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南唐的迎敌之事,均归一个名叫皇甫继勋的纨绔子弟掌管。皇甫继勋一直想投降宋朝,又不敢直说,只得严禁手下军将迎敌,闻败则喜,终日逢人就说宋军强盛,不可与战。

一日,李煜自出巡城,忽见城下宋军旌旗满野,他又惊又怒,才杀掉了皇甫继勋。

虽如此,大军指挥权皆归张洎等人,此辈文士,根本不晓军机。

窘急之下,李煜派大臣徐铉入汴京,想以口舌求存。宋朝大臣皆知徐铉乃江南才辩之士,提醒宋太祖要有准备。

太祖一笑,立招徐铉上殿,让他先说个痛快。

果然,徐铉理直气壮,上来就诉说“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

太祖也不阻止,任他接着讲。

“李煜事陛下,如子事父,未有过失,为何要派军进攻?”徐铉得理不饶人。

看看徐铉说够了,宋太祖接住话头,问:“既然亲如父子,现在父子倒是两家,你觉得这种情况应该吗?”一句话,徐铉哑口无言,只得悻悻而归。

李煜还想花钱消灾,忙遣使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求宋军暂缓进攻,宋廷不报。

谈判归谈判,宋军一直未闲着,南唐的润州(今江苏镇江)在吴越军与宋军联手进攻下也被攻克。

南唐大将朱全贇破釜沉舟,自湖口率十多万军队缚木为筏,长百余丈,想隔断采石浮梁。天不佑南唐,长江恰值冬日枯水期,水浅,大船巨筏不能骤进,朱全贇只得从皖口(今安徽安庆)方向前进。

中途,遭遇宋军,朱全贇使“火攻计”,一开始还真烧毁不少宋军船只。俄而北风反焰,反而烧到了自己。可见,当年周公瑾赤壁火战,天时地利人和,千年一遇。

惶骇之下,朱将军投火而死。南唐最后一张大牌至此出尽。

绝望之下,李煜遣徐铉入汴乞求。

徐铉情哀辞切,向宋太祖极陈“江南无罪”。

赵匡胤耐着性子,摆事实,讲道理。

徐铉声气愈厉,和皇帝争论。

最终,惹得宋太祖大怒,按剑而起,言道:“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塌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话糙理不糙,帝王气度浑然。

至此,徐铉再有口辩也使不出,只得惶恐而退。

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宋军破城,李煜“奉表纳降”。李大才子本来于宫中积薪想来个全族自杀,经宋将曹彬一“安慰”,就不想死了。

于是,李后主连同宗族、群臣,一起为宋军押送汴京。至此,南唐十九州,近七十万户,尽入宋朝版图。

宋太祖坐明德门,有司上奏李煜应以南汉那样的献俘礼入见,太祖不许,表示:“李煜一直奉大宋正朔,非刘鋹可比”,不让有司张贴书写南唐“罪恶”以及宋军大胜的“露布”(宣胜榜),算是给了李煜一点面子。

纳降之后,宋太祖下诏封李煜为光禄大夫,封“违命侯”,以惩示李后主最后抵抗的“不识抬举”。

后来之事众所周知,李煜亡国之主,仍写词弄曲不忘故国,被心地十分不厚道的宋太宗一杯“牵机药”送入黄泉,终年42岁。

文人君主,难逃悲惨下场。

宋太祖平定江南,吴越主钱俶一直恭顺无比,又有宋朝赐予的“天下兵马大元师”这顶帽子,出钱出物出兵,鞍前马后,最为孝顺,他常常派遣儿子带大量金银异宝向汴京入贡。

宋军攻打江南,钱俶助攻,李煜还亲笔写信劝他:“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明天子一旦易地酬勋,王(指钱俶)亦大梁一布衣耳!”

钱俶不为所动,马上把信转呈宋太祖,以示“无私无畏”。

南唐平后,宋太祖召钱俶入京。钱俶不敢有违,马上与其妻孙氏、其子钱惟濬等人入朝,总共上贡白银21万两、绢13万匹、绵180万两、茶8万斤、乳香7万斤,其他金银宝物无数。

宋太祖高兴,待以殊礼,剑履上殿,书诏不名,并赐号钱俶之妻为“吴越国王妃”。宋朝官员认为异姓诸候王之妻没有封妃的先例,太祖表示:“行自我朝,表异恩也”。不顾群臣谏阻,宋太祖不食前言,放钱俶还国。

