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和
——子虚乌有的“胜利”
蒙哥汗在钓鱼城下被巨石击死,身在江南的忽必烈并不知道,他正率诸路军大举进攻南宋军。
忽必烈手下的汉人学士郝经对蒙古人忠心耿耿,劝告忽必烈说:“国家(指蒙古)奋起朔漠,灭金源(金国),并西夏,取荆襄,克成都,平大理,蹂躏诸夷,奄征四海,垂五十年而一之以兵,遗黎残姓,游气惊魂,殆欲歼尽,自古用兵未有若是之久且多也……诸国既平之后,(应)创立法制,散布条纲,任将相,选贤能,平赋足用,屯农足食,内治既举,外备亦具。”
郝经是种自以为是、死心踏地的汉奸,他上述一席话,全然是把凶残的蒙古人当成真命之主,为他们出谋划策,以“柔仁”治汉地,并建议忽必烈分蒙军为数道,分行而进。
忽必烈很听劝,会兵渡淮水后,他自己率军趋大胜关(今河南罗山),派张柔率军趋虎头关(今湖北麻城),在数路追击遁逃的南宋军队。
1259年10月间,身在行伍的忽必烈才接到哥哥蒙哥汗的死讯,宗室莫哥派人送信劝他马上北还“以系人望”,实际是催他赶紧回去争夺汗位。
心中焦急如燎,忽必烈依旧迟疑:“我奉命南来,岂可无功遽还?”他很想打赢一大仗后,再乘胜得势挟大军北还夺汗位。
忽必烈手下汉人心腹董文炳知道主子心焦,表示:“长江天险,宋人恃之,势必死守,待臣为您一战,以夺其气!”于是,董文炳率其二弟董文用、董文忠三人,率死士百余人乘轻舟,并不理会南宋扼江的巨大战船,直冲上对岸,杀向南宋陆军,果然把宋军打得大败,当时岸上有宋军8万,被这百十号蒙军一冲,竟然一下子惊慌溃乱,自然被跟进的蒙军当成试刀的肉靶。
转天,忽必烈率军渡江,进转鄂州(今武汉市的武昌区)。
南宋朝廷震惊。无奈,宋理宗只得下诏任贾似道为右丞相兼枢密使,率军驻汉阳以援鄂州。
惊惶之下,南宋有病乱投医,四处招募新兵,在平江、绍兴、庆元增筑堡垒,加强临安左右的防御。当时太监董宋臣腰软胆小,劝宋理宗逃往四明以避兵锋。幸亏被大臣劝阻:“陛下鸾舆一动,则三边之将士瓦解,而四方之盗贼蜂起,绝对不能跑!”
年底,蒙古军围鄂州几十天,攻城无望,胶着之时,鄂州守城的南宋都统张胜上城,哄骗蒙军说:“此城已是你们掌中之物,但子女玉帛皆在将台(汉阳),你们应该往那里去取。”
蒙军信以为真,焚烧城外民居,将要退兵。
不料,恰值宋将高达率军赴援,贾似道又自汉阳亲率军队入鄂州,蒙古军重新开始进攻。
忽必烈久攻不下,派遣蒙军将领苫彻拔都儿率一支军队以及数百南宋降军抵至城下喊降。
张胜武将气勇,大开城门,一箭把喊降的南宋降将射死,率数百宋军冲出与蒙军交战。
可惜的是,张将军运气不好,混乱中战死,出城宋军大部分阵亡。至此,鄂州守战,南宋军一方已经有一万多人战死。
由于守城宋军人数众多,鄂州城坚墙厚,宋将高达指挥得当,蒙军一时间也似乎攻克不了此城。
宋将高达勇猛武将,情商却不高,总拿身为使相的贾似道(总理兼国防部长)不当回事,每次出兵,望见贾似道骑马督战,他都笑对手下人讲:“巍巾者(高帽文官)何能为者!”而且,只要是宋军出城血战,他一定要贾似道本人出门劳军乃可,否则就派大批兵士齐集军门喧哗起哄。
与高达相比,宋将吕文德很懂人情世故,常常控马而出,呵斥军卒:“宣抚在此,怎敢如此无礼!”然后他又会面见贾似道寒喧。
