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时夜四鼓,皇后使王继恩出,召贵州防御使德芳(太祖之子)。(王)继恩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见左押衙荥泽程德元坐于府门,叩门,与俱入见(晋)王,且召之。(晋)王大惊,犹豫不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久不出。(王)继恩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矣。”时大雪,遂与(晋)王雪中步至宫。(王)继恩止(晋)王于直庐,曰:“王姑待此,继恩当先入言之。”(程)德元曰:“便应直前,何待之有!”乃与(晋)王俱进至寝殿。(皇)后闻继恩至,问曰:“德芳来邪?”继恩曰:“晋王至矣。”后见(晋)王,愕然,遽呼官家(皇帝在内廷的称呼),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勿忧也!”

依此所记,赵光义似乎对于宋太祖的死全不知情,也是紧急情况下“被逼”为帝。这种记载,是赵光义和史官们低估了后世人的想像力、智力和判断力。

确实,赵匡胤“崩”前,没有立皇太子,其中原因,一是他正值盛年,还没想到“千秋万岁”后的事情;二是太祖的母亲杜太后临终有言,让几个儿子兄弟相传,以免重蹈后周世宗的覆辙。但杜太后让宋太祖兄终弟及的嘱咐,其实纯为宋太宗当皇帝后与赵普捏造的“故事”。

赵普此人,后人总记得“宋太祖雪夜访赵普”,似乎是唐朝魏征一类人物。实际上,赵普是一个才干高、人品低的小人。他在太祖一朝把持朝权,与赵光义多有龃龉,并曾秘密上书太祖要“警惕”赵光义。结果,此事为他的政敌卢多逊所告。为了“澄清”不利影响,赵普与宋太祖君臣演“双簧”,赵普公开上书“自陈”,太祖示之以众,并把书启“藏于金匮”,以示太祖、赵普对晋王赵光义没有疑忌。

宋太祖崩后,赵普地位岌岌可危,被宋太宗剥夺实权。为了迎合新皇,赵普入见宋太宗,二人编出了杜太后临终嘱托太祖以帝位传弟的“金匮之盟”。而且,关键的内容还有一句,即杜太后所讲:“汝与光义皆吾所生”,而不讲齐王赵廷美也是杜太后所生。也就是说,“兄终弟及”,传到赵光义也就打住了,赵廷美没有资格(赵光义后来还“私下”对近臣讲赵廷美其实是他的乳母之子,非杜太后亲生)。

其实,宋太祖死时,其子赵德昭已是成年人,绝非是“幼子”,就其年龄来说,当一个继位之君绰绰有余。

谎话一编就要继续圆下去。为了帮太宗解决“传弟”的问题,赵普诬陷自己的老对头卢多逊与太宗之弟秦王赵廷美“暗中交通”,结果,两人均被远贬,赵廷美还被降为公爵,不久即忧悸而死,时年才38岁。

史书上为了突出宋太宗的“仁德”,还讲他起初有意传位给赵廷美,是赵普提醒:“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一句话,赵普的丑陋面目也暴露无遗。

既然深悉“父子家天下”的治世真理,赵普这个太祖的“大忠臣”为何不在太祖活着时拼死力谏?“忠言”迟了这么多年,说明赵普确是个阴险小人。

宋太宗如此迫害亲弟的行径,其长子赵元佐也觉过分,佯狂作癫,火烧宫殿,装疯卖傻以表示自己不堪“储君”之位。日后,宋太宗把儿子赵元侃(改名赵恒)立为皇太子,见京师百姓兴高采烈,他还愤愤言道:“四海之心遽归太子,欲置我于何地!”如此狭窄心怀,可见宋太宗赵光义绝非善类。

仅仅观看正史,宋太祖之死也让人疑窦从生:

其一,太祖崩前与赵光义饮酒,那么棒的体格,当夜就挂了;

其二,太祖皇后宋氏派太监王继恩迎太祖之子赵德芳,表明当时没什么“遗诏”选择赵光义继位,区区一个太监倒自作主张“以太祖传国晋王(赵光义)之志素定”,挺身相迎,简直近乎笑话!

其三,赵光义假意踌躇,而后“毅然”入宫,宋皇后见到这位小叔子吓了一大跳,他马上安慰对方“共保富贵”,显然早已成竹在胸,打好腹稿。

最大的可能,是赵光义买通太监王继恩等人,在与宋太祖饮酒时下毒,药死了兄长。此种手段,也符合赵光义日后的一贯行径,李煜、钱俶、刘等降王之死,同出一辙,以此推之,宋太宗真乃世间一大“药剂师”也。

其实,纵观史实,宋太祖对弟弟宋太宗,一直仁厚至极。

如此有仁有义好哥哥,赵光义也真下得去手。日后,他借故奚落侄子赵德昭,小伙子回府后左思右想觉得郁闷,自刎而死,时年29岁。又隔两年,太祖另一个儿子赵德芳也不明不白死去,年仅23岁。

评书大家刘兰芳女士故事中的什么手拿金锏、逮谁都能打的“八贤王”赵德芳,完全是编书人胡咧咧,一点历史根据也没有。

摊上如此狠心的弟弟,也算太祖赵匡胤倒霉。

然而,宋太祖之历史功绩,有目共睹,史臣大加赞叹。

历史之上,总以“弱宋”称呼常以“岁币”买和平的、强敌环伺的两宋王朝,而且,言及北宋狄青、南宋岳飞的遭遇,人皆扼腕。殊不知,较之五代乱世中武人的飞扬跋扈之害,宋太祖的手段虽有些矫枉过正,也不失英明远略。

