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金庸大师的数世祖与金大师一样,名重一时,但对于史学均是半瓶子醋,明显地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家学渊源”,可窥一斑。
何者,查慎行对五代只是皮毛之知,最后两句的疑诧更是凸显老查的浅薄:似乎赵匡胤黄袍加身之事人世间只此一件,陈桥一事竟让老查大跌眼镜(甭说,清朝前后已有眼镜从西洋传入)。
其实,在那“王政不纲、权反在下、下凌上替、祸乱相寻”的五代,由军士鼓噪、拥主帅为帝的事情,成功的就已经有四件之多: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废帝李从珂、后周太祖郭威、最后一个才是宋太祖赵匡胤。
至于未成功的“拥帝”事件,也有好几件。其一,石敬瑭当河东节度使时,一次出猎,军中忽然有人大叫“万岁”,把当时正“韬光养晦”的石敬瑭吓得够呛,忙下令斩杀为首的兵士三十多人;后晋大将杨光远率军至滑州,又有军士称要拥杨光远为帝,老杨还挺明白,表示“天子岂汝等贩卖之物”,呵之而止;其三,大将符彦饶在瓦桥关守戍,有裨将带兵士欲“拥立”老符。符将军佯允,约定转天在府街大会将士,伏甲尽杀之——可见,大乱季世的五代,承袭唐朝中晚期河朔诸藩镇的跋扈之风。每有节度使死去,唐帝即派中使到军中“观察”军情,因军士请授与他们自己推举的人为新节度使。“至五代,其风益甚,由是军士擅废立之权,往往害一帅,立一帅,有同儿戏。”
也是一报还一报,“藩镇既蔑视朝廷,军士亦胁制主帅。”
军人们之所以爱搞拥人为帝的把戏,不外乎是出于这样的事实:
“将校皆得超迁,军士又得赏赐剽掠。”如同大公司下面七八个人的小公司,小头目也称总经理,自然其余数人可立马被升为副总经理、总监等等,瓜分资财便当,名声又好听。
最可笑的,当属后唐大将赵在礼。当时,军士皇甫晖暗知军士思归欲为乱,就劫拥军将杨仁晸为帅,杨将军不从,被杀;接着,皇甫晖又推一个人缘好的小校为帅,不从,又被杀;于是,皇甫晖率一大帮军士直趋赵在礼处,把两颗血淋淋人头往老赵面前一扔,大叫:“不从者视此!”老赵不得已,乖乖听命。
此情此景,与唐朝的泾原乱兵劫朱泚、辛亥革命时兵士劫黎元洪一样,都是兵士爱玩的一幕戏。事成,大家升官发财;事败,有冤大头一人全家扛祸。
可见,文人舞文弄史,还是要博通一些才好。
查慎行虽然历史半瓶子醋,也能获康熙帝赏识,常常被召入大内与皇帝吟咏诗词。不仅查慎行有文名,其弟查嗣庭等人也被满人招致翰林院,“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得意得不行。不过,查嗣庭老弟在雍正皇帝时代,主持江西会试,出考题目为“维民所止”。此四字语意出自《诗经》,本无影射,但多疑的雍正皇帝认为是汉儒讥笑他:“维止”二字,恰似“雍正”去头。妈妈的,想讥讽要朕脑袋,朕先要你们一家的人头。于是,清皇大怒,大兴文字狱,查嗣庭父子均被斩首,查家宗族皆牵涉入内,查慎行老身子骨也被投入大狱,不久病死。
查嗣庭也是倒霉自找,不知忌讳,他自己文史底子不厚,偏偏故弄玄虚。在清初,说话写东西不慎,可是要换千刀万剐的大罪。
所以,现在有人眼红金庸大师银子多名声大,也该想想人家老查家祖上那么多人被切瓜砍菜一样地大锅烩,否极泰来,总得出个发达的人物呵。
话题扯远。本文所叙,既非清朝“文字狱”,也非赵匡胤“陈桥兵变”,而是讲述一下五代北周郭威酷似赵匡胤兵变的“发家史”以及周世宗柴荣的弘武大略和英雄神武。
五代后汉的混乱局面与郭威的上台
《水浒传》第十二回:“梁山泊林冲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中,描写青面兽杨志因“生辰纲”被劫,遭高逑怒斥黜放。失意落寞之余,只得在汴京市上出卖自家祖传的宝刀。刀还未卖,遇见当地泼皮半醉而来,硬要索取宝刀。
施耐庵的描写,其实是脱胎于《旧五代史•后周太祖纪》:
帝(郭威)时年十八,避吏壶关,依故人常氏,遂往应募。帝负气用刚,好斗多力,(李)继韬奇之,或逾法犯禁,亦多假借焉。尝游上党市,有市屠(夫)壮健,众所畏惮,帝以气凌之,因醉命屠(夫)割肉,小不如意,叱之。屠者怒,坦腹谓帝曰:“尔敢刺我否?”帝即刃其腹。市人执之属吏,(李)继韬惜而逸之。
可见,郭威年轻时的杀人之行,成为日后施耐庵的“杨志卖刀”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两场情景描写的灵感所源。
