“深圳人写,写深圳人一的小说,在深圳卖得十分火爆。1999年初,我在深圳走了好几家书店,才买到它。本书无意对它进行任何评价,也不会把它看作是解读深圳的依据。但我以为,该书既然在深圳如此畅销,至少说明了两点。第一,深圳人十分关心自己的活法;第二,这本书多少有些真实。

事实上,无论这本书的故事和细节是否真实,它的书名却真实地反映了深圳人的观念和心态。深圳人确实不太爱管别人的闲事。在深圳,可没有北京那样的“事儿妈”、“小脚侦缉队”,也没有上海那种喜欢窥人隐私、议论张家长李家短的小市民,尽管上海人的口头禅是“关侬啥事体”。前面说过,“关侬啥事体”是上海人对付他人议论的武器。这个武器既然要时不时地拿出来用用,说明并不是所有人都当真认为别人的生活与自己无关。上海的小市民其实是生活在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上海的现代化进程教会了他们说“关侬啥事体”,传统的生活方式又使他们并不完全认为“我的生活与你无关”。在他们看来,最好是自己的事独立自主,别人的事了如指掌,既有隐私权,又有知情权。因此他们一方面怕管闲事,另方面又爱说闲话。结果,上海人的名声弄得很不好:既自私,又窥私。

深圳人却现代得多。他们在宣布“我的生活与你无关”时,也同时承认“你的生活与我无关”。所以,在深圳,朋友同事之间,可能会有交往、有应酬、有聚会,但不会有干预,也不大会有窥私。在内地,一个人如果突然一下子有了一大笔钱,或者结了婚又离婚,多半是会引起大惊小怪或窃窃私语的,在深圳却不会有什么风波。这当然因为深圳来钱的路子太多。炒股炒的,搏采搏的,朋友借的,老板给的,都有可能,管得着 但更重要的是,在深圳人看来,收人和婚恋纯属个人隐私,不该过问也不能过问。某某人发了就发了,换了老婆或情人就换了呗!反正我的生活与你无关,你的生活也与我无关。毕竟,深圳人的生活是多样的,而所谓“多样”,也就是互不相干,或自行其是。

这也不奇怪。深圳这个城市,原本就是自行其是的。在建市之初,这个城市做的,都是别的城市不做,或不能做,或不敢做的事情。这时,确实要有一点“我的生活与你无关”的意识,才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争论。所谓“不争论”,不但有“干了再说”的意思,也多少有“各干各的”的意思。事实上在相当一段时间,深圳和内地也确实是“各干各的”。深圳尝试着市场经济,内地则还在搞计划经济,当然毫不相干。同样,闯进深圳的,差不多也都是些自行其是的人,否则就不会来 因此,他们大多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不大容易为别人所左右。况且,他们不畏艰险地闯进深圳,是要寻求个人的发展,而不是来管别人的闲事。既不想管别人,同时别人也管不了,最后的结论,便是“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的确,这里有城市与人两方面的原因。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城市,而且是一个充满现代意识的特区。没有谁,是在这个城市土生土长的。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谁也不认识谁。没有恩怨,也没有瓜葛,只有陌生。这就造成了一种距离感,从而为保有自己的隐私创造了先决条件。这种条件却是其他城市没有的。前面说过,中国的城市大多是农业社会的产物,而且大多与农村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街坊邻里之间,也像氏族聚落或乡里乡亲一样,保持着守护相望的传统,就连最具现代性的上海也不例外。事实上,许多人都认为,上海最有人情味的地方,恰恰是那邻里间相互嘘寒问暖、亲近得几无隐私可言的里弄。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城里人,和一个村子里长大的乡下人并没有什么两样:没有隐私,没有秘密,谁有多少斤两,大家心里都有数。因此,即便日后远走高飞各奔东西,重逢之日,对方如果要打听自己的情况,多半也不好意思拒绝。因为面对一个知根知底的人,你根本就没有资格也没有勇气说出“隐私”这两个字。何况对方的打听,本身就透着一份关切,而且是那种曾经休戚相关的人才有的关切。面对这份情谊,你岂止不忍拒绝,没准自己就有倾诉的欲望。结果你不但会和盘托出,而且还会以同样的关切去询问对方。

深圳人却不会这样。对于他们来说,这个城市是陌生的,这个城市里的人也是陌生的。公司里,单位上,同事之间,素不相识,非亲非故。谁也没有关心他人的义务,也没有过问他人的权力。相反,由于竞争是那样的激烈甚至残酷,没准反倒有些提防。在这种情况下,泄露自己的隐私无疑是不智之举,打听别人的生活则难免居心不良的嫌疑,还是互不干涉或心照不宣为好。至少是,差不多每个人在决心闯深圳时,也都决心向过去告别,把历史埋在心底。这种想法是“人同此心”的。你既然不希望别人了解你的过去,那就最好也不要向别人打听现在,而一个人一旦坚守着某种纯属个人的秘密,也就意味着他有了一个私人空间。这个空间是有可能逐渐扩大的,直至说出“我的生活与你无关”。