守城几位主将中,曹士雄、向士壁二人木讷,凡事从未向贾似道请示过,所以,贾丞相暗恨高达和曹、向三人,与吕文德关系最为友善。
由于当时南宋诸路重兵全部在鄂州一带集结,宰执吴潜在御史饶应子建议下,以理宗皇帝名义要贾似道本人转至黄州(今湖北黄冈)指挥军事。黄州虽处下游,实当兵冲。估计吴潜等人想置贾似道于死地。
贾似道没办法,只得让宋将孙虎臣率精骑700人护送自己前往黄州。
行至萍草坪,侦察兵慌忙来报,说前面有一大股蒙军,贾似道大惧,连呼“奈何”。孙虎臣把贾似道藏起来,自己率兵出战。老贾哀叹:“此次死定了,可惜没死得光明磊落、轰轰烈烈!”结果,宋兵迎前,发现所谓的“蒙军”其实是一大群被掳的南宋百姓,为首骑牛的“蒙将”正是南宋的江西降将储再兴,此人身边仅有数十个手拿兵器的老弱蒙古兵。
见此,孙虎臣拍马而进,活捉储再兴,杀掉了押送百姓的蒙古兵,拥贾似道入黄州。
史书对这段事情的记载,因断句问题出现歧义:“至萍草坪,侯骑言前有北兵,似道大惧,谓左右曰:‘奈何?’虎臣匿似道出战(此处也可断句为‘虎臣匿,似道出战’)。似道叹曰:‘死矣!惜不光明俊伟尔。’及北兵至,乃老弱部所掠金帛子女而还者,江西降将储再兴骑牛先之。虎臣出擒再兴(此处也可断句为‘虎臣出,擒再兴’,即孙虎臣看见对方势弱,才从藏身地冲出),似道遂入黄州。”
无论如何,贾似道表现还不错,抱有必死之心,并非十足的松包软蛋。
此时,蒙军另外由乌兰哈达率领的近两万士兵攻破横山防线,连克宾州、象州,又下长州、辰州、沅州,直抵潭州城下。
蒙宋双方胶着间,忽必烈老婆派人送密信,表示和林的蒙古王公正准备拥立阿里不哥(忽必烈之弟),让他立即北还。
犹豫之间,忽必烈向郝经问计,这位汉人谋士劝说道:“如果阿里不哥称遗诏即位,大王您即使手握重兵也不能成事,金朝完颜亮即是前车之鉴。待阿里不哥正位后,下诏中原,行敕江上,天下正统所归,派一介使臣即可到大营卸掉大王您手中军权。方今之计,大王应以社稷为念,与宋议和,定疆界岁币,同时您自率轻骑,立刻趋燕都,先取得汗位再说。”
人算不如天算。忽必烈大营诸人正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乱蹿,贾似道方面先心虚,派人来议和,表示要割长江为界,年奉岁币银绢20万给蒙古。此次和议,也是贾似道临时抱佛脚,事先并未向南宋“中央”请示,其实是他为延缓蒙古攻势的“私自”议和。
忽必烈正要拔营解围而去,见宋方派来使人议和,顺坡下驴,遣学士赵璧登鄂州城与宋人谈判,嘱咐道:“你登城后,注意我的帅旗。大旗一动,你要速归。”于是,赵璧上城,与宋使“讨价还价”。
宋使表示要以长江为界,岁奉银绢20万。赵璧嘴硬:“大军先前到濮州,还可应从你们的条件。今已渡江,这样的条件我们不能接受。贾制置(贾似道为制置使)何在,我要与他面谈。”
正说话间,赵璧掉头,望见城下忽必烈帅旗移动,知道蒙军开始撤围,急忙对宋使说:“待他日复议,我回营禀命。”
于是赵璧慌忙下城返回蒙古军营,随军北撤。
所以,贾似道此次“和议”,根本没有任何结果,双方也没有任何文字上的条款。
虽然是城下之盟,但优势一方的蒙古忽然撤走,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