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赵匡胤称帝后,马上下诏,准备让老战友韩令坤取代李重进的位置。“(李)重进请入朝,帝(赵匡胤)赐诏止之”,老李心中愈加犯疑。

李筠起兵,李重进派帐下亲吏翟守珣怀密信前往交结。翟守珣没去见李筠,反而拿着密信到汴梁见赵匡胤。当时,赵匡胤惟恐“二凶并发”,两条战线上打仗,任谁都心中无底。于是,赵匡胤便厚赐翟守珣,让他回去劝说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李重进犹疑之间,李筠已被平灭。

平李筠之后,赵匡胤就不再客气,正式下诏徙李重进为平卢节度使,并派中使陈思诲带着铁券赐予老李,以示安慰之情。李重进这才回过味来,软禁陈思诲,扯旗举兵。

同时,他派人向南唐求援。可惜,南唐中主李璟先前被周世宗柴荣打怕了,从心理上畏惧中原政权,不敢掺和造反,李重进只得孤军起事。

有了上次平定李筠的胜利,赵匡胤胆气倍增,再一次御驾亲征。

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十一月,宋太祖率百官六军,乘舟东下。

首攻扬州,即日拔之。胜利之师,百战兵将,扬州如此牢固坚城,竟然一天就被攻下,可见李重进起兵是多么的仓猝。

城陷后,有人劝李重进杀掉中使陈思诲,老李也不失厚道,“吾今举族将赴火死,杀此何益!”言毕,阖家自焚。陈思诲旋为乱兵所杀。

赵匡胤君临扬州,人主之气顿浓,露出狰狞面目,杀掉李重进同谋者数百人,把没有自焚而死的李重进兄弟和儿子皆送闹市砍头。

杀了李重进之后,宋太祖当时还真想一鼓作气,平灭南唐。

南唐中主李璟确实害怕,忙遣其重臣严续、冯延鲁等人分数批来“犒师”、“买宴”,大献殷勤。

赵匡胤在扬州接见南唐使臣冯延鲁,鸡蛋里挑骨头,找碴寻衅,厉声责问:“汝国主(李璟)何故与叛臣(李重进)交通?”

冯延鲁不卑不亢,回答说:“李重进当时派密使,就住在我家。我们国主派人对他说:‘大丈夫失意而反,世亦有之,但应视地利天时。当初中朝皇帝(赵匡胤)受禅之际,人心未定。上党乱起(指李筠起兵),您应该彼时作反。如今,人心已定,却想以数千乌合之众抵抗天下精兵,即使韩信、白起复生,也无成功之理。因此,唐国有兵有粮,不敢相资。’正因为我们国主不出援兵,李重进才这么快就兵败。”

赵匡胤碰了个软钉子,低首沉吟片刻,又蛮横言道:“虽如此,诸将皆劝吾乘胜渡江,你以为如何?”

冯延鲁躬身又是一礼,朗言道:“李重进自谓天下雄杰,陛下您神威一至,一战即灭;南唐小国,确实难敌天威神军。但是,本国侍卫数万,皆先主(李昇)亲兵,誓同生死,陛下如不惜数万将士性命与之血战,可能会成功。此外,大江天堑,风涛不测,假如大宋天兵进不能克城,退又缺军资,想必事情不是特别好办。”

一席话,貌似谦恭,实则凌然不屈。言外之意,你老赵别太得势不饶人,你有天时我有地利,万众一心,胜负还真说不定。

赵匡胤也笑。“朕聊戏卿耳,岂听卿游说耶!”

他审时度势,国家新建,攻打南唐确实还没有把握,宋太祖暂时熄灭一鼓作气的杀心。

虽如此,忧惧之下,加上先前周世宗在世时被迫“蹙国降号”,南唐中主李璟过了半年多就“殂”了,其子李从嘉袭位,改名李煜,是为大名鼎鼎的南唐李后主。

虽然搞掂了二李之叛,宋太祖心中仍旧嘀咕。老赵人是宋朝开国主,精神上还带着五代乱世的深深烙印,对于帝王易姓,他本人比谁都有更切身的感受。

一日闲暇,他召智囊赵普,问道:“自唐末至今数十年,帝王换了八家,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我欲息天下之兵,立国家长久之计,又怎样入手去做呢?”

赵普虽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什么大儒,可乱世之中他这种半吊子知识分子最切实际,进言道:“陛下您能言及此事,真乃天下苍生之福!世道纷乱,皆因方镇太重,君弱臣强。如果想安定天下,只有先从方镇大将下手,收其兵,夺其权,制其钱粮,如此,天下自安!”

赵匡胤不停点头。

一日,赵匡胤召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军中老哥们儿于内廷欢饮。酒酣,宋太祖屏去左右,对几个老友说掏心窝子的实话:

“没有你们,我今天不会坐在皇帝宝座上。但是,贵为天子,我还不如从前当节度使时快乐,可以这么说,我是终夕未尝安枕而卧!”

石守信等人虽美酒数杯下肚,脑子都还十分清醒,听皇上如此说,均离座下跪,叩首而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

“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人)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岂可得乎!”

