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猜底很痛苦。真要交易,有两种办法,一种是试出来,买入,不对就砍掉,再买再砍。这样做需要非常强大的神经。

还有一种办法是等,等地步出来,放弃掉一些利润,确定了再去。当然也是要做好止损的。

所以有时候太有预见性,其实是盲目。

早太多和晚太多都不好----这跟蹭饭吃一个道理:去的早了凭空等很久,说不定还走错地方;走的晚了被摁住结账,也难受。

领先一点点,这是分寸。

太难。

对于止损,谈谈自己的看法。

1、刚开始的止损都是被动式的;

2、设定一个价位,一个幅度,都可以,不在设定,在执行;

3、砍仓之后学会停一停,或者至少降低操作频率和赌注,我的习惯是取钱;

4、可以把某个事件当砍仓理由;(530当天如果以加印花税为止损事件,那早盘一开盘就应该止损)

5、观望止损是最容易犯的巨大错误,也许一次两次小甜头很幸福,但一次大事故就万劫不复;

6、如果有某个反向指标,那就用他来做止损标准;(注意别告诉他,容易打架)

7、实在不忍心下手,砍一半行不行?砍100股行不行?这会儿让你舒服好多

8、马上忘掉,这很难,我也做不到,大家一起努力吧。

关于对冲运用的一个例子:

封闭式基金。

买封闭式基金,同时空期指对冲。

我估计年化8%以上应该有。

t+0对小散只有好啊。

这是你的权利,不是你的义务。没人要求你一定要t+0交易,但是在你需要的时候可以有。多棒。

基金是不允许当日做反向交易的。

关于对冲模式,需要注意的有这么几个:

1、历史数据的回溯:主要是为了验证策略的风险收益比,这是个非常大的工程;我的建议是单市场数据至少要5年以上的回溯,如果是lme此类的市场至少要10年以上,因为最近这几年十分特别,当然,最好是有史以来!

2、风险收益比当然越小越好,并且置信度应该越高越好;

3、实践检验必须循序渐进,我曾经遇到过检测了一个策略,风险收益比竟然是1:5,于是我迫不及待的进入实盘,才发现由于冲击成本的存在,导致风险收益率很低;于是这成了纸上谈兵----我不可能每次用3万开仓平仓,那不是死掉了?

4、正确认识黑箱:从本质上讲,基于概率研究的对冲模式,底限是历史会重演。但历史又是每天都在创造过程中,一旦又进入历史创造的过程,那这个策略就废了,因为又进入了未知的领域。

上周一个跟朋友喝茶,一个正在学做单的兄弟问我:给点建议?

我说:顺手的时候会加仓,不顺手的时候会停止。

可惜他这周做到了后一句。

最怕的时候不顺手的时候加倍去搏,一般就起不来了。

我曾经跟人打赌,就硬币正反面,第一次压一块,输了我就加倍2块,赢了就回归1块,输了我继续加倍2块,再输就4块,再输8块,只要我能赢一次,我就净挣1块钱。如果我们赌的足够时间快和时间长,我可以挣好多钱。

结果是输了1000多。

其实这个游戏,归根结底是不赔钱也不挣钱的。想要不断挣钱要有两个前提:第一无穷多的钱,第二高频率的赌;

无奈的是,这两条都不具备(这种赌博并没有收手续费,如果收了手续费,那数学期望就是负值了。)

策略的选取有几个关键之处:

1、同交易的本质相关联,到底是什么类型?

2、是否有流动性问题?

3、出现的概率到底有多大?

4、是否可以很方便的检验?

你想了解什么?让我选题目太为难我了。我怕自己写的东西,对大家都没帮助,就没意思了。

这样吧,下午我去俱乐部比赛。麻烦你想想,想了解什么,我晚上写?

其实昨天写了好大一段文字呢。

上面说的是卖出方,现在讲讲买入方。

买入方有三大类人群,我们先说最简单的第一类。

机构投资者。

主要是基金、保险、投资公司、风投类的公司等等。他们买的目的稍有不同。

保险公司主要是为了自己持有,保险公司的现金流量非常充沛,一般来说一个1亿以下的项目都算是mini项目,他们在大宗平台上曾经活跃过一阵子,现在几乎销声匿迹。顺便说一句,保险是明显出千的炒股,每次社保一来吴主席就开会让买上,社保准备走,吴主席就指着台下的那些老总们说:你们赶紧清仓。这是赤裸裸的流氓。

投资公司和风投类公司基本上都是自己的钱,所以选择的买入标的就是看自己研究,这个不多说,对一个股票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跟对自己老婆的审美观是一样,我一直很好奇吕燕的男朋友怎么能忍受睁眼看到这样的一张脸,但人家口味重我也不能逼着他俩分手。

动机最复杂的是公募的基金。

我相信基金的风控现在日益严格,基本上无法买卖不在自己股票池里的股票。但市场上还是有不少公募在某号称国际背景的券商席位上做过多次的大宗交易。要问我什么感觉,我只能说:这些基金很奇怪。

因为绝大多数公募买的大宗交易折价率都很低,甚至是平价。偶尔还有溢价,这是吃饱了撑的!二级不能买?我无法揣测他们的买入理由,只能用脑袋被门夹了来解释----当然你要说基金经理收黑钱了,这需要证据。

除了机构以外,大宗交易的购买方还有一个就是卖出方自己。

听起来很莫名,为什么要自买自卖一次呢?通过什么渠道实现呢?

大概在2010年,税务总局下了一个文件,限售股解禁抛售的时候要缴纳所得税。所得税的计算是按照你能举证的实际利润。

有人会说:我买的多少钱都有,当时出资的证明啊什么都不见了,这下你没法征我的税了吧?

你想的美,税务总局会忘了你?

规定还有:如果你无法举证实际利润,那就按照减持价格的85%计算----黑不黑?他认为你的成本只有15%!

绝大多数时候纳税都是按照这个85%而来。那么思路就来了。举例子:

我持有1000万股某股票,现价是10块。如果我现在10块抛售,那么我应该缴纳的税收为1000万*10*0.85*20%=1700万;如果将来他涨到100我选择抛售,那我要缴纳税收为1.7亿元----明白这个思路了么?

在看好这个股票的前提下,在低位买卖一次,限售股就变成了非限售股,将来哪怕涨到1000块也不用再次缴纳税收,这就是所谓避税的由来。这就是为什么行情低迷的时候大宗交易也不歇着,但大宗交易中介反倒是没饭吃的原因----自己卖给自己需要个屁中介啊。

切勿刻舟求剑----对原有坐庄模式的讨论》小说在线阅读_第1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诸葛就是不亮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切勿刻舟求剑----对原有坐庄模式的讨论第1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