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韩德让是汉人,其祖父韩知古原为从汉地被契丹皇室掠走的私奴,由于得知于耶律阿保机,官至中书令。韩德让之父韩匡嗣深受辽景宗宠信,但他只是以医术见宠,并无军事才能。偏偏庸父有佳儿,韩德让不仅相貌堂堂,又深习边事,尽力契丹皇室,他与城内官将日整器械,随宜备御,不敢有丝毫放松。

虽如此,宋军气盛,日夜攻城不息,连辽朝的一个都指挥使李扎勒灿(此名甚怪,应是蕃人)也逾城出降。

辽朝皇廷得知南京(幽州)危急,忙遣南京宰相耶律沙将兵去救援。名将耶律休哥闻知消息,自动请缨,遂被辽廷遣来替换耶律奚底,一同奔赴幽州,率领五院大军并发。

幽州方面,韩德让守军勉强守住城池不失,但情况十分紧急:辽朝的建雄节度使刘延素和蓟州知州刘守恩先后投降宋朝,告以辽朝边备虚实。

虽如此,盛夏炎炎,坚城久攻不下,宋军战斗力明显衰退,将士多怠。

辽将耶律沙首先率军驰至,在高梁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与宋军展开遭遇战。宋军迎击,打得耶律沙一部不敌,仓惶退走。

就在如此危急时刻,新出炉的北院大王耶律休哥率所部赶到战场。由于他所带人马不多,时值傍晚时分,耶律休哥下令其属下骑兵、步兵双手持火炬,边行军边挥舞手中的火炬,使得宋军不知道辽兵多寡,非常恐惧。

很快,耶律休哥就与紧随其后赶来的辽朝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会师,一左一右,两翼包抄,向宋军奔杀过来。

夜色中作战,辽军精骑手中钢刀飞舞,火炬乱飞,已经困怠多日的宋军早在心理上输了一截。

交手没多久,宋军阵脚已经松动。同时,幽州城内的辽朝兵马乘城举火,大声宣威,声震天地。守将韩德让等人也四开城门,列阵鸣鼓,大有里应外合、夹击宋军之势。

宋军心怯,辽军势猛。南北两院大王奋勇当先,先前败走的耶律沙重整兵马又返战场。耶律休哥身受三处伤创仍旧纵马驰杀,不一会,宋军不支,崩溃四散。

大败之下,宋太宗本人也身中流矢,狼狈得乘驴车狂逃,总算保全了性命。

此次高梁河大战,宋兵被斩首的就有一万多人,辽军缴获兵仗、符印、粮馈、货币,不可胜计。”据宋人笔记《默记》所记,

“(宋)太宗自燕京城下军溃,北虏(辽军)追之,仅得脱。凡行在服御宝器尽为所夺,从人宫嫔尽陷没。(太宗)股上中两箭,岁岁必发。其弃天下(日后死亡)竟以箭疮发云。”

可见,宋太宗此役大腿上两处入骨箭伤,成为他日后病死的主要原因。

惊惶加郁闷,宋太宗郁郁返回汴京。由于北征辽朝大败,平灭北汉的封赏也压下不提,军将多有怨言。

宋太祖的儿子武功郡王赵德昭入宫见叔皇,请示朝廷行太原之赏。本来宋太宗心就烦,看见这个侄子,更烦。征辽期间,宋军曾有一次夜间惊扰,大乱之中找不着宋太宗所在,不少军将就想拥赵德昭为帝(此举非有谋反之意,大军入敌境,忽然失去身为主帅的皇帝,大家不得不惊)。不久,宋太宗现身,慰抚惊扰的军将。知道军中人曾有扶立侄子为帝的意思,宋太宗很不高兴。

此时,不当不正,赵德昭入宫进谏,宋太宗脸蛋子一沉,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行封赏不迟!”听叔皇如此说,赵德昭惶恐至极,回到他自己的王府后,闯入厨房,从里面把门闩紧,操起一把割切蔬果的刀就抹了脖子。

赵光义听说侄子自杀,抱尸大哭。估计他也是演戏。小伙子如果不死,以后还真拿他不太好办。

“雍熙北伐”再无功——宋太宗二次伐辽的失利

宋军败走之后,辽朝得势不饶人。于同年十月派南京留守、燕王韩匡嗣率耶律沙、耶律休哥南伐,以报复宋军先前对幽州的包围。

宋朝的云州观察使刘延翰匆忙提师迎敌,崔彦进、李汉琼、崔翰等将随后也赶来赴援。

宋太宗还想“遥控”战斗,派人送阵图,宋朝诸将依据“钦制”阵图分军为八阵。

不久,宋辽双方军队陆续到达满城,准备开战。宋将赵延进登高望远,察觉即将开打的战场地面空阔,而根据宋太祖阵图摆设的军阵,每阵相距百余步,真正打起来,各不相顾,很有被分割包围吃掉的危险。而且,辽军骑兵势猛,冲荡之下,宋军势必惊溃。于是,赵延进建议宋军合八阵为一阵,合力击敌。

崔翰等人知道赵将军所讲极有道理,但仍旧犹豫:“万一合阵出了差错,怎么向皇上交待?”赵延进表示:“如果军遭败绩,责任由我一人担当。”崔翰等将仍旧不决,修改排阵计划是要负“擅改诏旨”罪责的。

最后,还是镇州监军李继隆(此人乃宋太宗大舅子)拍板:“兵贵适变,安可预定!违诏之罪,由我李继隆独当!”

