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亡齿必寒
——南宋“端平入洛”的失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从来不会汲取历史的经验!
金朝灭亡后,如同100多年前辽朝灭亡后一样,宋朝君臣发现,他们面前微笑的友人面孔逐渐露出狰狞,比起从前的敌人来,更加强大和可怕。
当然,灭金之后,南宋君臣感觉不错。
特别是宋理宗,趁史弥远新死之际,国权回落己手,终于可以深刻品味一下真正当权的美好滋味。此前,公元1234年,新人新气象,宋理宗改元端平,任郑清之为相,准备大有为一番。于是,宋廷以赵葵、赵范兄弟为主要军事指挥,率大军收复了三京:“南京”归德(今商丘)、东京汴梁以及洛阳城。其实,说是“收复”,其实是占据蒙军无人留守的空城.
此举政治意义重大,宋朝国境可以由此实现“据关守河”的宏大设想,即把边防从淮河、大散关一线扩延至黄河、潼关一线。
高兴没多久,宋军就在洛阳遭受蒙古军队伏击,伤亡惨重,最终不得不撤出洛阳。
蒙军在四川大举进攻,一度攻陷54个州郡,杀掠甚巨。坐镇襄阳的赵范指挥不力,蒙军势若破竹,克襄阳,下九郡,已经饮马长江边。关键时刻,幸亏名将孟珙出马,连连击退蒙军进攻,最终才使京湖战场转危为安。
大致上讲,南宋“端平入洛”完全是短命的、虚假的胜利,为时仅仅两个月,昙花一现。不仅没有捞到任何好处,还凭白损失数十万军民,物质方面的损失更不可数计。
同时,南宋在心理上也输给了蒙古,双方皆大体摸清了对方的虚实。自此开始,蒙宋开始处于战争状态。
值得庆幸的是,当时窝阔台正亲自率兵西征欧洲,他的注意力还没有转向南宋,所以,自嘉熙二年(1238年)庐州之战蒙古攻城失利后,蒙古方面数年内没有再发动大的进攻,南宋君臣暂时得到了喘息机会,“安享”了大暴风雨来临前难得的平静期。
趁着亲政之始的机会,宋理宗还小有振作,在罢黜史弥远党徒的同时,清整吏制,纠理台谏,理财顺政,即所谓的“端平更化”。
当然,这场小打小闹的“改革”治标不治本,而宋理宗本人最大的兴趣很快转向意识形态方面,即把程朱理学当作国家哲学加以崇奉,并下诏在各地学宫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子,提高《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的地位,“发扬光大”朱熹的道学理论,并追赐朱熹为太师,封为国公。
召见朱熹儿子朱在时,宋理宗对朱熹的四经注释大为感慨,说:“朕读之不释手,恨不与之(朱熹)同时。”
老朱自己死前没想到他日后会有坟头冒烟的这一天。
在崇奉道学的同时,宋理宗大批特批王安石,特别抨击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认定老王是“万世罪人”。
不顾眼前亡国在即、大敌当前的残酷事实,宋理宗君臣30年间高喊“正心诚意、克己复礼”,可谓迂腐至极。
第十四章“亡天下时代”的关键词
——钓鱼城·鄂州和·贾似道·襄樊失·临安降
小时候,祖母喜欢看京剧,总带着我去戏院和电影院,当时我对于那些脸谱、唱腔、念白、布景什么的皆不感兴趣,更分不清曹操、严嵩或者贾似道——凡是“权臣”总是一张大白脸,外加三角眼,耸着两个大肩踱方步,确实没什么意思。
不过,电影《李慧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貌美的女主人公不过是看见玉人一样的书生娇赞了一声“美哉呀少年”,就被“大白脸”(贾似道)把脑袋切下,装在一个托盘(或者匣子)里给众人“观赏”以示“警诫”。
不过,少年时代的我,是非观念不是很强,只是觉得那颗美丽的脑袋又吓人又刺激。至于那“大白脸”,当时根本记不住他的名字,反正不是曹操。
后来读史,才知道“大白脸”是贾似道,南宋亡国的祸首之一,乃宋理宗妃贾贵妃的弟弟,宋度宗得立的“恩公”。
正是他把持朝政,扣押元使,隐瞒败报,才使得南宋的国势一日不如一日,终于走到亡国的尽头。
贾似道杀美人割脑袋之事,最早见于小说体的宋元间笔记《钱塘遗事》,原文很短,兹录于下:
贾相居西湖,尝倚楼望湖,诸姬皆从。适二人道装羽扇,乘小舟由湖登岸。一姬曰:“美哉二少年!”(贾)似道曰:“尔愿事之,当令纳聘。”姬笑而无言。逾时,令(仆人)持一盆,(贾似道)唤诸姬至前曰:“适为某姬纳聘。”(众人)启视之,则姬之头也。诸姬皆战栗。
原文廖廖,只有83个字。到了明朝万历年间,剧作家周朝俊有《红梅记》一剧,其中有一个女主角名李慧娘,为贾似道相府侍妾,游湖时丨春丨心荡漾,看中美才子裴禹,心生情愫……
此时,83个字的“小说笔记”,已被洐化成有名有姓有男女主人公有细致情节的戏文,特别是李慧娘那几句“道情”,现在听上去那么大胆、露骨、“反封建”:“俺和他欢会在西廊下,行了些云雨,勾了些风华!”