老赵一句话,吓得跪于当地的石守信等人如五雷轰顶。要知道,内廷宴饮,只要皇帝一个眼神,在座数人的脑袋会瞬间搬家。

老石连吓带惊,惶惶恐恐,哭了:“臣等愚钝,万望陛下哀怜,指条生路。”

赵匡胤长叹一声,好言好语道:“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如此,君臣之间再无嫌猜,可以两全。”

石守信等人听此言,冷汗稍收,忙不迭地叩首连连,拜谢说:“陛下能这样替我们着想,真是给我们这些该死的人一条生路!”

“明日,(石守信等)皆称病,乞解实权。帝(赵匡胤)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赉甚厚。”

诏旨一下,石守信等人各为大镇节度使(虚衔),皆罢军职,优游于家,全得善终。特别是石守信,晚年好佛,积财巨万,但全都拿去兴建了佛寺,死后被追封为“武威郡王”。

比起日后凤阳要饭叫花子出身的朱元璋,老赵“杯酒释兵权”,真是忠厚无比了。

罢去石守信等人军权后,宋太祖想召符彦卿掌统军队大权。符彦卿此人,乃已故后周世宗柴荣的老丈人,是五代百战名将。很久以前,他就曾令契丹人闻名丧胆。其父符存审,也是当时名将。符彦卿13岁即精晓骑射,由于是老符第四子,当时人称“符第四”,骁勇无双。

符彦卿是后周朝世宗老丈人,按理讲宋太祖最应猜忌他,但这位老将军命好,其长女是周世宗皇后,次女又嫁给了宋太祖之弟赵光义,不知不觉中给自己上了政治方面的“双保险”,故而赵氏兄弟待之甚厚。

对于赵匡胤想让符彦卿领军一事,赵普不同意,押下任命诏不发,力劝宋太祖深思利害。太祖皇帝不高兴,说:“我待符彦卿甚厚,他日后岂能负我!”

赵普马上回言:“周世宗待陛下也厚,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

一句话,赵匡胤默然,马上收回委任诏命。

符彦卿也算真正好命,宋太祖未让他掌军,其实最终也是保护了他,老爷子得以优游岁月,78岁高寿善终于家。

另一个值得一表的,当属中了“点检做天子”谣言的冤大头张永德。

张永德,字抱一,出身并州富豪世家。他年方24岁时,迎娶周太祖郭威之女晋国公主为妻,得封驸马都尉,并任禁军要职殿前都指挥使。周世宗首战北汉,张永德居功甚伟。世宗伐江南,驸马爷屡立战功,并被擢升为殿前都检点(皇家禁卫军司令)。周世宗病危,“点检做天子”木牌突现,张永德大受其害,被解除兵柄。

周恭帝这个小孩子即位后,张永德被朝中文臣外派为忠武军节度使。

宋太祖即位后,马上授这位老上司为侍中的高职。估计张永德一直认为那块木牌是李重进所为,对赵匡胤心中并无怨恨,很听话地入朝晋见,被宋廷改授武胜军节度使。

宋太祖征伐李重进,他还连出数条妙计,对老李的怨毒之意,溢于言表,至死都不怀疑自己是被老赵所卖。

想当初,张永德对赵匡胤这位当时的手下非常好。赵匡胤第一个妻子去世后,续娶王氏,张永德赠予这个“听话”的下属大量钱财。所以,在政治方面,张永德可能就是“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主儿。当然,或许由于心内有愧,赵匡胤一直厚待张永德,君臣二人常于禁苑欢饮,太祖每以巨觥赐酒,呼为“驸马”而不名。

张永德对赵家也始终尽忠,为之东征西讨出谋划策。厚道人毕竟有好报,老张73岁时善终于府。

软硬兼施之下,宋太祖终于坐稳了皇位。后来,他采用“更戍法”,使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并把“抑武用文”作为基本国策确定下来。

重文事,抑武将,守内虚外,强干弱技,虽然从根本上在内部消除了对赵姓皇权的威胁,却也种下了日后两宋亡国的种子,这当属后话。

赵匡胤建宋之时,德不足以绥万邦,功不足以戡大乱,确实无大功大德积于世间。相比之下,曹操扫黄巾、击董卓、救献帝、夷平二袁;刘裕能灭后秦、擒慕容,诛灭桓玄,击平卢循。而赵匡胤一乱世军头忽然建立一个王朝,可以想见当时他内心之中有多么不安稳。所以,他一定要建功立业,才能打好开国基础,才能使天下人心畏服。

先南后北定统疆——宋太祖的赫赫武功

后周世宗柴荣生前,采纳大臣王朴的建议,收拾天下的方针为“先南后北,先易后难”。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基本上仍沿袭后周的统一计划。

最根本原因,杮子先捡软的捏,削平江南和蜀地,一方面在政治上实现最低层次上的“大一统”;另一方面,江浙地区以及蜀地的经济力量,将来可以成为支撑中原王朝用兵北方的巨大梁柱。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24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24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