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这些议论,皆是事后诸葛亮,因为历史不能假设。即使在周世宗所向皆捷的情况下,当时的中原军队也并未真正与契丹劲旅交过手。天假其年,如果世宗不得暴疾,后周军队得以继续北上,鹿死谁手,还真不能判定。乍胜乍败,也是兵家常事。
赵匡胤建宋之初,国祚未稳,假使他挥兵北伐,万一有个闪失,很可能国内立即发生兵变什么的,这种巨大的风险是王朝开国者冒不起的。所以,宋太祖先南后北之策,在当时也算合情合理。
降旗飘出太原城——宋太宗攻灭北汉
宋太宗赵光义得位不正,很想建立不世之功以立根本。此情此想,与唐太宗弑兄杀弟后极其相似。
南方割据诸国均已拔掉,北汉自然是宋太宗第一个下刀的目标。当然,这块肉非常不好切,北汉虽弹丸小国,其身后却是强大的契丹。
宋太宗伐北汉,经济上已经不用发愁。赵匡胤时代,设置“封桩库”储藏了大量金帛。这么一大笔财富,宋太宗一上台就刚好用上。他把兄皇所置的“封桩库”改为内藏库,表示此举非为“自供嗜好”,而是要储积以待时缺。
当然,宋太宗开始看见封桩库内“金帛如山”,对兄皇“储积太过”很有微词,“先帝每焦心劳虑,以经费为念,何其过也!”
宋老三啧啧之余,慨叹这么多的财帛“何能用尽”,显然是刚当家不知柴米贵。只要一打仗,金银粮帛就会水一般哗哗淌出去。
赵光义征北汉之前,颇有疑虑,他问大臣曹彬:“周世宗与本朝太祖皇帝,皆亲征太原而不克,难道是因为其城池太过坚牢而不能接近吗?”
曹彬老将,经验丰富,回答:“周世宗时,大将史超在石岭关一战即败,人情震恐,不得不还军;太祖扎营于甘草地中,军人因水土原因多得腹疾下泄,也只得提军而返。太原城池虽坚完,但并非想像中那样不可攻克。”
由此,宋太宗北伐之意遂决。宰相薛居正等人劝谏,不听。
宋朝遣潘美、崔彦进、李汉琼、曹翰、刘遇等大将,率各路兵马直趋太原。
宋初时一直与契丹有和约,乍闻宋朝伐北汉,契丹君臣还真吓一大跳,忙遣使来问:“你们北汉,军出何名?”
太宗血气方刚,拍胸脯言道:“河东(北汉)逆命,正应兴师问罪!如北朝(契丹)不援,和约如故;否则,只有兵戎相见!”
此种豪言壮语,宋朝自太宗以后的近三百年间,再也听不到半句!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宋太宗车驾发自汴京,亲征北汉。
途中,有一“花絮”可表:师次澶州,有一名县级文官于路中献策言事,此人姓宋名捷。“宋捷,宋捷,宋朝大捷!”太宗见此姓名高兴,认定必克北汉。
北汉的“皇帝”,此时是刘继元在位。当初,宋太祖开国,当时的国主刘钧曾一度生出妄念,想重拾后汉旧河山,与李筠联合,结果是大败而返。
当时,宋太祖曾遣人转告他:“君家(你们刘氏)与周氏(后周)为世仇,互相争杀也合情理。我大宋朝与你并无前嫌,何必因一家一姓之故困一方之人?如果你有志于中原,可以率军下太行山与我一决胜负。”刘钧学得也乖,派人回复说:“河东(北汉)土地甲兵不足以当中国(中原王朝),我刘钧一家并非叛贼出身,守此区区之地,只是担心(北)汉社稷无人祭祀罢了。”
如此低三下气装孙子,让宋太祖不得不起了恻隐之心,对来人讲:“替我告诉刘钧,朕放他一条生路。”
所以,刘钧在世时,宋朝果然未曾出兵进攻。
刘钧日子很难过,南怕宋兵来打,北畏契丹逼迫,忧愤成疾,没多久就死了,可以说是吓死的,也可以说是急死的,年仅43岁。
刘钧本人无子,继位的是他外甥刘继恩。刘继恩本姓薛,年幼时被刘钧收为养子。刘继恩继位仅仅两个月就被人暗杀,其弟刘继元被众人推立。事实上北汉现在的继承人,已经不是真正的沙陀刘氏后人。
刘继恩的生父薛钊本一莽撞军汉,娶北汉“高祖”刘崇之女为妻,一次酒醉,差点把公主一刀剁死。酒醒之后,薛军爷知道自己闯祸,畏罪自刭而死。公主再嫁一个姓何的,生下刘继元,所以这位北汉主原名应叫何继元。那位公主真乃一大扫箒星,不久何军爷也病死,小继元也为刘钧收为养子。
辽朝得知宋朝出兵,马上派出北院大王耶律奚底率兵守燕地,以南府宰相耶律沙等人率军入援北汉。
宋朝的云州观察使郭进为沙场宿将,早已率军于石岭南(今山西阳曲附近)扼守。辽朝耶律沙率前部人马行至白马岭,隔一条阔涧,正好看见宋军严阵以待。耶律沙想等后军赶至再进攻,但监军的辽朝宗室冀王耶律敌烈等人贪功,认定要趁宋军立足未稳,马上出击。
无奈,耶律沙只得下令辽兵进攻。倘若在平原,人如猛虎马如龙的辽军精骑忽然冲锋,肯定占尽大便宜。然山地崎岖,前面又是一条大涧横亘,辽兵丧失了突然发威的冲力,或下马,或边试水深边前行。
未等这些下半身皆湿的辽军上岸,郭进率宋军迎头猛击,大败辽军。耶律敌烈父子以及耶律沙的儿子均被杀死,耶律沙本人勉强逃得一命。
宋军穷追不舍,如果不是辽朝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及时带兵赶到,用劲弩射退宋兵,耶律沙等人也要被宋军割去人头。
此战宋军克捷,各路辽军气沮,纷纷退军。刘继元惊惶之下,又派秘使把告急乞师信塞进蜡丸插入发髻之中,潜出太原城向辽朝方向狂奔。殊不料半路上,北汉秘使为郭进逮个正着,押着秘使在太原城下游示。城中夺气。
不久,北汉的驸马都尉卢俊从代州遣人向辽朝告急,但败衄丧师之余,不能再发兵救北汉。
宋军乘势再攻,连克太原周边重镇及战略要地。
五月下旬,宋太宗本人也赶至太原城下,慰劳诸将,指挥攻城。
宋太宗本人亲擐甲胄,不避矢石,亲自指挥攻城。
宋军见皇帝亲自坐阵,群情激奋,皆冒死先登。
刘继元帐下将校有不少人窬城投降,北汉守军渐渐不支。
宋太宗亲自草诏劝谕:“越王、吴王献地归朝,或授以大藩,或位列上将,臣僚、子弟皆享官封,(刘)继元但速降,必保始终富贵!”
