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怀义吃醋,他放起大火,点燃了明堂,大火照城中,黑夜如如昼。耗费巨亿的宏大明堂,一下子成为白地。武后耻而讳之。时为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
而且,这个卖药出身的和尚不知好歹,到处胡说八道,炫耀他如何伺候老太太。传到武则天耳朵,老妇人登时起了杀心。太平公主 “用”过这个和尚,此时劝母亲扔掉这桶“药渣”,武后应允。
于是,太平公主率数十壮妇仆从,在瑶光殿抓起大大咧咧、四处游逛的大和尚,把他活活打死。然后送尸白马寺,焚尸造塔——真不知怀义大和尚的舍利子,是否粒大而坚硬。
仔细算算,武则天对僧怀义也够有情,足足用了十年之久。现在,好多电视剧中瞎编滥造,硬说冯小宝与武后是青梅竹马。其实,冯小宝伺候武后时,老太太已年过花甲,冯小宝当时才二十多岁。如果说“青梅竹马”,也只能推算武媚娘和小宝的爷爷弄青梅、骑竹马了。
可见,无论是谁,只要敢稍有损于武则天自己的利益,必杀之而后快。
高寿遗祸——武则天的晚年
自武则天长寿元年以后(公元692年),老妇人杀心渐息。
由于告密者不可胜数,武后亦厌其烦,起用直臣严譔,这正是标志着武则天逐渐厌杀的开始。而且,老妇人年纪虽大,更注意享用男宠和面首。老年性生活愉快,自然杀心也随之稍歇。
虽如此,武则天手下酷吏杀人已成习惯,仍有大规模诛戮事件不时发生。长寿二年(693年),有人告发岭南流人谋反,酷吏万国俊到了广州,把流放至此的大小官吏召集在一起,矫制赐流人自尽。流人们冤天呼地,尤国俊就派兵把这些人赶到水边,尽皆斩之。然后,他伪造流人承反的供状,上报武则天,被擢升为朝散大夫。
众酷吏见万国俊因多杀而获提拔,争相效仿。“(刘)光业杀七百人,(王)德寿杀五百人,自余少者不减百人,其远年杂犯流人亦与俱毙。”所有这些流犯,皆非一般百姓,都是昔日的唐朝各级官吏及其至亲家属。
又一轮屠杀过后,闲暇之时,武则天为了显示自己“仁德”,把万国俊等人杀掉了事。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和尚怀义死后,太平公主见母后“采阳补阴”的工具减少,便把自己用过的美少年张昌宗推荐入宫。
武则天一试,小伙儿真棒,就天天猛用。
老阴凶猛,恰如无底之洞,张昌宗自感不敌,就把异母哥哥张易之“推荐”给太后,轮流侍奉,把老太太伺候得极其舒坦。
这二人不仅“美姿容”,还“善音律”,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于是,张易之为司卫少卿,张昌宗为散骑常侍,两人的母亲都进封“太夫人”名号,赏赐不可胜记。
这两个男妓不比寻常,女皇专用,气焰冲天。武承嗣、武三思、宗楚客等人,都在他们马前争执鞭辔,并昵称张易之为五郎,称张昌宗为六郎。
杨再思为宰相,专以谄媚取容。一次,杨宰相去张易之的哥哥张同休家喝酒,公卿众多。酒过数巡,喝得高兴,张同休望着杨再思,戏笑说:“杨内史长得像高丽人。”
一听此说,杨再思欣然起身,剪纸贴巾,反披紫袍,大跳高丽舞,使得举坐大笑。
坐定之后,满席诸人又大献殷勤,极口夸赞张氏兄弟美貌,有人站出高呼:“六郎(张昌宗)面似莲花。”
杨再思又跳起,大叫“不对!”
众人惊愕。连张昌宗都停下酒杯,瞪向杨再思。
“应该说莲花似六郎!”
包袱一抖,众人又大笑,各自心里不得不佩服这位宰相的奉承功夫。
张氏兄弟虽年轻,与太后被翻红浪、贴身肉搏之时,见老肉横陈、皮松发少,心中深知这个靠山不能长久。
酷吏吉顼与张氏兄弟俩关系好,一次,他“语重心长”地劝二人说:
“公兄弟贵宠如此,非以德业取之也,天下倾目切齿多矣。不有大功于天下,何以自全?窃为公忧之!”