到了清代,又有无名氏撰写《鬼神传》,书中第十二回已经详详细细勾勒出完整的故事, 也是京剧《李慧娘》内容最终。
《鬼神传》第十三回中,详细地描述了李慧娘被杀后到阎王前诉冤,最后为鬼为魂,救了穷书生,杀了贾平章,报仇雪恨。
当然,新时代的京剧中删除了不少“封建糟粕”,只突出了李慧娘这位“被压迫妇女的复仇精神和反抗性格”。
戏剧、小说毕竟是虚构,李慧娘真那么刚烈也不会到相府去作妾。真实的贾似道,既不是丑恶的“大白脸”,也并非被李慧娘率阎罗殿小鬼勾魂致死。
历史上的贾似道,仪表堂堂,长身玉立,相貌酷似北宋名臣韩琦。他最后的下场,是被押送官郑虎臣虐杀于流放途中,非死于美女之手。
钓鱼城:蒙古大汗的“鬼门关”
宋理宗本人是个好色喜佞的昏庸之君。他继位后,虽然立前宰相谢深甫的孙女谢道清为皇后,真正的“心头肉”却是贾妃。由此,贾妃的弟弟(异母弟)贾似道当然也少年“得志”,平步青云,得为京湖制置使,方面大帅,独当一面。
贾妃本人命薄,受宠没几年就病死。继任的阎贵妃知冷知热知软知硬,继贾妃后成为宋理宗的殊宠。
理宗皇帝末期,特别宠信奸臣丁大全和太监董宋臣,二人表里相通,把朝政搞得一塌糊涂。鬼貌色蓝的丁大全别看长相不好,但能把大小太监哄得开心,狗仗狗势之余,竟然敢率兵逐出当朝宰相董槐,一时间道路以目,深为正人君子所嫉。
蒙古大举入侵,丁大全、董宋臣二人隐匿不报,南宋各地败报频传。国危势倾之际,台谏官上书理宗皇帝,告知蒙军已经大军深入,并言丁大全“绝言路,坏人才,竭民力,误边防”,宋理宗不得已,把他外贬贵州为团练使(武装部部长)。
丁大全在当地贼心不死,私造弓矢准备与蛮部阴谋不轨,为人告发,宋廷下诏将他远贬海南。过藤州时,老丁终被押送官故意挤入水中淹死。
至于太监董宋臣,得悉元兵迫近,他慌忙建议宋理宗外逃。时任签判的文天祥上疏,请斩董宋臣,但理宗皇帝回护他。秘书少监汤汉上疏,说董太监“十余年来声焰薰灼,去台谏,排大臣,至结凶渠以至大祸,中外惶惑切齿”,力请逮捕董宋臣下狱。理宗皇帝不允。不久,董大公公惊吓病死,宋理宗还追赠其为节度使。
自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始,蒙古的蒙哥汗留弟弟阿里不哥居守和林,自率大军南侵,自西蜀向南宋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