终两宋之世,武人骄横,藩镇林立的情况几乎没有出现过。而且,自唐末离乱,阴险老贼朱温残害清流,后唐、后晋、后汉在中原干戈不息,千里丘墟,契丹铁骑蹂躏,犷悍相沿,弓刀互竞,中原的汉文明几至崩溃。开宋之初,宋太祖手下即使有赵普,也就是一干吏之才,如果论文采风流,道德华章,此人根本排不上队。宋太祖灭后蜀、平南唐,才使当地的文士、才人皆得归中原一统,文苑英华,博雅大儒,一时而至,中华文明又一个高峰期到来。

总之,两宋国势兵力虽弱,文明方面却是盛唐之后我们中华民族的又一个里程碑。

品德方面,宋太祖礼降王,行赈贷,禁淫刑,增(文人)俸禄,尚儒学。如此种种,宋太祖因而被大儒王夫之赞为汉光武以后的中华帝王第一人,确实不失公允。

第二章雄龙雌凤相对决

宋太宗的北伐与萧太后的南征

北宋开国之初,宋太祖君臣以“先南后北”的政治方针,逐个拔掉南方各地的割据小国,但宋朝的心腹之患,夙夜之叹,仍然是雄踞北方而且占据幽云十六州的辽朝。

考据辽朝之兴,与中国历史上五代的后梁几乎同步,直到金朝的崛起,才给这个“国家”以永劫不复的一击。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时代,与后唐常有战争发生,负多胜少,鲜有机会踏足中原地区。即便如此,当时吴越的割据者钱镠很有“远见”,于公元915年就曾派人迢迢万里向阿保机“入贡”。到了辽太宗耶律德光时代,契丹人很是风光,沙陀人石敬瑭为了代后唐而起,不惜给比自己小数岁的耶律德光当“儿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之战略要地,种下中原王朝数百年祸端。后来,耶律德光亲自率军灭掉不听话的后晋,生俘末帝石重贵。后晋大将刘知远建后汉,也不得不向辽国称臣纳贡。同时,江南的南唐国主李昇也“遣使来贡”。郭威推翻后汉建立后周,后汉“高祖”刘知远的同母弟刘崇在太原又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北汉”,仍旧给辽朝当“儿皇帝”。

后周时代,辽朝正值穆宗时期,此人昏庸嗜酒,残暴好杀,但辽朝国力并未显现颓势,故而郭威一直未敢打北伐的主意。后周世宗柴荣继位,曾大败北汉主刘崇于高平原,但接下来的晋阳之战,师老城下,又值溽暑疾疫,后周军队最终狼狈撤离,废损军人、辎重无算,失败而归。

后来,周世宗采纳王朴“先南后北”策略,攻下后蜀、南唐数州要地,一时间使得诸国皆惧。

在后周即将统一江南时,辽朝兴兵击北,屡屡侵扰。周世宗挟数万精师,下定决心伐击辽朝。人算不如天算,公元959年,周世宗出军不到50天,几乎兵不血刃,就攻下易、英、瀛三州之地,正拟大举进攻幽州,世宗皇帝却忽遇暴疾,不得不下令班师回朝。

宋朝建立后,先后灭掉荆南、湖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迫使泉漳和吴越也俯首归命,观其庙算,仍旧蹈袭后周世宗“先南后北”的战略。

北汉作为宋与辽之间的缓冲地带,暂时让它存在也是宋太祖计谋之一。

宋太祖在征南战争期间,与辽朝基本上采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策略,契丹入寇则严拒,但平时严禁边境宋兵主动挑衅对方。

当然,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宋太祖也曾亲征过北汉,并在阳曲和定州大败过来救援的辽朝军队。最终,仍旧因为太原城坚墙厚,又恐契丹大军后至,宋军还是未沾什么大便宜,掉头而去。

审时度势,当时的北宋,确实没有力量贸然与辽朝相敌。军事方面,宋朝在开宝年间总军力达三十多万,但极其缺乏马匹;反观辽朝,传统的游牧民族,有轻骑约五十万众,又皆为能征惯战之士,可谓雄视北方。

经济方面,承五代乱世之余,宋初的经济实力用“捉襟见肘”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加之连年兴兵,赋税难出,支撑大规模的消耗战根本无望;而辽朝方面,“幅员万里”,“冀北宜马,海滨宜盐”,特别是燕云十六州之地,人口众多,赋税来源丰富,连幽州也成为辽朝的“南京”。北汉与宋朝开仗,辽朝竟能一次就拿出二十万斛栗对这个附庸国进行支援,可以想见其经济实力。

直到南方统一后,赵匡胤才在开宝九年(公元976年)秋命令党进、潘美等大将兵分五路,准备统一北方。

唇齿相依,辽朝方面派大将耶律沙提大军入援,双方小规模地进行了一些接触战,宋军不敌,退军而还。许多迹象表明,这次出军仅仅是宋太祖的试探性进攻。不巧的是,同年年底,宋太祖就暴崩,没有实现他一统北方的大业。

书生总爱纸上谈兵。南宋的陆游就曾对宋太祖“先南后北”之举表示不满,认为宋太祖首先用兵南方诸地,使得师老兵疲,最终在打北汉时已经力不从心。大儒王夫之也曾探究过宋太祖首先北伐的可能性,认为赵匡胤如果一开始就率大军与辽朝抗衡,说不定会有所成功……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2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2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