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宣宗“大误”之二:进攻南宋
南宋宁宗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成吉思汗派来的使人曾由淮水渡入南宋,送来文书及绢画地图等物。
当地的宋朝官员羁留这三个人,秘密上报朝廷。宋廷当时不想惹起事端,因为他们对蒙古处于基本不了解的状态,只知道蒙古与金国交战正酣。于是,为了保持“中立”,宋朝濠州(今安徽凤阳)官员没有接收蒙古试探性来使的文书,并把几个蒙古使人“驱逐出境”。同时,为了避免金人找借口生事,宋廷下诏诫告边吏,以后有类似蒙古使人到来,应一概“驱逐”不留。
表面如此,南宋私下已经察觉金国的虚弱,就以战乱阻隔为名,有两年时间没有及时向金朝缴纳“岁币”。
金宣宗君臣焦头烂额之际,自然特别在乎南宋应该缴纳给本国的大量银帛。打仗就是拼消耗,眼下最缺的就是经济来源,于是,金国连续几次派特使入南宋促讨“岁币”。
为此,宋廷内大臣分为两派,一派是以真德秀为首的“多数派”,一派是以乔行简为首的“少数派”。
真德秀本人曾任使节入金国“祝贺”金宣宗登基,因蒙古侵金不得不半途折返。由于他深悉金国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就向朝廷献三策:上策是趁金人疲弱之时出兵灭金,报仇雪恨;中策是停止向金输贡“岁币”,保证南宋内部安全;下策是继续与金国保持“友好”,助其纾灾解祸。
至于“少数派“乔行简,他以唇亡齿寒之喻,认为应该输“岁币”与金,保证金国的存在,可以使得对方成为宋朝与蒙古之间的缓冲和屏蔽,使“昔我之仇”,变为“今吾之蔽”。从当时形势看,蒙古人把女真人打得连首都都南迁,战斗力肯定非常强。南宋连金国都打不过,又怎么可能在以后面对一个比金国更强的对手呢。
乔行简的声音虽然微弱,不乏明智之思。但在南宋当时“愤青”遍国中的情况下,乔行简之议自然被认为是“卖国”行径。
宋宁宗折衷之后,采纳了真德秀提出的“中策”,即停止向金人输贡“岁币”。当然,为了试探金方态度,宋宁宗先派贺生辰使到金国,希望金国同意减少“岁币”的数量。金宣宗自顾不暇之余,还特别坚持“原则”,绝不答应减数。
使节回朝后,宋朝上下很恼怒,就以运河枯涸无法运输为名,断绝了向金国“岁币”的输出。其实,此举也属太早意气用事,果真有远见的话,宋廷大可与金国虚与委蛇,口中应承,实际不给。在不给金人以战争借口的同时,坐观女真、蒙古二虎相争,任其自相残杀。
金宣宗对南宋停输“岁币”之举十分愤恨,权臣术虎高琪关键时刻添油加醋,劝金宣宗要抓住宋人不纳币为借口,对宋国发动进攻。这样的话,北边损失南边补,可以在南方拓广疆土。
经过商议,金国不少将领也认为金军实力比蒙古不足,比宋军却绰绰有余。
金宣宗乃一庸主,耳朵根子软,架不住文臣武将一番“劝说”,便于1217年(南宋嘉定十年,金兴定元年)夏天首先发动侵宋战争。
宋朝对此次金国入侵倒没怎么感到意外和惊惶,宁宗皇帝马上下诏表明断绝两国的“友好”关系,双方开打。
甭说,战争开始,金军依恃从前对宋朝逢战多胜的心理惯性,仗打得英勇,运气也不错。信阳之战,金帅完颜赛不开战取捷,一路连克光山、罗山、兴州等数城,斩杀宋军近二万人。同时,金军数道皆出,在樊城、枣阳、光化军、大散关以及西和、阶州、成州等地对宋军展开猛烈攻势。
没过多久,战争形势开始对金军不利,许多城池得而复失,宋军从各处开始了激烈的反攻。
这时候,见战争过程远远不如原先预想的那样顺利,金国统治集团内部又纷纷冒出与宋国讲和的声音。当时的金国,在蒙古大军的挤压下,势力穷蹙,真正的统治地区局促于河南一地,而且西北的夏国因金章宗时蒙古伐夏金朝见危不救,也开始与蒙古联合,不断在边境地带对金国发起进攻。同时,山东地区由汉人武装势力组成的“红袄军”声势日大,四处开花。除此以外,在金国原先统治比较稳固的辽东地区还有契丹人耶律留哥和蒲鲜万奴的反叛。
烽火燎原,烟尘遍地,金国可以说是四面受敌。
为此,金国想要以战逼和。1218年年底,在对宋取得小小优势情况下,金宣宗主动向南宋伸出“橄榄枝”。出乎意料的是,南宋非常坚决,连金使也不让入境。恼羞成怒之下,不顾自己国内重镇太原城刚刚被蒙古人攻陷,金国在1219年(南宋嘉定十二年,金兴定三年)春兵分三路,向南宋发动新一轮军事进攻,西起陕西,东至江淮,金军凭恃余勇而来。东路方面,金军打得不错,连下濠州、滁州、兴州、麻城、六合等地,金兵的尖刀部队也已经抵至采石杨林渡一带(今安徽当涂)。
金军大喜,宋廷大恐。
关键时刻,原属金国“国民”的李全率领汉人红袄军斜刺里杀出,四处击杀金军。本来战线就长,金军没料到会有李全插这么一脚,大慌之际,赶忙收缩战线。结果,金军主力纥石烈牙吾塔部军在化湖陂(今安徽怀远以北)被李全打得大败,被迫撤退时又遭追击,损失惨重。西路方面,金军也是先胜后败,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被宋将张威截击,被杀数千人,最后只得狼狈北逃。中路方面,金军大将完颜讹可率数万金军围攻枣阳,大战两个多月,皆被宋将孟宗政击退。金军师老兵疲之余,宋将赵方派出生力军忽然从枣阳城外向金军发起攻击,守将孟宗政又开城出击,夹击之下,金军被杀3万多人 ,完颜讹可仅以单骑逃走。
从此以后,宋廷一扫昔日对金兵的“畏战”、“怯战”心理,双方又撕破了脸皮,你攻我杀,你退我攻,宋金“和平”完全成为“过去式”。
特别是金国,偷鸡不成蚀把米,本想“堤内损失堤外补”,岂料损兵折将不说,又多出南宋这么一个一直怀有“不共戴天”之仇的敌国。
金宣宗“大误”之三:“封建九公”
金国自中都南迁汴京后,河北一带陷入了战争连年的境地。当地的汉人纷纷结社组军自保,各择“主人”。这些人身处乱世不仅想活命,也想趁机割据一方。
蒙古方面,最大的收获在于收降了史秉直、史天倪父子和张柔等汉人武装。南宋方面,暂时也把李全的“红袄军”收纳为“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