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伯颜根本不听这一套,立驳道:“汝国执戮我使臣(指拘郝经杀使者等事),大元才因此兴师来伐。钱氏(吴越)纳土,李氏(南唐)出降,皆汝国昔日所为。汝国得天下于小儿(指赵匡胤篡后周柴荣之子恭帝之位),亦失之于小儿(指当今的宋恭帝)。天道如此,尚何多言!”

元人虽蛮横暴戾,此话却不无道理。

柳岳回朝复命,廷臣们长吁短叹,乱成一锅粥。不久,宋廷下诏“追封吕文德为和义郡王”。读者看到此处,肯定以为笔者行文有误,或认为宋廷臣子们大多得了失心疯,何以把一族皆叛的死人吕文德追封为王?而且,先前数月,继吕文焕、吕师蘷等人降元后,吕文德另一个弟弟五郡镇抚使吕文福也杀宋使降元,几乎整个吕氏家族皆成为蒙古人的鹰犬,且一路充当向导,为害日益。宋廷在吕文福叛变后,才下令对吕氏家族在临安的资产进行“抄家”,怎么会忽然又追封吕文德为郡王呢?

此举,也是事出无奈,宋廷还封没逃掉的吕文德之子吕师孟为兵部侍郎,想籍此来打动吕文焕等人,幻想这些人向蒙古主子说好话,答应南宋的乞和之议。

慑于元军的屠戮军声,身在临安的南宋大臣之中有数十高官皆悄悄逃离临安,甚至主管军事的签枢密院事文及翁及倪普也脚底抹油。这两人先让与自己关系好的台谏官“弹劾”自己,好使得自己能以被“贬逐”的理由出走临安。

害怕之下,弹劾章疏未上,两个人就已经携家眷翻蹄亮掌绝尘而去。

谢太后闻知此事,又悲又气,派人在朝堂上立大榜,诏示如下:

“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宋恭帝),遭家多难,尔大小臣工,未尝有出一言以救国者,内而庶僚,畔官离次,外而守令,委印弃城,耳目之司,既不能为吾纠击,二三执政,不能倡率群工,方且表里合谋,接踵宵遁,平时读圣贤书,自许谓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生何面目对人,死亦何以见先帝!天命未改,国法尚存,其在朝文武官,并转二资,其畔官而遁者,令御史台觉察以闻,量加惩谴。 ”

谴责声中,也泄露出寡母孤儿的无奈与悲怆。

无奈之余,文天祥被任为“签枢密院事”,收拾残局。

临安高官纷纷而逃,宋朝地方文臣武将中却不乏忠勇报国之人。

坐镇江西的方面大官、先前一直排抑文天祥的宋臣谢万石降元,其属下都统米立率众苦战,力竭被俘。元人看重这位好汉子,派谢万石亲自去狱中劝降。老谢无耻,对米立说:“你看我,权高位重,所任官职之多,在一张牙牌上都写不完,现在也向大元投附。你一个小小军将,何以不降呢?”米立凛然答道:“侍郎您(谢万石兼兵部侍郎)乃国家大臣,米立只是一名小卒。但我自思数世皆食宋禄,赵氏危亡,我有何面目苟生求活。加之我力战不支被擒,本应死国,与您这样的投拜之人不同!”谢万石惭愧,又不得不劝。

米立终不屈,最终为元兵残杀。

至于潭州方面,先前与文天祥一起响应勤王的李芾以湖南安抚使及潭州知州的双重身份死守潭州,苦战苦撑,固守了三个多月。元将阿里海涯气急败坏,射书城中威胁:“速开城门投降,否则屠城!”宋军将士以箭雨“回复”。

阿里海涯怒甚,派兵掘挖潭州护城河堤,待水半干后大竖攻具,指挥元兵死拼登城。激战之中,宋军抛石发弩,一箭正中阿里海涯胁下,此回将凶悍勇猛,督战益急,手杀数名从城墙下撤回的元兵,促逼军士拼死进攻。

城中大窘,力不能支。宋军诸将见势急,泣请道:“潭州城将不保,我们军将为国而死不敢辞,但城内百姓怎么办?”李芾双眼冒火,骂道:“国家平日厚养汝辈,正为今日!汝等只管死守,勿思其他,再有敢言降者,定杀不饶!”

此时,正值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大年初一。新年伊始,原本应该张灯结彩过大节的潭州军民,却在冒矢雨,临刀刃,拼死守城。

南宋的衡州知州尹榖当时全家皆在潭州城,得知元兵蚁附登城,他仍旧为两个儿子行成人冠祀。有军将见此,劝说道:“现在都什么时候了,还行此迂阔之事!”尹榖回答:“正是想使儿子辈以冠带礼服见先人于地下啊!”祀毕,尹榖积薪遍户,身穿朝服,望临安方向行拜后,纵火自焚。全家老幼数十口,壮烈殉国。

李芾闻讯,驰马赶至,以酒祭奠,慨言道:“尹务实(尹榖字),真男儿!先我就义。”于是,他连夜大会宾佐幕僚,纵酒诀别,仍以“尽忠”为当夜口令。

凌晨时分,元军已经杀入城。李芾唤其帐下将沈忠,对他说:“我守城力竭,份当死国。我一家人也不可为俘囚受辱,你先为我尽杀之,最后杀我!”沈忠伏地叩首,表示自己不下去手。李芾厉声要沈忠执行命令,沈忠泣而允诺。

