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句话,噎得伯颜辞屈。在座元朝诸将面面相觑,各个按剑而起,大有杀文天祥之意。

伯颜见文天祥风仪俊爽 ,举动不常,心知此人定是豪杰人士,便遣返其他宋使,独留文天祥于元营。

文天祥大怒,数次请归,诘问伯颜:“我来此议两国大事,为何扣留我?”

伯颜笑称:“请君勿怒。君为宋大臣,今日之事,正当与我共之。”话虽如此说,伯颜令元军两名大将率军卒严加看守文天祥。

临安方面知事不妙,驸马都尉杨镇等人忙乘间奉益王、广王两个孩童出走婺州。伯颜闻讯,立刻派范文虎率军追赶。

公元1276年二月初五,宋恭帝率百官诣祥曦殿,向元阙方向跪拜上表,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

伯颜取南宋谢太后手诏,晓谕天下州郡降附。南宋臣子汪元量为此有诗讽曰:

乱点连声杀六更,荧荧庭燎待天明。侍臣已写归降表,臣妾签名谢道清。(《醉歌》)

而后,宋廷罢遣文天祥等部勤王兵,以贾余庆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此举并非实际意义,只是表示宋廷告降官员品级之高),刘岊同签枢密院事,与吴坚等人并充“祈请使”,准备诣元大都告降。贾余庆凶狡残忍,刘岊狎邪小人,乘时得窃美官,他们心想使毕即归,洋洋不以为意。

至此,伯颜引文天祥与即将前往大都告降的宋臣共座。文天祥悲愤至极,面斥贾余庆等人卖国,并指责伯颜失信。陪坐的吕文焕充好人,从旁劝解。

文天祥瞠目斥之:“汝吕氏家族世代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也罢,竟肯阖族为逆,岂不羞乎!”言毕,文天祥离席而去。

惭怒之下,吕文焕与贾余庆等人共劝伯颜拘押文天祥,把他押往大都拘禁。

受降当日,元朝大军皆屯于钱塘江沙岸上。临安宋人皆希望时节潮至,可把元兵“一洗空之”。

奇怪的是,本该生潮的钱塘江,竟然大潮三日不至,真让人怀疑是否天道冥冥,听任宋朝亡国。

伯颜遣人入临安,尽收宋朝衮冕、圭璧、符玺及宫中图籍、宝玩、车辂、辇乘、卤簿、麾仗等宫廷禁物,催促全太后、宋恭帝、宗室高官以及宫人皆北行大都,去“入觐”忽必烈(谢太后因病暂不行)。

为此,汪元量有诗叹曰:

谢了天恩出内门,驾前喝道上将军。白旄黄钺分行立,一点猩红是幼君。

伯颜自入临安,建大将旗鼓,观潮于浙江,又登狮子峰,观临安形势,可以说是志满意盈。

对于伯颜而言,又传来一个好消息:宋将夏贵以淮西之地归降元朝。

夏贵这个老匹夫,时年已过80岁。由于他降元,在《宋史》中无传;他降元后,又无事迹,故《元史》中也无传。

夏贵此人,人品虽不好,但20年间东奔西走,南来北往,终日与元军角战,攻略八方,战阿术,败董文炳,斗刘整,敌伯颜,南宋半壁河山之苟延,实有他一大份功劳。当然,比起吕文焕、范文虎、刘整等人,夏贵至宋亡后方降,似乎有可取之处,但五十步何可笑百步!此人不能守义殉节,保全初志,致使数十年功业付之东流。

入元后,夏贵才苟活两三年,即生病而死。时人讥讽他为臣不忠,作诗曰:

享年八十三,何不七十九!呜呼夏相公,万代名不朽。

另外一首诗更直白,指斥他在元人许其以淮西一道“养老”的利诱下而投降的丑恶:

节楼高耸与云平,通国谁能有此荣。一语淮西闻养老,三更江上便抽兵。不因卖国谋先定,何事勤王诏不行。纵有虎符高一丈,到头难免贼臣名。

相比文天祥、李庭芝、李芾等忠烈,夏贵老将白忙了半世,最后关头掉链子,确实让人可发一叹。

李庭芝在扬州闻知宋帝、宗室被掠北去,涕泣誓师,率4万人夜捣瓜洲,准备夺回被俘的少帝及全太后等人,但由于元军防备森然,他没能成功。

宋恭帝北迁大都后,被忽必烈封为“瀛国公”。1282年,他又被元人迁往上都(今内蒙正蓝旗)。青年时代,为避免被害,赵自求为僧,往吐蕃习学佛法,终成一代高僧,修订翻译了《百法明门论》等不少佛经。至治三年,思宋亡国旧事,赵(时法名合尊)作诗云:

寄语林和靖,梅花几度开?黄金台下客,应是不归来!

