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日,武三思就推荐郑愔为中书舍人,与崔湜一起成为自己的心腹“智囊”。
有了这二人筹划,智商本来不太高的武三思如狗添翼。他与韦后定谋,日夜讲张柬之等五人的坏话,说他们“恃功专权,将不利于社稷”。
唐中宗无主见之人,当然相信。于是,武三思等人进言:“不如封敬晖等人为王,罢其政事,外不失尊宠功臣,内实夺其权。”
于是,唐中宗下诏,以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为博陵王,赐金帛鞍马,不让他们参政。
至此,五王失权,武三思把昔日窜逐的武后旧党悉召入朝,不附武氏者尽斥于外,大权尽归武三思。
当初政变时抱持唐中宗上马、扈卫他冲进玄武门的驸马都尉王同皎,闻知五王失势,韦后、武三思秽乱宫闱,他常常对友人愤言切齿。和他同座饮酒的,有好友张仲之等人。
王驸马在家里说说也就算了,偏偏门外有耳,众人话语被两个借住的“客人”听了进去。帘外“有心人”并非旁人,而是唐朝鼎鼎大名的诗人宋之问与其弟宋之逊。
宋之问诗歌虽好,人品极差。武则天时代,老小伙为了能一近老太太“御眼”,天天在朝殿上招摇。由于患有口臭,宋之问口中还常含鸡舌香,准备武老太太哪天高兴“幸”他时留下美好印象。天公不做美,武后身边男宠太多,还真没怎么留恋身边官为少府监丞的半老美男子。此门不通,求官心切,宋之问兄弟后来投靠张易之兄弟,阿谀奉承,席间敬酒,笔间写诗,哄小伙子们开心。二张倒台,宋氏兄弟俩声名狼藉,被贬至岭南的泷州(今广东罗定县)安置。岭南地僻多瘟,哥俩热得不行,相约从贬所逃归,过汉江时(今襄阳附近),宋之问还留下《渡汉江》一诗,名播千载:“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二宋兄弟逃归洛阳,无人敢接纳,唯独昔日朋友王同皎非常义气,把他们藏在自己家中。
听见恩公王同皎斥骂武三思与韦后,奸狡的宋氏兄弟暗中派侄甥王昙、李悛二人去向武三思“告状”,想靠出卖朋友升官。
武三思闻讯,愤恨不已。与几个心腹一合计,武三思就派王、李二人把这位驸马爷告上朝廷,诬王同皎与洛阳人张仲之等人准备杀武三思,废韦皇后。
唐中宗接表,赫然大怒,命杨再思、韦巨源等高官旁听,监察御史姚绍之等人主审。按理,王同皎不仅在中宗复辟时立过大功,他还是中宗女儿定安公主的夫婿。即使如此,庸君仍然不肯饶过。
府堂开审。张仲之富贵之子,宫内宫外认识不少人,自然知悉武三思、韦后等人的淫乱事情。虽被杖打、夹指,张仲之仍不屈服,朗声大骂武三思与韦后通奸之事。
杨再思、韦巨源却是官场老滑头,假装打瞌睡没听见。主审姚绍之窘急,马上命手下送张仲之入大狱死囚牢。张仲之跳脚大骂不已,姚绍之命人猛力击打,折其双臂,然后立刻结案,以谋逆罪斩杀王同皎、张仲之等人,并施以族诛。
王同皎临刑,神色不变,天下人莫不冤之。想当初,没有他的一番激励,唐中宗连马也不敢骑上去,更甭提入宫废武后了。
宋之问兄弟自然升官,武三思亲自引见,拜之为鸿胪丞,不久,擢升他为考功员外郎,进“组织部”重用。日后睿宗继位,贬宋之问于钦州(今广西境内)。老哥们穷极之下,又写《题大庾岭北驿》:“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人品虽差,诗做得极好。不过,等到玄宗登基,宋之问终被赐死。
过了数日,武三思派郑愔上奏,诬告已被外任当各州刺史的敬晖、桓彦范、张柬之、袁恕己、崔玄五人与王同皎通谋。这“五王”此时连自辩的机会也没有,马上就有诏书下来,把五人长流于偏远小州做司马。
两个多月后,武三思派手下书写载有韦后“秽行”的大字报,张贴于天津桥上。唐中宗震怒。一般绿帽乌龟都是掩耳盗铃之辈,最恨别人揭短,他马上派御史大夫李承嘉,穷究其事,要彻底追查。
李承嘉禀武三思意旨,很快结案,上奏说是被外贬的“五王”派人张贴大字报,说这几个人实谋大逆,奏请族诛之。
唐中宗虽昏愚,也知道没有这五个人就没有他今天,不同意族诛“五王”,只判五人长流蛮荒之地。
中书舍人崔湜阴劝武三思:“假如敬晖等人日后北归,终为后患,不如矫制杀之!”
