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刚刚想扭头和左右人等夸耀自己的战功,吐蕃人埋伏的劲弩和弓箭一时齐发,有几支大箭“嗖嗖”而来,把李继迁身体几处洞穿。党项军大败,奔还灵州。

半路,李继迁伤重而死,时年42岁。满打满算,这位爷在西北折腾了22年,终于为子孙挣得了日后发家立国的本钱。

李继迁死,其子李德明得立,时年23岁。

李德明小名叫阿移,其母为野利氏。李德明初立,心中无底,属下又有一些部落头人投奔宋朝,见势不妙,李德明派人奉表“归顺”。由于当时宋朝与辽国的战事吃紧,就积极同西夏讲和。

李继迁临死前,特别嘱托儿子一定要与宋朝讲和,“一表不听则再请,虽累百表,不得请,勿止也。”李继迁很有政治头脑,虽然恃功冒险受重伤,他对当时的“国际形势”还是心中有数。

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朝封李德明为西平王,行夏州刺史,并授检校太师兼侍中的荣衔,赐金银绢茶一大批。同时,诏令李德明遣子弟入传(即送直系亲属入汴京当人质)。此令,遭到李德明“婉拒”,但他仍派人上献御马二十五匹以及一批良马、橐驼之类的土产。

李德明同时也向辽国示好,被辽朝封为“大夏国王”。他两边买好,得受双份厚赐。

脚踏宋、辽两只船,西夏更加进退自如。

当时,宋将曹玮上表宋真宗,认为应该趁李继迁刚死、其子李德明新立之时,出奇制胜,倾大兵而进袭,一举捣毁西夏老巢。但是,宋朝君臣当时注意力皆在抵御辽国的军事进攻上,不想两个战场同时打仗,没有听从曹玮的建议。

此后,由于宋辽签订了澶渊之盟,李德明更不想自触霉头,对宋朝和辽朝“称臣”的同时,只想对这两个冤大头国家打“经济”算盘。除每年从两朝得到大量赏赐外,李德明派出的“贡使”还大肆走私,售卖马匹等物。对此严重扰乱本朝经济的举动,宋、辽两国还睁一眼闭一眼,都“顾全大局”。

李德明在榷场与宋朝进行正常交易的同时,鼓励西夏人在边境地区大卖青盐、粮食等违禁品,很获厚利。不仅如此,西夏军队还时常拦截来自西域的商人和使团,明抢贡物和金珠,惟利是图。

无论如何,二十多年间,李德明在位期间宋夏没有发生大的战事,仅仅在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因夏州发生饥荒,李德明上表宋朝,索求百万斛粮食,大有兴兵勒索的意思。

对此,宋朝君臣很不好拿捏,下诏“切责”或者服软“输粟”,一时举棋不定。幸亏宰相王旦出主意,下诏明示李德明:“已敕令有司在京师聚粟百万,可遣众来取。”

不卑不亢,李德明见诏“大惭”,嘴里念叨“朝廷有人”,遂不敢再妄加讹诈和勒索。 李德明在位时,虽然与宋辽“交好”,没有大的战事,但他也没闲着,倾力向河西走廊发展,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拓展了党项羌族的生存空间。

凉州的吐蕃头领潘罗支用诈降计大败李继迁后,不久,他本人竟也同样被党项两个部落的头人以“诈降计”干掉,真是天道循环,谁最卑鄙谁才能在蛮荒部落生存。

潘罗支虽死,其弟厮铎督仍然与西夏为敌。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以及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李德明两次派兵进攻凉州,均未得手。公元1016年,本为吐蕃友军的回鹘人突然杀入凉州,打跑了吐蕃人。公元1032年,李德明命儿子李元昊率军征讨,终于打败回鹘,把凉州纳入西夏版图。在此之前,李元昊于公元1028年还夺取了回鹘所据的重镇甘州(今甘肃张掖)和瓜州(今甘肃安西)。

有了收降的回鹘精兵和缴获的吐蕃骏马,李德明如虎添翼,西夏国势蒸蒸日上。

自1010年起,李德明已在傲马山一带大修宫室。1019年,经过认真考察,李德明选定怀远镇(今宁夏银川)为都城,改其名为兴州,督建起巍峨壮丽的宫殿群。

他对外仍向宋、辽称臣,对内则完全是帝王气派。每有宋使到来,李德明也做做样子,让人撤去宫殿题榜,背朝外放在台阶上。一俟金银赏赐到手,宋朝使节刚刚出宫,李德明马上换上皇帝才能穿的赭黄龙袍,关上宫门仍作天子。

公元1032年,李德明病死,时年51岁。其子李元昊继位。

这位铁血大魔头,将为北宋与西夏带来无数人命与财产的巨大损耗!