郭威是邢州尧山人(今河北隆尧),流氓无产者出身,原本姓常,其父早死,其母改嫁郭氏,故而就姓了郭。
十八岁,郭威投潞州“土皇帝”李继韬处吃粮当兵,不久,后唐庄宗灭后梁,杀掉李继韬,郭威就成为“唐军”一份子。后晋代后唐,郭威顺理成章成为“晋将”。契丹人耶律阿保机灭后晋,郭威当然又成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手下重将,得授权枢密副使、检校司徒。
但这位“汉高祖”刘知远命短,当了一年皇帝就病死,临终前他以苏逢吉、史弘肇、杨邠、郭威四个人为“顾命大臣”,辅佐儿子刘承祐登基,是为后汉隐帝。
后汉隐帝初即位,乾佑元年(公元949年),即爆发了永兴赵思绾、凤翔王景崇与汉中李守贞三人的联合叛乱。
李守贞本是后晋高祖石敬瑭手下,立功不少。后晋少帝时,李守贞与杜重威一起投降契丹,引狼入室,干了不少坏事。
后汉高祖称帝后,李守贞害怕,入朝称臣,得授太保高官,移镇河中(原镇汶阳)。后汉高祖死后,杜重威被诛,李守贞心自安,想造反。王景崇呢,因与大臣侯益不合,被诏令移镇,因而与李守贞潜联,阴谋起兵。
赵思绾原为军阀赵在礼部下,后来他依附引契丹人入寇的大汉奸赵延寿之子赵赞。后汉建立后,下诏王景崇西赴凤翔,这位王节度使便路过京兆,顺便带上这位狡悍的赵思绾一同前往。行至长安,赵思绾与数位部下空手夺白刃,杀守门军校军卒,占领整座城池,赵兵反叛,并送“御衣”给李守贞,表示要拥之为帝。
为了平叛,后汉朝廷遣郭威攻河中,赵晖攻凤翔,郭从义攻长安赵思绾。
李守贞反心所以坚决,一是因为赵思绾等人“拥戴”,二是因为术士给他儿媳符氏算命,说此人“大富贵,当母仪天下”。老李乐了,自己儿媳都要当皇后,儿子肯定是皇帝,再推,自己肯定是老皇帝。
谁知,郭威大军一到,摧枯拉朽,老李贪吝不得军心,很快败散,只得与老妻自焚而死。郭威把他几个儿子与两个女儿押送京城,皆凌迟处死。郭威见老李儿媳符氏貌美,仪态端庄,便施恩不杀,嫁与自己外甥柴荣(当时叫郭荣,早先郭威无子时养以为子)。后来柴荣继位为帝,符氏果然成为皇后。
可见,术士没骗老李,只不过皇帝命不应在他李家。
王景崇不必讲,他也在凤翔大败,被赵晖的后汉兵杀得几乎一个不剩。最后不得不举家自焚而死。
至于赵思绾,依恃长安城坚墙厚,负隅顽抗。最后,实在撑不下去,这位喜欢吃人肝的将军只得投降,被后汉大将郭从义诱诛,并杀尽他全家。长安之围,居民被叛军杀掉做军粮以及饿死的,有十多万人。
三叛既平,后汉隐帝刘承佑日益骄纵。小伙儿年方十九,正是贪玩的年纪,特别是茶酒使郭允明和飞龙使后匡赞两个近臣特别得宠,君臣三人老友鬼鬼,整日混在一起狎笑欢饮。
虽如此,后汉隐帝朝廷内能臣干吏却也不缺。枢密兼侍中郭威主征伐,枢密使、同平章事(宰相)杨邠主朝内政事,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史弘肇典掌宿卫,三司使王章理财赋,集贤殿大学士苏逢吉管典选,运作得还算不错,国家算是粗安。
但是,这些重臣之中,只有郭威比较老成,杨邠忠清无私,其余数人,皆不是德才兼备的材料。
史弘肇军人出身,统兵极严,用刑也极滥,设有断舌、抉目、斫筋、决口、折足之酷刑,动辄族诛犯臣之家,就连白天太白星出现,京城有人仰观,也被他下令腰斩。他还特别讨厌儒士,常讲“文人难耐,轻我辈,谓我辈为卒,可恨可恨。”其属下刻薄聚敛,无所不至。
大学士苏逢吉也不是好东西,贪财纳货,阴险狡诈。后汉高祖称帝后,把后晋宰相李崧在开封的大宅子赐与苏逢吉。当时,李崧与冯道皆被契丹人所软禁。后来李崧得还汴京,本想巴结苏大学士,把自己被占的几处房产地契皆赠送给他。不料,苏逢吉以为是李崧想索回旧产,杀心顿起,便让人诬告李崧谋反,族诛了老宰相全家近百人。这个人特别喜欢杀人。刘知远在太原时,老苏负责监狱事务。一次,刘知远命令苏逢吉“静狱”,意思是让他把所有囚犯开释,以祈福祐。老苏倒好,尽杀禁囚回报,声称“狱静”。
三司使王章也不是好货,聚敛刻急,惟以盘剥百姓为己任,别人有犯盐酒之禁的,小罪皆死。
此外,李太后的兄弟们也干预朝政,营求不息。
这些文臣武将共处一朝,结党营私,专权跋扈,又都各不相容。他们正面冲突的爆发点,竟由郭威出镇之事而诱发。
由于契丹兵马时常入宼劫掠,横行河北,朝中大臣们便建议委派郭威镇守邺都,防备契丹。
史弘肇坚持要郭威除本身军职外另带枢密使头衔出镇,大学士苏逢吉认为没有军人带枢密使坐镇的先例,表示异议。史弘肇自己是军头出身,自然想帮同为军人的郭威出头,认为“郭威领枢密使可以让诸军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