李芾集全家于庭院,告之众人殉国之意,然后以酒相劝。尽醉之后,沈忠依命杀掉李芾全家。最后一刀,含泪砍掉李芾头颅。而后,沈忠纵火,火葬了忠臣一家。

沈忠自己纵马回家,手刃爱妻与两个儿子。然后,他又回到正熊熊燃烧的李芾府宅,大恸之后,拔剑自刎。

李芾的幕僚多人,闻讯皆自杀。潭州人民闻之,多举家自尽,致使城无虚井,缢于林木者累累相望。感于忠烈之气,潭州人民意气慷慨,大多以身殉国。

一直有“不嗜杀”之名的阿里海涯本想遍屠潭州之民,因附近诸城未下,经汉人僚属劝告,暂忍杀心。由此,袁、连、衡、永、郴、全、道、桂阳、武冈皆降。

元军诸路克捷,诸将很想抢东西,争着要杀往临安。

元朝的汉人郎中孟祺劝伯颜:“宋人之计,惟有窜往闽地。如马上大兵压境,宋帝室肯定立即逃窜。临安无主,城内可能盗贼四起。

如此,临安300年之积蓄,将焚荡无余。不如先以计策安抚宋室,令其不会因惧而逃,相待时日,可全取临安。”

伯颜称是。

宋廷方面,已经是惊惧至极。陈宜中派陆秀夫去平江见伯颜,表示可以向元朝称侄或称侄孙,哪怕最后“奉表求封为小国”,只要元朝能止兵,一切都答应。

伯颜仍不答应,非坚持要宋“称臣”。

陆秀夫归临安复命,谢太后泣言:“苟存社稷,称臣也可以。”当时,谢太后等人还存幻想,以为对元朝奉表称臣上尊号献岁币,还可以保存原有境土。

文天祥有远虑,他深知元人无信,上疏请谢太后允许宋恭帝的一兄一弟出临安,吉王赵昰赴闽,信王赵昺赴广。谢太后同意,进吉王为益王,判福州;信王为广王,判泉州。以驸马都尉杨镇和二王两个舅舅“提举二王府事”。由此,两个娃娃王爷,即将开始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

陈宜中见元人不允和议,计无所出,只得率群臣入宫见谢太后,请迁都避祸。

谢太后开始不允,陈宜中等人“恸哭以请”,太后终于答应,回内宫立命宦者、宫人收拾行装。结果,等到夜晚,却不见陈宜中等人来接驾。谢太后大怒:“我本不想迁都,大臣数以为请。今我欲行,众人又不至,是骗我这个老妇人吗?”急怒之下,谢太后闭门在宫,不见大臣。其实,陈宜中本来是想转天一早成行,情急仓猝之下,忘了告知谢太后出发时间,使得太后因空等大发雷霆。

元军方面,在正月十八已经三路会师,扎营于临安以北的阜亭山,真正是兵临城下。

文天祥、张世杰上疏请帝室入海避兵锋,表示他们二人将率守军背城一战。陈宜中不许,经与谢太后商量,派人携传国玺出城交与伯颜,准备投降。

至此,宋廷由议和,变成了议降。

伯颜让人读译宋朝降表,对以宋恭帝名义上呈的降表内容非常满意:

“宋国主(赵)显谨百拜言:()眇焉幼冲,遭家多难。权奸贾似道,背盟误国,至勤兴师问罪。非不欲迁避以求苟全,柰天命有归,将焉往!谨奉太皇太后命,削去帝号,以两浙、福建、江东、西、湖南、二广、四川、两淮见存州郡,悉上圣朝,为宗社生灵祈哀请命。伏望圣慈垂念,不忍三百馀年宗社遽至陨绝,曲赐存全,则赵氏子孙世世有赖,不敢弭忘!”

本来,身为国相的陈宜中应亲自出城到元营议降,但此人奸诈胆小,竟然在定下投降“大计”后置帝室及临安于不顾,连夜逃走,跑到温州清澳躲避。

张世杰见宋廷不战而降,率所部离去,屯军定海,以观形势。

文天祥等人出城,在明因寺见伯颜。

文丞相状元出身,起初还想以口辩说服伯颜退军,以保全残宋社稷。“本朝承帝王正统,衣冠礼乐之所在,北朝(指元朝)将以本国为属国呢,还是想毁我社稷宗庙呢?”

伯颜:“社稷必不动,百姓必不杀。”

文天祥:“北朝若有意保存本朝,请退兵平江或嘉兴,然后再商议岁币与犒师之事。如此,北朝可全兵而返,此为上策;如果北朝想毁我宗庙,灭我国家,则淮、浙、闽、广等地大多未下,成败还不可知,如此,兵连祸结,胜负难料!”

出乎伯颜意料,文天祥这个“亡国宰相”如此抗言直陈,让人愠怒。

于是,伯颜语气强硬,威吓文天祥。

文天祥怒曰:“我乃南朝状元宰相,但欠一死报国,刀锯鼎镬之逼,又有何惧!”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33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33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