“那派谁干这差事呢?”武三思问。
“周利贞”。崔湜推荐。
周利贞为崔湜表兄,曾是武则天时代的大理寺正(中央监狱长),武后被废,他被张柬之等人贬为嘉州司马。武三思弄权,此人又重回朝中。
如今,能有机会报复昔日整治自己的“老上司”,周利贞摩拳擦掌。他马上以御台侍御史的身份,即刻出发去岭外,报仇之心,迫切之极。
等到周利贞急匆匆赶到监所,张柬之、崔玄已经老病而死,只剩下敬晖、桓彦范以及袁恕己还活着。
官场怨毒,刻入骨肉。周利贞先命左右把桓彦范绑起来,四个大汉相持,在锐利的大竹搓板上面上下磨曳,肉尽至骨,然后杖杀。接着,他派人逮捕敬晖,把对方寸剐而死;最后,抓来了袁恕己,周利贞命人端来大碗野葛毒汁,逼其喝下。袁恕己一直是个注重养生的人,服黄金多年,耐毒很强。被灌数升野葛汁,袁恕己仍不能死,毒液攻心,疼得他十指抓地,指甲尽数剥落,嚎呼辗转,还是断不了气。最后,周利贞自己上前,用棍子上下猛击,把袁恕己活活打死。
至于最早劝说张柬之等人诛除诸武的薛季昶,被一贬再贬,最后流放到儋州(海南岛),绝望之下,饮药而死。
任务完成后,周利贞返京,擢拜御史中氶。不过,天网恢恢,后来玄宗登位,把他和宋之问逮捕,一同赐死于桂州驿。
杀掉“五王”,武三思气焰覆天,权倾人主。他常讲:“我不知人世间什么人是好人,什么人是坏人,和我好的,就是好人,和我不好的,就是坏人!”
武三思当权,自然有一帮人趋炎附势,兵部尚书宗楚客、将作大匠宗晋卿、太府卿纪处讷、鸿胪卿甘元柬等人,皆为武三思羽翼。此外,还有被时人称之为“五狗”的周利贞、宋之逊、姚绍之、李俊、冉祖雍等人。他们侍奉左右,以为爪牙。
不久,由于武三思在乾陵“乞雨”成功,大旱有雨,中宗认为是武后“显灵”,下诏恢复武氏诸庙。
解决了“五王”,武三思诸人下一个目标,又瞄上了中宗太子李重俊。
李重俊是中宗的第三子,非韦后亲生。这个青年本性明果,但由于没有高德师傅教化辅佐,平时做事多有不法,存有青年人最常见的豪侈毛病。此外,太子宾客杨璬、武崇训等人皆是皇室驸马,几个人只知道蹴鞠猥戏,互相狎戏。数位公子王孙,天天踢球喝酒,不可能有正经事干。
中宗爱女安乐公主也很忌恨李重俊,由于他不是韦皇后所生,安乐公主常常当众称这位皇太子弟弟为“奴才”,侮狎至甚。同时,安乐公主自己想当“皇太女”,更把这位弟弟视为眼中钉。
这位安乐公主恃宠骄恣,卖官鬻爵,势倾朝野。她常常自为制敕,掩盖内容和名字,嗔笑着让父亲中宗皇帝签署,中宗总是笑而从之,从不看其中的任免名单。宠溺如此,难怪安乐公主无法无天。
韦后不是自己亲妈,姐姐安乐公主不是自己亲姐,李重俊不胜愤恨。
景龙元年(公元707)年七月,李重俊率左羽林及“千骑”(御林军精兵)三百多人,突然冲入武三思府中,立斩武三思、武崇训父子以及相聚饮酒的党徒十多人。
此后,李重俊派宗室成王李千里(李千里乃太宗之子吴王李恪的儿子。武后时代,由于李千里“偏躁无才”,又数献符瑞,武后竟饶过这位李唐近宗一命)与兵守住宫城诸门,他自己率兵直奔肃章门,斩关而入,索求韦后与安乐公主,并喝内宫人速把与武三思通奸的上官婉儿也交出来。
韦后、安乐公主一个劲儿哆嗦,上官婉儿人精一个,急忙高叫:“看太子的意思,是先杀婉儿,再杀皇后与安乐公主,最后是要杀皇帝陛下!”于是,惶急忧恐的唐中宗李显,急忙跟随几个妇人,一溜烟上玄武门城楼以避兵锋。
此时,楼下只有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带着二百多御林军抵拒太子的军兵。
李多祚纵马飞驰,先至玄武楼下,想直闯登楼,为宿卫兵士所阻。但是,此时双方并未交锋,没有开杀。李多祚与太子狐疑,按兵不。本来太子李重俊等人就不是想谋弑中宗,只是想杀掉武三思、韦后等人“讨个说法”。
这种犹豫是致命的错误。中宗身边,有个名叫杨思勖的宦者,时为宫闱令,是内侍省的芝麻官。此人虽被阉割,膂力超群。他主动请命,要下楼厮杀。
韦后、安乐公主连忙挥手让他下去。
李多祚的女婿野呼利为太子军前锋,骑马站在前列。看见楼门大开,冲出一个没胡子的阉人,这位靺鞨大将根本没在意。殊不料,杨思勖纵马疾驰,冲到野呼利马首前,挺矛斩之。太子一军,立时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