为了防止攻城宋军因伤亡生怒而屠城,宋太宗还指挥军队暂缓攻城。
穷窘至极,北汉主刘继元只得亲自于城北投降。
赵光义没有食言,释罪不杀,授刘继元可检校太师,封彭城郡公,给赐甚厚。至此,宋朝灭北汉,得十州之地,共有三万五千多户。
刘继元虽是个动辄诛杀臣下全家的暴君,投降后他却活得还不错,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病死,临终把儿子刘三猪托付给宋太宗照顾。
当时刘三猪才6岁,宋太宗恻然哀之,赐三猪名为“守节”,授西京作坊副使,家居赐禄,好好养了起来。
刘继元乃一暗弱庸识之人,故而在太宗之世得以好死。
攻克太原后,赵光义下诏平毁太原坚城,改为“平晋县”,并派兵纵火尽焚太原庐舍,城中老弱趋避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可见,对于太原兵民的抵拒,太宗心中仍有好大一股邪火。
平灭北汉,乍看上去乃宋太宗一大成功。其实,福兮祸兮,不能光看一时一地之得失。
北汉不过是蕞尔小国,于宋朝而言,大敌乃契丹辽朝。如果宋太宗亲征北伐,首先攻下幽州,平定燕地,北汉必为掌中之物,弓矢不发就可能一举得之。此种战略,宋太祖在世时已经与赵普等文臣达成共识。而宋太宗急于求成,舍本取末,灭北汉得不偿失,已经为日后的伐辽失败埋下一大伏笔。
高梁河畔尝败绩——宋辽首次主力对决战
宋太宗所率宋军虽平灭北汉,但是,灭国擒王之后,宋军上下仍旧还是五代军人习气,人人希赏。
宋太宗本人很想乘大胜之势,一鼓作气,攻取幽蓟之地。但诸将皆不愿行,又无人敢明言者。
殿前都虞侯崔翰奏言:“此一事不容再举,乘此破竹之势,取之甚易,时不可失。”一语,已中宋太宗下怀,高兴之余,他即刻命枢密使曹彬调发屯兵,准备收取“儿皇帝”石敬瑭丢失的汉人固有领土。
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盛夏七月,赵光义率大队身心俱疲的宋军北征,他本人已驾发镇州(河北正定)。由于军士意怠,扈从六军中不少人拖延。士气如此,宋太宗仍执意伐辽。
宋军入辽境后,开始进军还很顺利,辽朝的东易州刺史和涿州判官先后以城来降,宋军可以说是兵不血刃,岐沟关等军事要地已落入手中。此情此景,与当年周世宗伐辽极其相似。
很快,宋军便包围了辽朝的“南京”——幽州城。宋太宗本人驻跸城南的宝光寺,指挥战斗。
在此之前,宋军在沙河之战大败辽朝北院大王耶律奚底所率兵马,生擒500多辽兵,可以说是打了个开门红。
辽朝的北院大王孬种,南院大王耶律斜轸却智勇双全。他了解宋军很看不起耶律奚底,便令本部军高举北院大王的青色军旗,在得胜口(今北京昌平)一带佯装是败走溃兵,晃荡游走。
赵光义得知辽朝北院大王“残兵”还有不少,立刻麾兵进击,开始还很顺手,杀掉不少辽兵,但不久即陷入耶律斜轸的埋伏圈,受挫而返。耶律斜轸取得小胜后,也不轻易进兵,屯军于清沙河北。由此,此部辽军牵制住不少准备进攻幽州城的宋军。
为避免夜长梦多,宋太宗分遣诸将攻城。宋渥、崔彦进、刘遇、孟元喆四将分别率军进攻幽州的南北东西四面城防。幽州城墙坚厚,方圆近五十里,自辽太宗以来一直是重镇所在。当时带领辽军守城的是辽朝燕王韩匡嗣之子韩德让,此人很有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