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换手执一柄大斧,拦腰就给吴曦一斧。巨痛之下,这位叛贼从李贵身上翻落下来,刚挣扎起身想扑向王换。这边李贵起身,猛然补上一刀,把吴曦的人头砍落在地。
然后,李好义让李贵立刻持叛贼人头驰告安丙。
惊天大事,竟然在几乎没有抵抗的情况下瞬息成功。
安丙见了吴曦人头才安心,立刻出门宣布。军民拜舞,声动天地。
而后的事情就非常顺利,尽收吴曦党羽,一一杀头。吴曦的老婆和两个儿子、吴曦的弟弟吴晫,堂弟吴日见,叔父吴柄以及数位亲信,全被抓起杀掉。然后,吴曦的脑袋被送往杭州示众。
宋廷还是挺宽大,诏令“吴璘子孙并徙出蜀,吴玠子孙免连坐。”
看在昔日吴氏兄弟大功份上,没有全诛吴氏子弟。
吴曦被杀时,年46岁,而他过“王爷”瘾的日子,仅仅41天。金朝正式的奉册还没送到,吴曦已经被诛。
因为这齐天大功,安丙为朝廷加封为端明殿学士、四川宣抚副使。
杨巨源、李好义劝安丙立刻派兵收复西和、成州、阶州、凤州这4个四川要害之地,安丙同意。于是,李好义率兵收复西和州,张林收复成州,刘昌国收复阶州,张翼收复凤州,孙忠锐收复大散关,宋军所向披靡,形势大好。
李好义等人劝安丙乘胜攻取秦陇之地,安丙文人持重两端习气顿显,坚执不许,见好就收,不许宋军再行出击,丧失了绝好的机会。
此外,安丙一直与宋将孙忠锐有隙,他派杨巨源至凤州,杀掉了孙忠锐父子,然后上报朝廷说孙忠锐“附伪”。其实,要说“附伪”(从吴曦),安丙先前也做过,而且是“伪官”最大的一个。
不久,安丙派吴曦的旧将王喜毒死了时为西和州中军统制的李好义。安丙乃文人,“窝里斗”是他最擅长的东西。吴曦乱平,本来首功是杨巨源和李好义。他上表朝廷时却把二人的名字列于最末。除掉李好义之后,他又派王喜尽逮杨巨源当时纠集进攻伪宫的数位义士,皆诬以反罪杀掉。然后,他派人逮捕杨巨源。
杨大英雄当时正在凤州的长桥与金人交战,刚刚回阵就被自己人逮捕,关入阆州监狱,随即押往大安龙尾滩。安丙指使人用刀从后面猛砍杨巨源,几乎把大英雄脑袋全部砍掉,然后上报朝廷说杨巨源畏罪自杀。当时,忠义之士莫不扼腕流涕。奇功二士,最终竟为安丙暗害。
宋廷虽有所闻,大乱之下,稳定要紧,当时只是另择官员暂代安丙而已。
吴曦被诛不久,金帅仆散揆在下蔡的军营中病死。金章宗派左丞相完颜宗浩代仆散揆之职。
当时宋廷方面,派出方信儒为使,去金营谈判。方信儒刚到濠州,金将就把他关进牢房,派军士手执利刃把他围在当中,要他答应“兵俘、归币、缚送首谋、称藩、割地”等“五事”。
方信儒不屈。无奈,金将只得把他送往汴京。完颜宗浩见到方信儒也施以威声恫吓,仍然吓不住这位堂堂宋使。
不久,宋军收复大散关,完颜宗浩心虚,只得放回方信儒。
方信儒还朝后,韩侂胄问金人有何索求。方信儒说金人有“五事”:一割两淮,二增岁币,三索逃亡人,四索犒师银,说到第五件,方信儒表示自己“不敢说”。
韩侂胄也恼,强行逼问。
方信儒徐言道:“欲得太师您的首级。”
韩侂胄立时大怒,削去方信儒官职,贬往临江军。
老韩这种举措大为乖张,又不是方信儒自己与金人约定“五事”,此乃金军无理要求而已。一腔邪火,竟然全部发泄到辛辛苦苦不畏万死出使金营的自己人身上,老韩气量确实狭窄。
大怒之下,韩侂胄指示四川宋将备战,并在国内招募新兵,准备起用辛弃疾为枢密院都承旨(倒霉的苏师旦原先的位置,类似国防部长之职)。