西北烽烟连年起——元昊的十数年战争

元昊(又名曩霄),小名嵬理(西夏语为“惜富贵”,似汉语小名“来福”之意),其母为卫慕氏。

由于当年率党项骑兵袭取回鹘甘州城成功,元昊凯旋后即被其父李德明立为太子。此人本性雄毅,多大略,可以讲此人生下来就是个人上人的料子。

外表上,元昊圆脸高鼻。个子不高,面相很似藏画上的人物。他自年青时就爱奇装异服,穿衣长袖绯衣,戴黑冠,让人望之森然。从智力方面讲,元昊是个通才,通晓佛教意理,精通通蕃汉文字,明隙法律,智勇双全,是个罕有的冷静、冷酷的具有逻辑型思维的政治人才。

当皇太子时,元昊多次劝其父李德明不要向宋朝称臣。李德明表示:“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处于战争状态,国耗民疲。而且,我们党项人三十年能衣锦服绮,都是宋朝的恩赐,不可轻易辜负。”元昊大言:“衣皮毛,事蓄牧,乃我们蕃人的习俗。英雄在世,当图王霸大业,何必介意绵绮细事!”

狼子野心,可见一斑。

继位后,元昊励精图治,申明号令,以兵法勒诸部,对党项诸部进行了更为严厉的控制。他恩威并施,常与部众会猎议事,很有亲民作风。同时,元昊对西夏内部的官制下大力气进行改革,设立了中书、枢密、三司、御史台、翊卫司等一系列详尽的府衙,分由汉人、党项人统管,并分设蕃学和汉学,培养后备人才。

当然,中央官制方面,元昊也大多搬袭宋朝的官制,但俸禄方面就比宋朝差得好远。

元昊继位后除改名为“曩霄”以外,又自称“嵬名兀卒”,即党项语的可汗号(“兀卒”在党项语有“青天子”之意。)“嵬名”之意,后世和当时就解说纷纭,据欧阳修所记,应是拓跋鲜卑“元”姓的党项音译。元昊不姓李,不姓赵,一抛唐宋两大中原王朝的赐姓,改为拓跋鲜卑的“皇族”姓(北魏孝文帝改制时,把“拓跋”皇姓改为“元”姓),显然是为称帝做精心准备。

公元1032年,是宋仁宗“明道元年”,元昊认为“明道”的年号犯其父亲李德明之讳,自己在国中改元为“开运”。

依礼,当时元昊的西夏是宋朝藩属,当然不能有自己的年号。可笑的是,“开运”年号是五代后晋的倒霉年号,施行后才有汉儒指出此年号不吉,元昊改为“广运”。自此之后,西夏便自行一套年号体系。

在官制等方面推行汉化的同时,为了增强党项的民族意识和身份识别,元昊强行发布“秃发令”,并以身作则,自己先把脑袋顶上一圈头发剃光(有点像日本战国时代的武士),三日为限,不从者杀之。

当然,党项人秃发并非一件难事,不似清初汉人剃发那么有心理障碍。秃发之举,完全是元昊验证自己统治力和明晰民族识别的一种手段。同时,元昊对党项官民服饰进行了严格规定,文官“幞头、靴笏、紫衣、绯衣”。武官则冠金、银帕起方镂冠,衣紫旋襴,一般百姓只能穿青绿服色。

至于元昊自己的打扮,也很独特:“衣白窄衫,毡冠红里,冠顶后垂红结绶。”怎么看怎么像日后李自成的装束。

接着,元昊自制西夏文字。夷狄称国,创制文字一般都是必不可缺的步骤。西夏文结构十分复杂,相较汉字,大有床上架屋、画蛇添足之势。估计西夏文字并非元昊“创制”,肯定是野利仁荣主持,他有一套“班子”研究制作。西夏皇族后来皆为蒙古人殄灭无余,但后世出土以及敦煌文献中存留的实物十分丰富,特别是《蕃汉合时掌中书》,完全类似现代的双解字典,西夏文、汉文全双解,成为后世阅解西夏文字最珍贵的“工具书”。

做毕这些礼仪、制度、文字等方面的工作,元昊还需要显示一下自己的武功,于是,派大将苏奴儿率2.5万名党项劲卒进攻吐蕃的唃厮啰政权。

唃厮啰是昔日强盛的吐蕃王国赞普的后裔,他本来生于高昌,少年时代被一个羌人当作“奇货”带到河州(今甘肃临夏)。知道其身份后,当地人名其为“唃厮啰”,吐蕃语是“佛儿”的意思。当地吐蕃诸族重血统,唃厮啰因此被拥为“赞普”。后来,渐渐成人的唃厮啰与拥立的吐蕃酋长发生内哄,自行出走,后在青唐(今青海西宁)建立起政权,附近诸族纷纷归附,有众数十万人。

唃厮啰一直接受宋朝册封,采取抗夏附宋的策略,常年与西夏兵戎相争。此次进攻,西夏的苏奴儿一军遭到吐蕃军强烈反击,败死略尽,连苏奴儿本人也被俘。

气急败坏之下,元昊亲自出马,率数万大军猛攻猫牛城(牦牛城,今西宁西北)。打了一个多月,党项兵也攻不下坚城。元昊用计,诈称要和吐蕃人约和,待其守城主将开城门准备宴饮盟誓时,元昊突然进攻,杀进城中,把城内居民和守兵杀得一干二净。

紧接着,元昊自率西夏大军,在吐蕃境内昼夜不息,转战四方,四处攻城。虽然吐蕃的青唐都城未被攻下,但元昊取得瓜州、沙州和肃州三个战略要地。南还时,元昊怕吐蕃兵蹑追,又举兵猛攻兰州诸羌部,并于各州筑坚城,以免他日后侵宋时吐蕃兵会从他背后进击。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25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25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