临行前,太祖赐钱俶一个黄锦匣,让他途中密观。打开一看,都是群臣奏请皇帝软禁钱俶的表章。又惊又吓又庆幸,钱俶更加感激恐惧。

回国后,钱俶贡献频繁,可以说是对宋朝恭敬得无以复加。

宋太宗即位,钱俶又来入朝,上贡银宝金物无数。眼看割据军阀陈洪进纳土,北汉刘继元被俘,忧惧之下,钱俶上表,表示要入献吴越十三州。

假意推托一番,宋太宗照单全收,钱俶一大家子均被搬到汴京。

虽曾贵为一方国主,钱俶至此战战兢兢,他每天第一个上朝,常常假寐待旦。小心到了极点,他数次上表推辞“国王”的称号。

端拱元年(公元988年),钱俶“暴卒”,估计也是被不厚道的宋太宗派人毒死。宋廷追封其为“秦国王”,谥忠懿。

钱氏一族,割据一方多年,自后周时候起,吴越虽然自为一“国”,其实与中原政权的州郡差不到哪里去,因此对中原政权一直恭敬有加。这似乎听上去很厚道,实际上,八十多年以来,钱氏外厚贡献,内奢侈僭,而其地狭民众,赋敛苛暴,对当地人民横征暴敛至极。所以,钱家为宋朝所吞,对当地百姓倒是件好事。赵宋官员一到,马上免除了多项苛捐杂税。

本来,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篡人国家,乏善可陈。其后,他逐渐削平诸割据政权,一统南方,经营弘远,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由此观之,这个老赵不可不谓是一代开国明君。

他兢兢业业,朝乾夕惕,终于成就大功。更为后世所称道者,还在于他对孟昶、刘、李煜等败亡降王家族至少是表面上的“宽厚”。

大儒王夫之曾发慨叹,认为这几个降王,非能比西晋初期的刘禅和孙皓。刘备和孙氏家族保土奉宗,雅有政声,虽有孙皓之虐,刘禅之庸,晋室也不能不容其存活于世。而南唐、后蜀、南汉等国的开创者,皆是乱世“偷以自王”,广竭民力,所以,他们的子孙即使被俘后成为百姓白丁,也不算过分。宋太祖仁德,这些人亡国后个个享受大官之封,又被朝廷待以宾客之礼。可见,在这方面,赵匡胤其人的品质,只得称道,可以说是五代军人中罕有的宽厚,不得不让人佩服。

“仁者之愚”致大惑——宋太祖“斧光烛影”的死亡之谜

宋太祖平定南唐后,遣吴越国王钱俶归国。兴致不错,他摆驾去洛阳巡视一番,再返汴京,筹划攻战北汉的军事部署。

当时赵匡胤年仅50,盛壮之年,吃嘛嘛香,心情又好,武人出身的健康底子,此前也没有任何身体不适的现象。

但是,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帝不豫”,似乎一下子就不行了。

“壬子,命内侍王继恩就建降观设黄篆醮。是夕,帝召晋王(赵光义)入对,夜分乃退。癸丑,帝崩于万岁殿。”

史书对于宋太祖的死因,只此寥寥数笔,没有任何进一步的描述和解释。所谓“斧光烛影”之谜,乃与苏轼大约同时代的一个文学和尚文莹书中所载,此人著有《湘山野录(续编)》一书,其中有如下记载:“……俄而阴霾四起,天气陡变,雪雹骤降,(太祖)移杖下阁。急传宫钥开端门,召晋王(宋太宗赵光义)……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官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赵光义)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雪已数寸,帝(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赵光义)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霆。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宦官)寂无所闻,帝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记载虽生动,太似小说家言。文中“斧”字,总让一般人联想起杀人用的大斧子,附会者总会想到是赵光义用此“凶器”把老哥劈死什么的。

其实,文莹所记的“柱斧”乃“玉柱斧”,是一种手中掌玩的文具类用品,样子恰似一柄如意,君主平时用此在图上比比划划,既不锐利又不沉,杀人是不可能的。昆明大观楼孙髯所撰的著名长联“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中的“宋挥玉斧”,正是引自《宋史》所记:“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因兵威复越巂,艺祖(赵匡胤)以玉斧画图曰:‘此外吾不有也’。”——所以,大斧杀人,纯是后人因字误猜。

而且,睡前宋太祖还活蹦乱跳,睡后也鼻息如雷,至凌晨就“过去”了,殊不可理喻。

至于“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也大露马脚,难道宋太祖睡着了知道自己要死,而在梦里写的“遗诏”?

文和尚多事,一段小记惹得后人猜测纷纷。但是,也不能说山野和尚自己瞎编,没准他师叔、师父当时在内廷为皇帝讲经说法,传出些“秘闻”也并非全不可信。

鸿儒司马光在其《涑水记闻》中也有描写宋太祖“崩”后宋太宗的行为,但并非像文莹和尚所记是夜宿宫中(即使是太子也不能居皇宫之内),而是讲他当夜根本不知情。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一书,根据两宋笔记、野史和正史勾勒出这样一出场景: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2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2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