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后来,唐玄宗以哥舒翰为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上任后,首先在青海设神威军,并筑应龙城,击退吐蕃军的进攻,使吐蕃不敢再进犯青海。天宝八年,朝廷以朔方、河东等地十万多军卒全归哥舒翰统领,集中力量进攻吐蕃的石堡城,在付出数万人伤亡的代价后,终于占领该城。

万骨枯后,一将成名。唐玄宗授哥舒翰为特进、鸿胪员外卿,赐物千匹,并赐大宅美田以彰其功。

哥舒翰一直与安禄山以及安禄山的族弟安思顺处不好关系(估计是出于“同行是冤家”的心理,其实此三人从未在一起共事过)。

唐玄宗知晓此事,趁着天宝十一年三人同时进京面见的机会,派高力士以皇帝的名义撮合三人一起饮酒。安禄山眼见哥舒翰如今也是皇上的红人,加上喝酒喝得爽,一高兴,就主动向哥舒翰示好:“我父亲是胡人,母亲是突厥;您父亲是突厥,母亲是胡人。我们血脉如此相类,怎能不感觉亲近呢?”

哥舒翰的回答很特别,大概老哥们读过些书,爱引经据典:“古人讲,野狐向自己出生的洞窟嗥叫,是不祥的兆征,因为它忘本啊。我哥舒翰怎能不尽心呢。”其实这话也是示好之意,没什么“刺儿”在里面。

偏偏安禄山是个粗人,以为哥舒翰拐弯抹角以“狐”字讥讽其胡人,骂他“忘本”,大怒,酒杯一摔,骂道:“你这个突厥狗敢如此说话!”

哥舒翰正要起身回骂,大公公高力士忙向哥舒翰使眼色,这才阻止了两个人的发作。

由于朝中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日生嫌隙,这位靠堂妹裙带关系上台的宰相就特别注意拉拢哥舒翰。玄宗天宝十三年,在杨国忠力赞之下,哥舒翰刚刚接到河西节度使的委托状不久,又被授封为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

哥舒翰自青年时代就是个酒徒,功成名就后,更加大鱼大肉,醇酒美人不离左右。在土门军蒸“桑拿”时,老哥们忽然得了脑溢血,摔倒在地,昏迷好久才醒过来。于是入京养病,废疾于家。哥舒翰也倒霉,如果在浴室里“嗷”的一声归西,肯定有“唐室竭忠之良将”的万世英名。偏偏他被救活过来,为善不终,使一世英名化为流水。

安禄山造反,朝廷以败退之罪杀掉高仙芝、封常清两位大将,只能起用在家养病的哥舒翰,拜他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统数十汉、蕃名将,率高仙芝旧部等二十多万兵士,赴潼关“拒贼”。

临行,唐玄宗亲自饯行,加封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谓荣禄已极。

安禄山造反前,已居长安安享宝贵的安禄山族弟安思顺深恐这位老兄日后造反会牵连自己,暗中不停上表唐玄宗说安禄山不是个好种,造反是迟早的事,以此为自己一家留后路(造反是诛族的大罪,安恩顺事先告发,安禄山造反后果然没有“连坐”他一家)。

哥舒翰带兵出发后,思起旧恶,派人伪造安禄山与安思顺“里应外合”的书信,派人送玄宗呈阅,并请求诛杀安思顺。唐玄宗此时对哥舒翰言听计从,马上下诏赐死安思顺和他弟弟安元贞,两家全部流放于岭南偏远之地。

见此,杨国忠心里也开始打鼓,从前他力保的哥舒翰羽翼已丰,说不定哪天会奏自己一本,加之其拥重兵在外,不得不防。同时,哥舒翰手下部将王思礼也劝他:“安禄山以诛讨杨国忠为借口,如果将军您留三万兵于潼关,自将大兵回师京城杀掉杨国忠以清君侧,不仅国权在握,安禄山进兵也失去了借口。”哥舒翰考虑半天,没敢认同,说“如果这样的话,我不也成了安禄山第二了吗?”

虽如此,此谋被泄,消息很快就传到杨国忠耳朵里。大骇之下,他赶忙入见玄宗,说:“兵法讲,安不忘危。现在大军全部都集结在潼关,万一有个闪失,京师就太危险了。”

取得玄宗同意后,杨国忠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训练,以他的亲信将领统驭。同时,他招募一万多兵士屯结灞水之上,以心腹杜乾运掌兵。

哥舒翰害怕杜乾运从背后给自己来个“窝心剑”,假装商议军事,把杜乾运召至自己大营,一进大营就借事绑上砍头,并领其军。与安禄山还未开战,杨国忠和哥舒翰这一相一将就开始互相算计,后果不难想象。

无论如何,哥舒翰确实是将帅之才。他认为,安禄山虽占有河北广大地区,但所领皆是蕃将胡人,占领之地皆是依恃威势,肯定不会持久。如果固守坚城,安禄山众军很快就会因挫沮而军心涣散,到时可以趁势出击。

不料,杨国忠认定哥舒翰长期拥兵在外不出去交战,害怕大将军没准儿暗地里会找机会先发制人琢磨自己,所以,他不停上奏玄宗要哥舒翰出师,以免师老兵疲。

玄宗自然听信杨国忠的,不断派中使催促哥舒翰马上出潼关主动进击安禄山,把安大胖子擒进京城万剐千刀才解恨。

哥舒翰紧急上奏,说:“安禄山久习用兵,现在暗藏精锐,以老弱兵卒引诱,肯定是有诡计。而且,贼兵远来,精草无继,利在速战。如果我师轻出,正中其计!”

