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宋真宗幼年时即与一般孩子不同,姿表英特,气质不凡,与诸位同辈的小王子嬉戏时,总爱排兵布阵指挥“战斗”,并常自称“元师”。宋太祖赵匡胤很喜欢这位侄子,养育于自己的皇宫之中。五六岁时,宋真宗有一次去万岁殿玩,大模大样一步一个台阶,直接就朝龙榻走上去,安然端坐。阶旁沿列布满宫廷禁卫,大家暗地好笑。

宋太祖刚升朝,见小侄子坐在自己的宝座上玩,像模像样,便笑问道:“天子好当吗?”小孩子眨眨眼,回答道:“作天子全由天命”。宋太祖“大奇之”,叹赏良久。

后来,赵光义继位。在皇储位上,赵恒尊礼儒臣,每见李至等文臣,必先下拜,迎送降阶。他还留心狱讼,致使京狱屡空,得到宋太宗屡诏褒美。可见,赵恒是个有才干的青年,勤恪修谨,躬亲政事。

宋太宗弥留之际,太监王继恩(时任宣政使)差点搞成宫廷政变。早在建皇储之前,王继恩的亲信潘阆就劝说:“寿王(赵恒当时封寿王)自认为当立为皇太子,事成,他也不会感激我们;如果皇帝(太宗)与大臣谋议太子,应该推荐本来不当立的皇子上去,那样的话,新君继位,肯定感激我们的拥戴之功。”王继恩不停点头称是。

此后,他不停在宋太宗面前说赵恒坏话,几乎使这位寿王得立太子一事泡汤。后来,由寇准等大臣力保,赵恒才得立为储君。(王公公的这个心腹潘阆,人品虽坏,却是宋朝有名的大词人。他的《酒泉子•长忆观潮》可谓脍灸人口:“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词意“辽阔”,艺术水平很高。)

眼看宋太宗快咽气了,王继恩与时任参知政事的李昌龄等几个人想谋立楚王赵元佐。幸亏宰相吕端入宫问疾,眼看宋太宗快不行了,皇太子赵恒仍不见人影,心知此情可疑,忙在象牙笏板上写“大渐”二字,让手下人急赴太子宫,催促赵恒马上入皇宫“侍疾”。

看见御床上的宋太宗断气,王继恩在内宫与当时的太宗李皇后(明德皇后)商量撇开太子,立元佐为帝,然后他自己亲自到中书省召宰相吕端,要与吕宰相一起商议新帝之事。

吕端早就知悉王继恩的阴谋,就假装亲热,骗王继恩说中书省的秘室中已经有太宗在世时写的立储密诏原本。王大太监不疑,抬起大脚就迈进了小黑屋。

“咣”一声,吕端用一柄大锁把门紧紧锁住,任凭王公公在里面拍门叫骂哀求威胁。

吕端立刻入内廷,入见明德李皇后。这位李皇后,并不是那位“元德李皇后”。元德李后是宋真宗与楚王赵元佐的生母,太宗时元德皇后的位号只是一般的夫人,此妇人命苦,早死,时年才34岁。

其实,赵恒的嫡母明德李皇后人品其实也不差,她恭谨庄肃,抚育诸子,但当时她惑于王继恩公公之说,认为太宗崩逝后应该立比真宗年长的楚王赵元佐。所以,看见吕端,李皇后说:“宫车晏驾(皇帝死亡),立嗣以长,顺也。今将奈何?”

吕端正色道:“先帝立太子,正为今日,岂容再有异议!”

意思是讲,赵恒皇储名位已正,不可能再妄论拥立别的王子。

明德李皇后默然无语。妇人无主心骨,先前出坏主意的王公公又不知去向,李皇后自然听吕宰相的意见。

于是,太子赵恒得以柩前继位,是为宋真宗。

仪式之上,吕端仍旧不放心,立于殿下不拜,命宫卫卷起御前的珠帘,升殿审视,确认龙座上确是皇太子本人后,他才降阶,率群臣呼万岁。

这位吕端,就是日后被毛主席赞不绝口的“大事不糊涂”的那位爷。

宋真宗新帝继位,大行封赏,并追复先前被父亲宋太宗贬死的皇叔赵廷美的秦王爵位,追赠自杀的堂兄赵德昭为太傅,追赠被太宗毒死的小堂兄赵德芳为太保。凡此种种,皆可见出宋真宗的人品比起其父宋太宗要仁恕得多。

当然,太监王继恩不能轻饶,宋真宗下令对其抄家,搜出不少王公公从蜀地私运回来的先前后蜀小朝廷中的“僭侈之物”,但真宗皇帝也只是把这位太监流放均州。换了别的记仇的帝君,估计怎么也得灭这位公公三族。

继位之后,宋真宗极其勤政。他每见吕端等大臣,总是肃然拱揖,不敢呼名。吕端是个大胖子,为了便于老宰相宫中行走,宋真宗命人把宫中陡峻的台阶搭上专用木板,专门为宰相建成“特殊通道”。数件小事,可以想见真宗的谦恭和厚道。

宋真宗很重视人才。扬州知州王禹偁上书言事,希望朝廷谨防边、裁冗兵、精选举、汰僧尼、远小人,宋真宗览奏大喜,立召王知州还朝为官。当然,求贤若渴之际,不免良莠不分,有才少德的奸侫小人王钦若也被召入朝廷,主掌粮税财物。

