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宋朝方面,韩世忠虽然人直心正,看着岳飞从小校升为与自己同排坐的方面大帅,心里不爽,但是,两人爱国忠君是一致的,很快他与岳飞言归于好,双方并无芥蒂。

大将张俊则不然,他心中十分嫉恨岳飞这个昔日的下属夺城立功,风头盖过他自己。

此外,还有以下诸事,惹起张俊对岳飞的暗恨:其一,淮西之战,张俊以“前途乏粮”为辞阻止岳飞行军抗金,岳飞奋勇不顾。班师后,高宗宣示天下的褒状称岳飞“转饷艰阻,卿不复顾”,张俊由此怀疑岳飞在高宗面前告自己状,便在回朝后大肆宣扬岳飞在战役中“逗留不进”;其二,张俊知道秦桧与韩世忠关系不好,诸帅被夺实权换防后,他私约岳飞拆分韩家军的主力精兵“背嵬兵”(张俊与韩世忠还是儿女亲家)。岳飞“义不肯”,张俊又大恨;其三,两人同行至楚州城,张俊表示要修城守备,岳飞言道:“当戮力以图恢复,岂可为退保计!”意即反对张俊在距金人如此远的地方修些防线以示怯——如此数事,使得张俊铁定的要整治岳飞。

当然,以张俊之力,想出头整岳飞,还不是特容易。于是,他先撺掇秦桧,以岳飞与韩世忠暗中通气为由,使老秦大怒。秦桧方面,他早已收到金兀术密信:“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进取)。必杀(岳)飞,始可和。”当然,金兀术信中语也是“气话”,“岳家军”的战斗力确实让他印象深刻。

秦桧方面,综合各方面因素,认定岳飞不死,和议不成。

有了张俊、秦桧二人推波助澜“惦记”岳飞,其实还不至于让这位大忠臣走上黄泉路。真正的幕后黑手,乃当朝皇帝:高宗赵构。

当时,岳飞虽功高,但“狡兔未死”,其实武将还有用处。此外,三大军头的军权应该已被平稳卸掉,南宋一朝“削兵权”业已成功,岳飞也非是赵构这个皇帝的什么“心腹之患”。

赵构杀岳飞的由头,其实最终还是起于如下几个原因:第一,武将言宗庙事,即岳飞劝高宗立储,深犯当时的政治忌讳;第二,岳飞成日言恢复要迎返二帝,毕竟大哥钦宗皇帝还活着,真正“直抵黄龙”把钦宗迎回来,赵构自己往哪里摆!第三,淮西军变、苗刘事变等等事情,赵构对军人十分放心不下,很想拿个人开刀示警。

“君疑臣臣必死”,有了赵构这个奸帝,岳飞不死也难。

既然帝、将、臣三方面都心照不宣要搞一个人,动手就很快了。秦桧挑来拣去,他先找出与岳飞有旧怨的谏议大夫万俟禼(岳飞宣抚荆湖时,没怎么拿当时任湖北提刑的万俟禼当回事,小人易怒,他由此深恨岳飞)弹劾岳飞,又指使中丞何铸、侍御史罗汝楫上弹章举岳飞“罪行”,指斥岳飞如下:

“……今春金人攻淮西,(岳)飞暂至舒、蕲而不进,比与(张)俊接兵淮上,又欲弃山阳而不守。”

得悉弹章,岳飞知道祸事要来,连忙向朝廷归还两镇节度使权节,完全交出一切军政虚实之权,仅获个“充万寿观使”的虚而又虚的衔号。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宋朝,就是官员“双规”前的一个步骤。

秦桧当然不会就此罢手,高宗与秦桧想要的不是岳飞的官,而是岳飞的命。

于是,秦桧指使张俊,让这位军头胁迫岳飞的部将王贵(都统制),让他首先告发岳飞。王贵先前在军中虽受过岳飞鞭打,但开始时并不想出卖旧上司,最终被张俊以宗族性命要挟,终于服从。