辛老汉命好,刚刚接到诏旨还没上任就病死于家,时年68岁。
人死一定要死的是时候,假如他有命上任,不仅不能力挽危局,而且不久会牵入韩侂胄一案,身后定会恶评如潮,也将暴露他真正的军事指挥“才能”。当然,日后奸臣史弥远当政,仍以“迎合开边”之罪追削辛弃疾爵秩,死人无知,整治不了活人,于辛弃疾一生英名丝毫无损。
其实,此时的金军,也是精疲力竭,一切皆停留于虚声恫吓之上,再无真正大规模入侵南宋的能力,更无侵吞江南的野心。
一年多前,铁木真已经基本统一蒙古诸部,被拥戴为“成吉思汗”,所以说,金国的丧钟,其实已经开始敲响。
南宋挑来挑去,选中王伦的孙子王柟为使臣,出使金营,商谈和议之事。祖父英雄,孙子未必。宋廷内主和派也是有病乱投医,慌不择人,只想尽快与金人达成和议。
韩侂胄一面应付着与金军讲和,一方面仍在竭力筹划抗金大计。
礼部侍郎史弥远(此人乃孝宗老师“投降派”史浩之子)眼看时机大好,就秘密上奏,请诛韩侂胄以消金人之怨并换取对方退兵。
宫内的杨皇后一直深恨韩侂胄,她撺掇皇子赵询上奏宁宗皇帝,说韩侂胄“再起兵端,将不利于社稷”,请示宋宁宗诛除韩侂胄。
宁宗皇帝当然不答应,长久以来,他一直倚老韩为臂膀,对自己有拥立之功,金人进逼之际,怎能自己先除掉太师。
杨皇后见说不动皇帝,这妇人心毒胆大,便自己伪造三件御批,一件批给钱象祖和史弥远,一授右丞张磁,一授李孝纯。三件御批中,两件未发,只有一件由杨皇后的“兄长”杨次山送达钱象祖处。
这位老钱从前一直巴结韩侂胄,后两人因事不和,顿种仇怨。钱象祖时任参知政事,有杨皇后撑腰,便大着胆子找到中军统制夏震,告诉他要他帮忙杀韩侂胄。
听闻要杀当朝太师,夏震面有难色,待老钱掏出“御批”,这位军将大狼狗一样悚然听命:“君命难违,敢不效死!”
早晨上朝,韩侂胄的心腹周筠慌忙前来,警告说“有人想举事谋害太师您”。
老韩冷笑,大叫“谁敢”,坦然升车,直奔皇宫。
行至六部桥,忽然看见夏震率300名军士候于道旁,厉声大喝:“皇上有旨,罢去韩太师平章事,马上离城!”
老韩一惊,说:“皇上有旨,怎么我不知道?”
没等他多说,夏震手下的郑发、王斌把他揪出车外,押往近处的玉津园。拐入夹墙后,二人掏出铁鞭,猛击韩侂胄。
韩太师平日为防刺客,身上常穿软甲,二位军头的铁鞭只是打痛他,不能立即置其于死地。毕竟军人力气大,郑、王两人把韩太师踹倒在地,见老韩裆部没有软甲遮护,双鞭齐下,把这位堂堂太师击阴至死。
杀掉韩侂胄后,杨皇后、史弥远等人立刻罢免陈自强官职,并派人杀苏师旦于韶州。
韩太师死后3天,宁宗皇帝才知悉此事,只得顺水推舟,由着杨皇后众人行事。
所以,韩侂胄被杀,是杨皇后、史弥远为主谋的一次不折不扣的宫廷政变。
韩侂胄为人,属于粗率之人,有雄才,无大略,秉政13年间,斥道学,尊岳飞,发动对金国的北伐战争,虽然用人不当,轻信贪财宵小,但始终大节无亏。元代儒生大多是程、朱门徒,门户之见很深,他们在编纂《宋史》时,把韩侂胄列入“奸臣传”,实是一件大不平事。腐儒浅识,可见一斑。
几个月后,史弥远等人恢复秦桧的王爵和赠谥。此举,即可见出杨皇后一派人的奸邪面目。
最终,史弥远等人完全答应金国蛮横无礼的“条件”——赔款300万两白银,增岁币为30万,并割下韩侂胄和苏师旦二人的人头,函送金国。
这种大失国体的丑行,广为南宋人士诟病,太学诸生中有人作诗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