结果有人持诗上告,元廷认为赵有复国招贤之意,下诏把他赐死,时年52岁。宋朝以文教而兴,以文过于武而亡。可叹的是,其末帝之死,也缘于一首诗,真让人扼腕低回,思索久之。

益王、广王被转移途中,范文虎将兵追之甚急。

杨镇一时间奋不顾身,让杨淑妃的哥哥杨亮节掩护二王及杨淑妃先逃,自己断后,表示:“我将死于彼,以缓追兵”。途中诸人狼狈不堪,无马无轿,皆徒步而逃。最危急时刻,二王等人躲于山中七日,断水绝粮,几乎饥渴而死。凑巧的是,统制张全(先前援常州见死不救的那位)与数十军卒恰好往南逃,于是众人汇合,一同逃奔温州。不久,宋臣陆秀夫等人闻讯追至,并召陈宜中来见。

众人推益王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檄召诸路忠义,同奖王室。

张世杰在定海接报,率军来赴。

本来,元朝已经在实际上灭亡了南宋,元军诸将皆不愿再驰往南荒战斗,元朝行省官员也大多想放弃肇庆、德庆、封州、梧州等地,认为那些地方地处僻远,没有太大军事、政治价值。

大汉奸史天泽的长子史格当时任广西宣慰使,力排众议,坚决不同意在两广一带弃戌,并上疏忽必烈,为之分析天下形势,认定穷寇必追。结果,元朝最终向当地增兵益戌,致使南宋最后一丝复国的希望很快破灭。

本章结尾,还须交待一下贾似道的结局。

贾似道被贬后,不仅陈宜中想杀他,台谏、皇宫侍从以及太学生均上书指斥其误国当诛。由于与李庭芝关系不错,贾似道一直逗留扬州,不敢他往。由于朝臣压力太大,谢太后不得不下诏命贾似道前往婺州安置。不久,宋廷又下诏,贬贾似道为高州团练副使,循州(今广东龙川)安置,并派人对他抄家。

为置老贾于死地,陈宜中等人寻找(贾似道的仇人监押。当时,会稽县尉郑虎臣因自己父亲曾因罪被贾似道下令发配充军,很想报仇,便欣然报名前往当监押官。

贾似道寓居佛寺,身边尚有侍妾数十人。郑虎臣一到,把这些美女驱逐一空,撤去轿盖,使贾似道曝行秋日中,狼狈而行。郑虎臣又让轿夫唱杭州歌,对他百般讥谑。

行至南剑州(今福建南平)黯淡滩,郑虎臣说:“此处水甚清,何不自投其中以死!”

贾似道连连摇头:“太皇太后许我不死。”

一路受辱,走到漳州木棉庵,气息奄奄的贾似道得了痢疾。他一日大泻数十次,仍旧不死。

郑虎臣也恼,自言道:“我为天下人杀贾似道,虽死无憾!”于是,他冲入小屋,对正蹲踞在虎子(坐便器)上狂拉的贾似道一阵拳打脚踢,把老贾活活打死。

素有洁癖且富贵荣华大半辈子的老美男子,最终死于自己一摊稀屎之上。

寺僧举火焚其尸,付其子归葬会稽。

自被贬到被杀,贾似道迁延了七月有余。

时人闻其死,作诗讽叹:

楼台突兀妓成围,正是襄樊失援时。王气已随檀板尽,江声流入玉箫悲。姓名不在功臣传,家庙徒存御赐碑。误国误民还自误,渚庭秋草露垂垂。

至于手杀贾似道的郑虎臣,后被逃至福州主政的陈宜中派人逮入狱中,以“擅杀大臣”的罪名杀死。当初千方百计欲置老贾死地的,正是陈宜中。郑虎臣杀掉了贾似道,陈宜中又以“国法”杀郑虎臣,奸人之心,真是叵测。

明末清初的“贰臣”钱谦益人品不好,见识却很高。对于南宋亡国,他有其独到的评判:“宋家三百年社稷,一旦不血食,所由来者甚渐,亦非(贾)似道一人之过。”

确实,南宋末期士大夫寡廉鲜耻,见利忘义;军人贪黩,纪律废弛;经济凋敝,人民流离;穷富悬殊,赋税不均……所有种种,如全归贾似道一人身上,似欠公允。

所以,忽必烈在元大都召见南宋一些投降的大将,问:“汝等为何那么容易就投降?”诸将回奏:“贾似道专国,总是优礼文士而轻我辈武臣,臣等久积不平,故望风降附。”忽必烈闻言,轻蔑一笑,说:“贾似道确实看不起汝辈,但只是他一人之过。宋国国主又没有做过对不起汝辈之事,何以如此轻易辜负宋恩!依朕所见,贾似道看不起汝曹,理实应该!”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33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33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