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听闻田季安暴死,田怀谏年幼,宪宗动心,召众宰臣商议。李吉甫马上建议“兴兵讨之”;李绛表示异议:“田怀谏乳臭小儿,不能自断军力,军府大权必有所归。诸将厚薄不均,怨怒必起,肯定相图互攻,不烦朝廷出兵,愿陛下按兵养威,以静制动,不过数月,魏博必有人自归朝廷。到时,望朝廷不吝爵禄,厚赏其人,河南河北藩镇闻知,必争相恭顺,此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

宪宗点头称好。

李吉甫好大喜功,纵言兴兵诛伐以张国威。李绛又劝:“兵者,国家大事,不可轻动。前年讨成德镇,四面发兵二十万,又发神策兵从长安出发,天下骚动,所费七百余万缗,最终无成,为天下所笑。今疮痍未复,人心惮战,如果硬以敕命驱军前往,不仅不能成功,恐怕还会激起兵变。魏博形势如此,绝对不可妄兴兵端。”

宪宗虽好强争胜之人,也听得分明,奋身拍案:“朕不用兵,就这样定了!”

事实发展,皆如李绛所料。

蒋士则一个奴才,以田怀谏为幌子,自决魏博军政,常以爱憎移易诸将,惹得军士愤怒不已。

朝命良久不至,名不正言不顺,军中汹汹不安。

魏博节度使田季安有位堂叔田兴,此人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他常劝大侄子不要妄行杀戮。田季安怒,出其为临清镇将,想寻小过把这位老叔弄死。为了避祸,田兴假装半身不遂,浑身弄得炙灼遍布,站都站不起来的样子。田季安这才放心,认定这位“棺材瓤子”没什么作为。

待田季安病危,他又想起这位堂叔,起用他为衙内兵马使。

魏博兵将人情不安,一下子聚集数千人,把田兴府第团团围起,鼓噪大喊,要让他出主军政。田兴起先惊拒,众人呼噪不停。不得已,田兴出府门,众兵将把他围在中间,皆跪地环拜,乞请他入府署事。

事起仓猝,田兴惶急之中,惊仆于地,趁势装晕。躺在地上想了好久,田兴站起,对诸兵将说:“既然推我主持军务,不知可否听我号令?”

众人皆表唯命是从。田兴又说:“我欲奉守天子法度,献六州版籍归于圣上;此外,勿惊犯副大使(田怀谏),可以吗?”

众人唯诺。

于是,田兴率数千全副武装的兵将,冲入府堂,杀掉蒋士则及其同党十余人,并把小孩子田怀谏迁移他处,保护起来。然后,他连夜上表,向唐宪宗表示归顺。

宪宗得报,大喜过望。他召来诸位宰相,对李绛说:“爱卿你真料事如神!”

商量对策时,李吉甫认为应该先派中使宣慰,派个宦官走走形势,探听一下魏博军将的意图,然后再派依据形势下诏命委任节度使。

李绛坚持不可。“今田兴恭顺,主动奉上田地兵众,坐待诏命,应该乘此机会推心抚纳,结以大恩。如果待中使返回朝廷,持呈魏博将士表奏来请节铖,圣上您再下诏批准,则是恩出于下而非是陛下施恩于上,其感恩戴德之心肯定会减弱。机会一失,悔之无及!”

宪宗拿不定主意,还是听李吉甫等人的意见,想先派中使去“宣慰”。

李绛力争:“朝廷恩威得失,在此一举。愿圣上明早即降恩诏拜田兴为节度使。”

宪宗惜官,想先拜田兴为留后(代理节度使)。

李绛复争:“田兴如此敬畏朝廷,倘若不予以非常之恩,不足以使他顶戴皇上恩德!”

宪宗终于应允。诏下,以田兴为魏博节度使。

诏下,田兴感恩流涕,士众无不鼓舞。

魏博来归,意义重大非凡。正如李绛所言:“魏博五十余年(从田承嗣至田怀谏,共四十九年),现举六州来归,刳河朔之腹心,倾叛乱之巢穴,应重赏以慰众心,使其夸慕四邻,请发内库钱一百五十万缗以赐之。”

宪宗左右宦官们小家小气,恐怕日后藩镇归顺,有样学样,会耗费更多。

李绛语重心长:“田兴不贪专制一方之利,不顾四邻藩镇之怨,归命圣朝,陛下奈何惜小费而误大计!假使国家发十五万兵收复魏博六州,一年攻打下来,所费岂止一百五十万缗!”

一席话,宪宗顿开茅塞。于是,唐廷派知制诰裴度亲至魏博宣慰,带去一百五十万缗赐与将士,并免六州百姓一年赋税。

军士受赐,欢声如雷。

田兴受赐,改名田弘正。此人本质忠厚君子,裴度与其畅言中外古今、君臣之义,田节度使终夕不倦,对待裴度恭敬有加,并请裴度遍至所部州县,宣布朝命。

李师道、王承宗、吴少阳等人眼看魏博镇归顺,又急、又妒、又眼热,但也没有办法。

狼窝出忠良。田弘正虽生长于魏博边朔之地,赳赳武夫,但他对前代忠孝立功之事喜闻乐见,并在自己的府第内兴建藏书楼,聚书万卷有余。

治事之余,他与僚佐论古谈金,以古代忠臣良将为楷模。越读书,越达礼。

于是,田弘正毁撤田承嗣以来修建的僭越礼制的宏大馆舍,修身正本。如此“模范”藩镇,节度使真正归心朝廷,可以说是宪宗元和中期最大的收获。

平灭彰义立奇功——李愬雪夜入蔡州

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七月,彰义(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死。其长子吴元济阴狠刚戾,秘不发丧,只上报其父患重病,自领军务。