一席话,把二小伙说哭了,流涕问计。
吉项出主意:“天下士庶,未忘唐德,咸思复庐陵王(中宗)为帝。太后春秋高,武氏兄弟非能承继。公兄弟何不劝太后复立庐陵王,以慰苍生之望。如此,不仅可免祸,也可长保富贵。”
此前,武承嗣、武三思哥俩不停地派人向姑母说情,都想当太子,并进言:“自古以来哪有以异姓为嗣的”,意思是指,姑姑您姓武,当然要我们武家人来继承。
武则天犹豫未决之际,大臣狄仁杰劝谏:“太宗栉风沐雨,亲冒锋镝,以定天下,传之子孙。大帝(高宗)以二子托付给陛下,如移社稷与他族,天意不可啊。而且,姑侄与母子,孰亲孰近!陛下立子,则千秋万岁,配享太庙;如果立侄,为臣我从未听说有侄子当天子会在太庙中树立姑母牌位加以祭祀的。”
老妇人心动。此时,恰恰两个男宠也来劝。武则天召来吉顼细问,此人仔细为武后具陈利害。
于是,武则天终于下定了复立中宗的决心,召李显回京。武承嗣深恨不得为太子,急火攻心,竟发病而死。
身为皇嗣的睿宗李旦见三哥回来,固请逊位,武则天便应许把李显复立为“皇太子”。
武则天晚年,信重内史狄仁杰。或许两人都是并州老乡,讲起话来心气相通。即使是这位老臣面引廷争,当众表示异议,武则天也常屈意从之。狄仁杰入见,武则天常免其跪拜,说:“每见公拜,朕亦身痛。”
狄仁杰不仅仅为周朝立下不少功业,也时常谏阻武则天干坏事。更重要的,是他推荐了如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数十名能臣干士入中央,为日后唐朝的复兴进行了充分的人员准备。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狄仁杰病逝,武则天在见群臣时大哭,说“朝堂空矣!”
后世《狄公案》小说流布甚广,狄仁杰成了一个“神探”,皆是小说家言,没有丝毫可信度。破案等事,乃是“吏”的事情,狄仁杰乃政治天才,不会把心思都浪费在“法医学”方面。
古稀之年已逾,武则天仍多选美少年为奉宸内供奉。估计是俊小伙用过以后感觉很妙,老妇人欲望更强。
大臣朱敬则上谏:“陛下内宠有张易之、张昌宗,应该是够了。近来,听说右监门长史侯祥等人,在广众之中炫耀宫中受宠的经过,不知羞耻,无礼无仪,污慢朝廷。为臣职在谏诤,不敢不奏。”
武则天也不怒,慰勉说:“非卿直言,朕不知此。”赐朱敬则锦彩百段。
二张恃宠仗势,骄恣异常。这哥俩的弟弟张昌仪为洛阳令(首都市长),也在朝中气势凌人。一日早朝,有个姓薛的待选候补官员拉住张昌仪马头,奉上黄金五十两,并呈上自己的名状,希望能得补京城美官。
张昌仪笑纳。入朝后,他把那个姓薛的名状递给天官侍郎(组织副部长)张锡。张锡不小心,把名状弄丢,就战战兢兢问张昌仪那个姓薛的人到底叫什么名字,好把他登记为新选的京官。
张昌仪大骂:“真他妈不会办事!我怎么记得住人名,这样吧,凡是姓薛的就补官”。
张锡大惧之下,检索候选名录,竟有六十多人姓薛,无奈,全部注为留京官员。
可见,张氏兄弟也有可爱处,受人钱财,与人好处,比起现在好多吃黑钱不办事的贪官要“善良”好多。
由于张氏兄弟凭胯下枪伺候得武则天舒舒服服,“宗族贵盛,势倾朝野。就连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兄妹三人也联合上表,请封张昌宗为王。
武则天下半身舒服,上半身却极有“原则”,制不许。兄妹再三上表,武老太就赐爵张昌宗为邺国公。
张氏兄弟虽暴横,大臣中也有不买账,左台大夫魏元忠就是最硬的一位。此人生性倔强,早先,他被周兴、来俊臣数次构陷,几进大狱。最危险的一次,魏元忠已经被押赴刑场,李唐宗室子弟三十多人皆在他面前斩杀,尸体枕藉于前,元忠仍面不改色。幸亏武后派人宣敕,免其一死。
张昌仪依侍几个美男子哥哥的势力,在洛阳牛得不行,直入长史府听事。魏元忠为洛州长史(省部级干部),马上叱之下马(张昌仪只是“市级”干部)。张易之的僮仆在于市横暴,也被老魏抓起来杖杀。同时,他还在武则天面前沉痛地表示:“臣自先帝以来,深蒙恩渥,今不能尽忠死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
武后闻言不悦,张氏兄弟也恨得他要死。
张昌宗深恐武则天哪天暴崩,诸兄弟会为魏元忠所诛,便先下手为强,诬其谋反。他唤来凤阁舍人张说,许以高官厚爵,让他做伪证诬引老魏头。张说本来应承。但张说的同事宋璟劝说:“名义至重,鬼神难欺,如果你坚持正义,获罪流放,也是光荣之事。届时,我当叩阁力争,与您同死。努力为之,可获万代美名!”
侍御史张延珪、左史刘知几也劝励张说。
武则天召来众臣,当面廷审魏元忠。张昌宗见到张说,凑上前拽他胳膊,要他马上发言,“揭发”魏元忠。
不料,张说翻脸,对武则天说:“陛下您看,张昌宗在您面前,尚且敢逼迫臣下,可想他在廷外多么嚣张。我确实没有听说魏元忠有谋反之言,是张昌宗逼我,要我诬引魏元忠。”
张昌宗、张易之急了,闻言大叫:“张说与魏元忠一同谋反!”
武后见自己的两块小心肝肉在殿上着急,心中十分不悦,怒言:“张说反复小人,抓起来再说。”
审讯多次,张说一直铁嘴钢牙,绝不改口。
为了让美小伙儿开心,武则天下令贬魏元忠为高要尉(一下子变成副县级干部)。岭南路远,估计老魏不一定能活着走到那地方。至于张说,也窜贬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