玄宗不听,认为哥舒翰惧敌,皇帝派遣的中使一个接一个,到来后语气也慢慢加重。有高仙芝、封常清这两个“前车之鉴”,哥舒翰无奈之极,很怕最后来个边令诚那样的太监,一纸诏书就能要了自己的老命。

万般无奈之下,哥舒翰大哭一场,集结大兵出关。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阴历六月四日,哥舒翰大军驻扎于灵宝县西原。六月八日,十几万官军南迫险峻高山,北临黄河,乱哄哄前行与安禄山的大将崔乾祐之军数千人交战,踏进贼兵的埋伏圈。

哥舒翰自己和几个高级参谋浮船河上,看见崔乾祐兵数很少,心中轻敌,就击鼓催促兵士速进,唐军将士也争功,一拥而上,更无行列阵伍。

有如大炮打蚊子,贼兵又居于高险之处,十来万大军气喘吁吁爬了半天山,也没找到几个敌人,乱哄哄在山下聚成一团。

山上敌人忽然冲下,杀掉不少唐军。

哥舒翰此时依仗人多,分遣兵马,夹河鸣鼓,拥众而前。

崔乾祐假装示弱,兵士十十五五,或进或退,唐军大笑。

午后,东风忽起,崔乾祐估计学过诸葛亮兵法,把数十辆点燃的草车推下山谷,很快树木草丛接连火起,一时间烟焰熏天。唐军烟薰火燎,眼都睁不开,互相你推我撞,前军后退,后军前逼,自己乱成一锅粥,掉进黄河就立时淹死几万人,哀嚎救命声震天动地。

河边的唐军再也不敢进攻,争相逃上黄河中运粮船逃命。由于人多,几百艘船最后都因超载沉入河中,浑身铠甲的士兵几乎全都在黄河中淹呛而死。最后,剩余唐军把军械绑缚在一起,以枪当桨,划向河对岸逃命。最终上得岸来的,大军仅存十分之一二。

唐军军败之情状非常惨烈,山上的尸体填满了斗门绵延数里的三条广二丈深一丈的堑沟。

见此势态,哥舒翰忙带领数百亲兵渡河还营,一点数,总计还剩八千残兵。惊惶之中,哥舒翰还算镇定,逃至潼津,他把陆续逃归的败兵集合起来,重新守住关口。

崔乾祐大胜,稍稍休整军队后,马上向唐军扑杀过来。为哥舒翰一手提拔起来的蕃将火拔归仁等人见大势已去,暗中商议好要一起劫持哥舒翰投降安禄山。

几个人进得大营,拥持哥舒翰就往外走。

“去哪里?”哥舒翰得过半身不遂的身子又经一路狂逃,还没歇过劲来,忙惊问诸将。

“大帅,二十万大军,在您手中一天就覆亡殆尽,还能回朝廷面君吗?高仙芝等人的下场您不知道吗?”诸将向哥舒翰把事情挑明。

此时的哥舒大将军还算条汉子,怒道:“我宁可像高仙芝那样被国家杀头,你们放掉我!”如此奇货可居,火拔归仁等人当然不会放走。他们把哥舒翰绑在马上,捆送至崔乾祐营内,以余军归降。

至此,潼关失陷。

崔乾祐不敢怠慢,连忙以囚笼驰送哥舒翰至洛阳。安禄山见到哥舒翰,骂道:“你平常总是瞧不起我,现在成为我手下败将,怎么样啊?”

青壮年时代万马军中驰骋杀人的哥舒大将军,可能又老又病的原因,也可能二十万大军丧亡殆尽的惊惧使然,他膝盖一软,一下子跪倒在安禄山面前,俯伏谢罪,说:“陛下是拨乱之主。现在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今河北正定),李祗在东平(今山东郓城),鲁炅在南阳,为臣我现在为陛下您以书信招降他们,可平定这三方唐军。”

安禄山大喜,马上封哥舒翰为司空、同中下门下平章事。随后,安禄山大脸蛋子一沉,唤人把站在下边等着的封赏的火拔归仁五花大绑,喝斥道:“背主忘恩的东西,怎能容你这样的人留在军营!拖下去砍了!”安禄山此招,表明此人确实是一个大奸雄。一来可以激励手下将士一心为主(安禄山自己),二来又卖哥舒翰一个大面子。试想,如果三面唐军皆能由哥舒翰招至,死个粗疏忘恩的火拔归仁算个屁。

不料,哥舒翰昔日手下诸将接到书信后,都复书责骂他不死节,有失国家大臣的体面,并纷纷严兵以待,丝毫不为所动。

安禄山这才知道哥舒翰此时已是个无用的废物,又念起旧恶,就派人把哥舒翰杀掉了事。

可见,人死一定要死得是时候,“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有谁知。”假如哥舒翰在土门的大浴室蒸桑拿时嗷地一声归西,肯定是因一生抗击吐蕃而功名盖世,不仅唐朝存在时会四时享受冷猪肉,后代万世也会被人们作为竭忠保国的楷模。加上又有西北边境人民的民歌颂扬,再有大名鼎鼎的李太白赋诗“表彰”,没准儿经后世艺人再演义那么几下子,跟关公并列门户都不称奇。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17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17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