光有王贵不行,张俊又买通岳飞手下副统制王俊,让他先上书告变,声称岳飞的部将张宪与岳飞养子岳云二人暗中阴谋,准备军事行动,最终使岳飞能重掌旧军。军将为了主帅能重掌旧部在军队内“串通”,这种事几乎相当于“谋反”,于是“岳飞案”浮出水面。

秦桧立即派人逮捕岳飞父子,见朝廷使者来门,岳飞预感不妙,大英雄笑道:“皇天后土,可表此心!”这一笑,是无奈的笑,是凄凉的笑,是英雄末路的笑。

明知自投罗网,岳飞仍随使臣赶往杭州。其实,削职闲住时,岳飞已有不祥预感,并作小词《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将欲心事付瑶筝。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一开始,朝廷的御史中丞何铸主审岳飞。进入庭堂,岳飞见四座官员、满院衙役,也不说话,撕开身上衣裳,露出后背,上有深入肤理的四个刺字:尽忠报国(非是“精忠报国”,此四字也非岳母所刻。岳母乃一寻常农妇,刺字在宋朝是一项专门“技术”)。

审了几日,根本无证无据,何铸知道岳飞无辜,就向秦桧汇报。老秦大怒,又不好直说,顿了半晌,说出实情:“此上意也(高宗本人的意思)。”

何铸为人正直,回辩道:“我岂为区区一岳飞请命(宋代文臣一直看不起武将),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秦桧语塞,知道何铸主审岳飞案达不到目的,就把万俟禼推上前台。

万俟禼很会找案件“锲入点”,他诬称岳飞与其养子岳云致书张宪,让张宪虚称金人来侵惊吓朝廷,依此达到岳飞还军的目的。

但是,这一指摘不成,因为所谓的来往书信皆无实证,万俟禼就称岳飞父子及张宪“焚书灭迹”。接着,他又以岳飞在淮西大战中“逗留观望”为辞,非要致岳飞于死地不可。

文人就是心眼窄,岳飞与万俟禼并非有什么杀父污母的深仇大恨,只是当时对他这个基层小官不待见而已,万俟禼因此就挟怨在心,对岳大英雄非杀之而后快,成为秦桧和高宗赵构的最得力打手。

南宋官府裁决后,最终还需请宋高宗最后定夺。最后,高宗赵构下旨:

“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馀皆依断……”

所以,即使是依承秦桧等人意思对岳飞案进行推审的大理寺各级官吏,仍在拟案上只斩岳飞、张宪,至于岳云等其余被卷入的“从犯”,只是流刑和罚铜等较轻的刑罚。

高宗赵构心毒,他御笔亲题,为除后患,把岳云也改为斩刑,并加重涉案其余人的处罚。

后来,由于民间戏曲、评书以及不谙史实的“读书人”渲染,以及“皇帝无错”的愚民心理,许多人认为岳飞之死皆是秦桧一人作恶,高宗皇帝受蒙弊而已。

其实,秦桧情急之下对何铸说的一句话已经泄露天机:“此上意也!”高宗赵构,才是实际杀岳飞的最大幕后指使人。

岳飞被逮捕入狱两个多月,案件仍然不能成立。张宪、岳云经受严刑拷打,铁骨铮铮,终不诬岳飞有任何对不起朝廷之事。

当时狱方得令,遣大力军士入囚室,佯称请岳飞沐浴,拥入密室之中,猛击大英雄双肋,害死了这位南宋最大的功臣(也有赐毒酒之说,但“拉肋”即折肋的处死更为可能,并非予岳飞斩首之刑)。

岳飞死年39岁。其时为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阴历十二月二十九日。

岳飞死后,经与高宗赵构商议,秦桧等人才向天下宣示岳飞“罪行”,下发“判决书”。也就是说,先杀人,后出判决书。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2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2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