有这么一个“大头”出头,众将心定,便改八阵为二阵,前后相接。布置完毕后,宋朝诸将派人向辽军先行诈降之计。

辽军的实际统帅韩匡嗣信以为真,马上安排迎降。北院大王耶律休哥久经战阵,劝说道:“宋军军整气锐,不可能投降,这肯定是麻痹我们的诱降计,应该严兵以待,不能松懈。”

韩匡嗣此人,其实也就一皇家“保健医”的材料,文才武干远逊其子韩德让。他认定宋军是真投降,根本不听耶律休哥的劝说。

辽军刚刚放松,对面的宋军忽然一齐呐喊鼓噪,尘起涨天,正要骑马以“轻裘缓带”的儒雅风度纳降的韩匡嗣顿时心惊,仓猝不知所为。

大军没有统一的号令和指挥,必然大乱。眼见本来说好要“投降”的宋军红着眼抡刀挺枪杀过来,辽军士卒将领大眼瞪小眼,小眼瞪韩四眼(老韩虽未戴眼镜,应该是个纸上谈兵的“知识分子”),心理一输,全军就乱,被宋军杀得人仰马翻,大溃惊逃,逃跑途中掉入山坑悬崖摔死的就有数千人之多。

宋军获得“满城大捷”,斩首一万多人,获马千匹,生擒辽军大将三人。韩匡嗣弃旗鼓遁回,余众走还易州。

败军中,惟独耶律休哥所统部伍不乱,边打边退,损失不多。

辽景宗看见老韩狼狈而返,大怒,面数其罪,唤卫士推出斩首。幸亏景宗的皇后萧氏多方解劝,老韩才得保一命。萧皇后之所以力保老韩,估计百分之九十七也是看在老韩儿子韩德让的面上。老韩窝囊,小韩玉树临风,又多文武才略,让人一见就喜。

转年四月,宋将杨业和潘美合兵,在雁门(今山西代县)大败辽军。这位杨业,就是评书《杨家将》中的“老令公”杨继业。其父是北汉的麟州刺史,他自己青少年时代就以勇武闻名,颇立战功,当时有“杨无敌”之称。北汉刘钧在位,曾以杨业为“义子”,所以他与北汉主刘继元一样同是“继”字辈。宋太宗灭北汉,杨业一直力战。宋太宗喜其骁勇,让已经投降的北汉“皇帝”刘继元亲自写信招降,杨业才向宋太宗投降。忠臣良将谁都喜欢,宋太宗立授其为领军卫大将军,复姓为杨氏,去中间的“继”字,还原为杨业。

深知杨业久习边事,宋太宗任杨业为代州一带的全权大将,以抵御契丹。当时,宋将潘美为“三交都部署”,实际上他还算杨业的上级。

这位潘美,即评书《杨家将》中被丑化为大奸大恶的“潘仁美”。其实,潘美乃有宋一代不可多得的文武德兼备的良将,自年青时代就倜傥不群。宋太祖建国后,潘美受命,单人独骑入陕,说服一向以凶悍著称的后周节度使入朝觐见,当时传为美谈。而后,讨李重进、征刘、平江南、灭北汉,潘美皆有大功。北汉被灭后,潘美潜师奇袭宋辽边境战略要地固军,安宁北部边境。潘美第八女嫁与宋太宗之子宋真宗(当时宋真宗还是王爷),是宋真宗的元配夫人,年仅22岁即病死,真宗当皇帝后,追谥其为章怀皇后。可以想见,这位潘皇后一定是个贤淑貌美的好女子。在后来的评书演义中,潘氏倒成了“西宫娘娘”,阴险毒辣,这完全是艺人胡编滥造。

辽军入雁门,潘美一方面派出杨业率数千骑下井陉绕至雁门之北,他自己率兵奋击,大破入塞辽兵。

杨业方面,也率奇兵南向,临阵杀掉辽朝驸马一人,并生擒上将一名。辽军大败,宋军取得雁门大捷。

此战之后,宋太宗封潘美为代国公,升杨业为云州观察使。自此一战,契丹兵十分惧怕杨业,远远看见杨业的军旗就慌忙遁走。

所以,雁门之战,杨业、潘美二人确实同心协力,配合默契,仗打得十分漂亮。

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年底,辽景宗御驾亲征,亲至南京(幽州),祭旗祠天,发动新一轮南侵。

瓦桥之战(今河北雄县),耶律休哥在辽景宗面前露足了大脸,他跃马出阵,大刀挥处,宋朝守将张师的人头登时落地。辽景宗亲赐耶律休哥玄甲白马,夸赞鼓励。

耶律休哥遂率精骑渡水奋进,大败宋军,一直追杀至莫州,杀得宋军横尸遍野,数将被擒。大喜之下,辽景宗亲赐耶律休哥御马金杯,说:“爱卿你勇过于名,若人人如卿,攻天下如摧枯拉朽耳!”不久,辽景宗拜耶律休哥为“于越”,“于越”是契丹最高的荣誉勋衔,位在南、北院大王之上。

听闻瓦桥之败,宋太宗又怒又惊,下诏北巡。“关南言大破契丹万余众,斩首三千余级”,北宋史书把虚报战功的猫腻委婉写出,一个“言”字活灵活现。估计是小规模遭遇战,小败辽兵而已。

不知是何种原因,宋太宗自将而来,先前主动御驾亲征的辽景宗打起退堂鼓,引兵而返。宋太宗稍感自己面上有光,作诗一首,其中有“一箭未施戎马遁,六军空恨阵云高”之语,想必也是自我安慰。

当然,宋太宗也有过趁辽军退师的机会再进攻幽州的意思,朝廷文臣多谏劝,认为应广积储,缓用兵,太宗心知幽州难克,便下诏返军。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2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2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