朝廷为探虚实,派御医为吴少阳诊治,皆为吴元济挡驾。吴氏父子都不是好人。吴少诚当初认吴少阳为“堂弟”,不料最终让这位老弟灭了族,篡了权。吴少阳死了四十天,吴元济这个逆子为了自己能主军淮西,任由老父尸体恶臭在堂,并杀掉劝他入朝的下属苏兆、杨元卿等人。

吴元济行事的主心骨是董重质,此人是吴少诚女婿,勇悍有谋,很有战略眼光。他劝说吴元济东约李师道袭据润州,遣奇兵进守襄阳以摇东南,并自请精兵五百准备东袭洛阳,如此,“则天下骚动,可以横行”。

吴元济沉吟。此人长相奇异,史载,他“山首燕颔,鼻长六寸”。但他智识却是平平,未能用董重质之计。

暗中准备一个多月,朝廷恩命又不见下,吴元济恼怒,悉兵四出,剽掠千余里,关东大恐。

如此明目张胆反叛,宪宗君臣忍无可忍。于是,诏令陈州刺史李光颜为忠武军节度使,以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为申、光、蔡等州招抚使,削夺吴元济原有官爵,并命宣武、大宁、淮南等道兵马合势,山南东道及魏博、荆南、江西、剑南东川兵马会师,同期进讨吴元济。

吴元济治下,仅有蔡州(今河南汝南)、申州(河南信阳)、光州(河南潢川),周遭皆是唐廷州县。即便如此,他也敢狼狠抗上,可见藩镇头子们的骄横,由来已久。

宪宗元和十年三月,严绶一路兵出遇败,退保唐州(今河南泌阳);寿州团练令狐通也被淮西贼兵打败,不得已缩于城内固守。而外间防御工事内的兵士,悉为贼兵屠戮。

蕃镇互为声援,在德宗时代已经开始。见官军攻淮西,成德节度使王承宗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不时上表,要求朝廷赦免其罪。宪宗不许。

王承宗只是空嚷嚷,李师道却来真格的。他派人烧掉唐廷用以屯积江淮粮赋的河阴院巨仓,共烧毁积钱三十多万缗,帛三十多万匹,谷物三万余斛,几乎把唐廷的后勤储备端个底掉。

这一招真管事,无钱无粮如何打仗,群臣纷纷“进谏”唐宪宗罢兵,只有宰相武元衡以及中丞裴度坚执不许。

关键时刻,唐军大将李光颜(阿跌光颜)在陈州时曲(今河南郾城)大破吴元济贼军。本来,贼军主动进攻,大清早就忽然逼近李光颜军营,压营列阵,唐军连想出战都不得。李光颜勇烈,命人破毁军营围栅,只带数骑,箭一样出突入贼阵,往来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将是军胆,主帅如此英勇,唐军怯意顿消。贼军皆知李光颜威名(他的胡人长相也好认),纷纷向他放箭。

如此金甲大将,目眦皆裂,乌马钢枪,来回决荡,满体皆是敌人箭矢,血流如注,仍高喊杀敌,此情此景,让人可发千古浩叹!

其子害怕父亲突阵被害,拦马哀求李光颜不要再入,遭到大将挺刃叱之。将士见此,皆感奋决起,挺刀纵马,直扑贼军,打得贼军大败。当时诸镇军包围蔡州的有十多屯,惟李光颜首先获以大胜。当初荐举李光颜的,正是中丞裴度。

眼看吴元济窘迫,成德节度使王承宗派使人到长安见宰相武元衡,为吴元济求情。武元衡当即叱喝出之,一点儿面子也不给。

武元衡此人还真不容易,其曾祖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弟,经过唐朝几代政治变迁,此位武爷能够活下来,又能做到宰相,真是艰难。他本人气局宏大,连德宗都称之为“真宰相器也”。宪宗为太子时,就已闻武元衡刚正之名,日后用他为宰相,“对他非常礼信。

王承宗的信使回来禀报,这位成德节度使只能破口大骂。

李师道蠢蠢欲动。他属下有人出主意:“天子下定决心要诛除吴元济,主要是武元衡力赞。如果派人刺杀他,别的大臣就不敢言声,还会力劝天子收兵。”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阴历六月三日早晨,武元衡早朝。刚出里东门,前面就有人在背影处大喝,让卫队灭掉灯笼里的烛火。前导卫骑呵斥,暗中突发一箭,把导骑射下马来。由于事出仓猝,武元衡的卫队又不顶事,忽然见到白刃闪闪,暗箭乱飞,纷纷四下逃逸。骑在马上的武宰相正惊愕间,从树上忽然跳下一人,一大棒就猛击他的左大腿,骨碎钻心,武元衡痛得大叫。刺客皆武功高手,不慌不忙,一人抓住武元衡马缰,牵行十余步,举烛看清确实是武元衡,才当胸一刀,把他刺死。然后,贼人举刀剁下他的头颅,包裹起来准备拿回去报功。

当时,夜漏未尽,破晓时分,路上已经有不少上朝的官员和行人,巡逻兵士连呼宰相被杀,声达朝堂,百官恐惧,不知遇害者是谁。

直到武元衡没有脑袋的尸身在马上被人发现,大家才知道是武宰相遇害。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20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20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