当然,旧日同窗昔年老友相聚,也仍会有那份关心,尤其是过去共同的老师、同学、朋友从外地来深圳时,大家可能会讲起闯深圳的故事和现在的成就。但,老唱片放了又放,总有听腻了的时候,新生活又千差万别,没准贵贱贫富已很悬殊。老兄还在扑腾呛水,老弟则可能已有万贯家财。彼此之间,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久而久之,老朋友们的聚会也就成了纯粹的“聚一聚”。大家都不谈过去,也不谈现在,只说些笑话,在一起吃一吃,玩一玩。

老友尚且如此,况乎新交?深圳是一个人员流动性极大的城市。写字楼里,几乎每天都有新面孔,也几乎每天都有人不辞而别。今天还在共事的,明天可能就“拜拜” 不是被老板炒了鱿鱼,便是炒了老板的鱿鱼。熟悉都来不及,哪里还能知晓隐私?何况也没有知晓的必要。如果说深圳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那么,公司则只怕连“铁打的营盘”都不是,没准哪天就倒闭了,岂有“不散的筵席一?既然谁也不知道大家究竟能相处几时,也就没有必要知道那么多 只要相互之间工作上能配合,就是好同事,何必管人家下班以后怎么过

更重要的是,深圳是一个只有依靠自己不屈不挠的艰苦奋斗才能获得成功的地方。深圳是有很多机会,但这些机会却只能靠你自己去攫取。没有人能包办代替,也没有人能包打天下。朋友和同学会给你帮助,但成功与否却是你自己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形成“我的生活与你无关”的观念也就不奇怪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原本与他人无关。

的确,闯深圳的人差不多都一样:不管你是怀着投机心理还是侥幸心理,是本着创业精神还是冒险精神,有一点是肯定的,也是共同的,即你必须自己求生存,求发展。

作品简介:

品读中国书系之二。

在洋洋30万言的新版《读城记》中,作者突出特征地写了北京的城、上海的滩、广州的市、厦门的岛、成都的府、武汉的镇、深圳的特区,并由其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建筑文物等来探寻这七座城市的内涵与实质。七城市中深圳是个例外。深圳没有历史,没有方言。和余秋雨阐述的深圳城市文化的观点不同。

城市精神生活的关键在于文化氛围、文化品位。窃以为,城市文化的凸显源于二:一是城市人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既有赖于历史环境奠定基础,又靠改革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整体有时不等于个体之和。正是这种不容易的差异性,才形成了一个城市特有的习俗和迥然的况味。二是城市特色、方言俚语、心理积淀、别样的建筑,构成了人与城的文化氛围和品位。所以,著者谓“北京”大气醇和、上海“开阔雅致”、广州“生猛鲜活”、厦门“美丽温馨”、成都“悠闲洒脱”、武汉“豪爽硬朗”、深圳“青春气息”,此一家之言,恐怕连七城市的居民也难以苟同,但这种破译城市的方式也不失为一格。

南京市区和南京风景区限建、停建高楼,恐怕主要是防止破坏其特有的风格。苏州亦然,满大街很少看到玻璃幕墙的方方正正的现代高楼,差不多一律飞檐挑角,游客会说,“这才是苏州!”高楼似乎属于上海,什么样的高楼上海好像都能容纳,夜之上海更是“天上的街市”,海派嘛!有道是:风格即人。没有自我,便没有风格,这一点恐怕毋庸争议。从这个意义上说,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即彰显城市个性。个性即魅力,如苏州园林奇石、西安秦俑碑林、北京长城帝陵、哈尔滨俄式建筑、绍兴名人故居……殊方异类自然使人心向往之,足未至而游兴生焉。

城市是一个地域空间,更是人的空间。作为人的聚集地的城市,严格地说,城市外在特色毕竟是城市魅力的表征,而城市中的人,才是城市之魂。 

作者:易中天

标签:易中天读城记品读中国书系城市人文

读城记》最热门章节:
1后记 新版后记2深圳特区 六 在希望的田野上3深圳特区 五 十六岁的花能开几季4深圳特区 四 我的生活与你无关5深圳特区 三 没有方言的城市6深圳特区 二 人的解放7深圳特区 一 春天的故事8深圳特区 序9武汉三镇 五 优势与难题10武汉三镇 四 可爱的武汉人
更多『随笔杂谈』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