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十月,辽圣宗与萧太后等人至幽州,以圣宗之弟梁王耶律隆庆为先锋,南伐宋朝。途中,北院枢密使耶律斜轸病死。此人多年征战,功名仅在耶律休哥之下。萧太后大恸,亲自临哀,并让老相好韩德让兼知北院枢密使事。由此,韩德让就成为辽国第二人(萧太后第一、韩德让第二、辽圣宗第三)。

辽朝伐丧,宋朝君臣都很愤怒,大臣柳开恳切上言,请求宋真宗亲征。

新帝气锐,宋真宗果真亲自率军,御营在中,前后大军护卫,车驾浩浩荡荡,直奔大名府。

辽朝此次南伐,见好就收,大掠淄、齐而去。宋将范廷召本来损兵折将,见辽军自还,赶忙飞表上奏,自称宋军大破契丹于莫州。

宋真宗不知情,以为自己御驾亲征出奇效,把辽军吓走,马上吟《喜捷诗》,群臣称贺。

没高兴多久,宋真宗刚从大名府起驾还师,就有蜀地王均造反的消息传来,忙派人去镇压。

咸平四年冬,辽圣宗又率军南伐。

此次辽军运气差,长城口之战,宋将王显奏率军与辽军激战,一战大胜,杀辽军两万多人,生擒辽朝大将铁林。

咸平五年夏天,辽朝从泰州等地向宋军发动进攻,小胜而返。咸平六年五月,辽将萧挞凛等人又率军进攻定州,激战之后,生擒宋朝云州观察使王继忠,得胜后,辽军还师。王继忠是真宗皇帝当藩王时的亲信,贴身护卫将。时传王继忠已经战死,宋真宗“闻之震悼”。

不仅仅辽朝年年来攻袭,西北方面,党项族首领李继迁也不时攻城陷地,杀伤不少宋军。于宋真宗而言,咸平年间诚为多事之秋。

见“好”就收——“澶渊之盟”时的宋真宗

深知辽军肯定还会反复攻扰,宋廷在定州和天雄军(今河北大名)等地屯结重兵,以防辽军对河朔地区的攻掠。同时,又在相当于今天保定至天津一带挖河决塘,使其地成为泥泞水泽,以图延缓辽国骑兵的冲驰。

辽朝数次侵袭,似乎并无真正要占据宋地或对宋朝政权以致命性打击的意图,他们忽来忽走,来的容易去得快,很让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萧太后和韩德让的本意,根本不想与宋朝长期交战。只要有战争,契丹上层军事贵族的地位就会上升,这对于皇权来说并非是件好事。而且,萧太后因与韩德让一直通奸,北俗再犷野,太后的私生活总是有污点,驭下统治总感不是理直气壮。所以,仗打得越多越大,对于萧太后与韩德让来讲风险就越大。

但是,北朝这一对最佳男女拍挡,有一种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聪明上策:以攻求和。他们深谙“进攻是最佳的防守”,所以,一战再战,找寻机会迫和,以使宋辽双方互相都能下大台阶。

公元1004年,宋真宗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十月,萧太后与辽圣宗又一次率大军南伐。

凑巧的是,此年九月,宋真宗刚刚任命毕士安与寇准同为“同平章事”,用以为相。

寇准,华州人(评书艺人天天在电台里称寇准为“寇老醯”,以为他是山西人,其实老寇是陕西人),19岁时就因精通《春秋》传而考取进士。

宋太宗时,寇准尤为受重。一次奏事,太宗心情不好,不答应寇准所奏,并因怒拂衣而起。大胆寇准,竟然上前拉住宋太宗御服,“令帝复坐,事决乃退。”寇准如此“鲁莽”,倒得宋太宗常识,叹道:“朕得寇准,犹文皇(唐太宗)之得魏征也。”直臣易贬,寇准后来果然被贬外任。至道元年(公元995年),宋太宗箭伤复发,忙从青州召寇准还京,流泪给他看自己血乎流烂的伤口,并问:“朕诸子孰可以复神器者?(我哪个儿子可以继统?)”寇准回答:“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太监)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惟陛下择所以副天下之望者。”宋太宗低头想了半天,试探地问:“襄王(赵恒)可以吗?”寇准回答:“知子莫若父,陛下认为可以,希望您马上做出决断!”于是,诏下,以襄王赵恒为寿王,立为皇太子。拜庙还宫,东京民众夹道聚观刚刚出炉的新太子,纷纷指言:“此少年天子也。”宋太宗听说后,老大不高兴,对寇准说:“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于何地!”寇准再拜称贺:“此社稷之福也!”宋太宗仔细思之,知道天下人心已定,释然而笑。于是,君臣二人在内殿相饮,大醉方毕。不久,由于寇准与大臣冯拯互相争执,宋太宗恼怒,把他贬为邓州知州。

宋真宗继位后,一直想用寇准为宰相。时为参知政事的毕士安听说宋真宗要擢自己为相,就推荐寇准与自己一道共享此封。宋真宗说:“听闻寇准此人好刚使气。”毕士安厚道人,回禀道:“寇准忘身殉国,秉正嫉邪,故不为流俗所喜。方今边境不息,辽寇来侵,正宜用寇准为相。”于是真宗下决心用寇准。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24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24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