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高宗永徽六年(公元655年),新罗国向唐廷告状,说高丽、百济、靺鞨连兵,攻取新罗三十多城。唐廷下诏劝和,不听。

作为帝国仲裁者,唐廷于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诏派左卫大将军苏定方等人率兵攻讨。当时,唐朝刚刚生擒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又分西突厥为两部,设昆陵、濛池督护府。北方突厥问题解决,唐朝自然要“料理”朝鲜半岛上窜下跳的高丽和百济。

围魏救赵,断其一方。唐军并未直接救援新罗,而是集中力量进攻高丽的帮凶百济。百济同高丽一样,乃扶余别种。当时的国王是扶余义慈。

唐军从城山(今山东荣城)渡海,在熊津口大破百济军,克真都城,击灭百济军主力,斩首万余级,攻拔其城。

百济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仓惶遁走,逃入北鄙小城躲避,被苏定方唐军团团包围。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主意大,趁父兄外逃,自立为王,率众固守百济城。

扶余义慈的嫡孙扶余文思对左右人讲:“现在国王、太子均在,王叔自立为王,即使唐兵退去,我父子也会被王叔杀掉!”惶急之下,扶余文思率左右翻城而出。城内人见王太孙如此,也纷纷跟随,扶余泰连杀数人也无法阻止。

无奈,扶余泰出降,百济都城告陷。很快,唐军逮捕了百济王扶余义慈父子以及百济豪酋五十八人,全部押送长安。此战,唐军平灭百济,收其王都、三十七郡、三百城,户口七十六万。

唐朝在百济设熊津、马韩等五个都督府,择其酋长管治。同年十月,一行囚俘至京城,高宗诏释不诛。

扶余义慈也是倒霉蛋,本来此人上孝下亲,很有荣名,有“海东曾子”的时誉。战前,唐高宗还下诏劝谕,让他自新。百济王总以为唐兵不会轻出,继续当高丽帮凶。

殊不料,苏定方诸将一出,百济立时破灭,他自己也被生俘,行数千里地归罪长安。

不久,扶余义慈病死,唐廷施恩,赠卫尉卿,并允许其被俘旧臣临丧,准许他葬于孙皓、陈叔宝墓左——此举意味深长,同为降臣,下场也一样,终免横死。

倭奴自送死——百济的“复国”活动

灭百济后,唐朝大军振旅而还,留下郎将刘仁愿率数千唐兵留守百济城,并派左卫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

赴任半途,王文度病死,诏以刘仁轨代之。

百济王扶余义慈的堂弟扶余福信本来已经降服唐军,待他看到唐军主力回国,萌生贼心,并与一个叫道琛的和尚联手,在周留城聚百济旧民造反。

由于百济直系王族基本被一锅端,擒送长安,扶余福信就想到了百济王义慈数年前送往倭国的王子扶余丰。当时朝鲜半岛各国以及倭国等小国之间,常常交换王子为质子,如同春秋战国时的诸侯所为。

倭人不自量力,想搅趟浑水讨便宜,就派兵护送扶余丰回百济,准备帮百济“复国”,扩展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势力。当时拍板下主意的倭王,是齐明“天皇”,还是个娘们儿。估计是顿遭天谴,不久,这个女王就死掉了,其子继位,号为天智“天皇”——其实是“无智天皇”。

继位新“天皇”迫不急待,快马加鞭把扶余丰送回周留城。

有了扶余丰这个“幌子”,百济西部诸城纷纷据城造反,支持扶余丰。众军相聚,反而把唐军刘仁愿的留守军团团包围于百济城。

唐廷下诏,任刘仁轨检校带方刺史,统王文度旧部与新罗军合势救援刘仁愿。

唐、新联军一路厮杀战斗,直杀百济城。

百济和尚道琛在熊津江边建两座巨大的兵垒,刘仁轨率众猛攻,百济军不敌,堕溺而死者一万多人。道琛等人大败之下,退保任孝城。不久,扶余福信与和尚道琛争权,道琛被杀。扶余福信并其兵马,招诱亡叛,势力渐大。

刘仁轨、刘仁愿二人合军后,休整士伍,准备再战。新罗兵掠取大量百济财物后,提前还军。

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唐军三十五万在大将苏定方率领下,攻打高丽。平壤城下,又遇大雪酷寒,唐军不得不重演“班师”一幕。

高宗下诏给刘仁轨,指示说:“平壤军回,一城不可独固,宜拔军就新罗,共其屯守。若(新罗王)金法敏藉卿等留镇,宜且停彼处;若其不须,即宜泛海返国。”

不仅高宗诏示还军,唐军将士也都想返回老家。天寒地冻冷面泡菜,鬼才想待在那里。

刘仁轨上表,表示说唐军应该坚守观变,不能随便撤军。

高宗君臣仔细研究,深觉刘仁轨言之有理,便让唐军继续留在百济城坚守。

唐军并不龟缩于百济城中不敢轻出。刘仁轨先出奇兵,首发制人,率军先端掉扶余福信派人修建的真岘城(今韩国镇岑县)。唐军连夜奇袭,一举攻破此城后,打通了新罗运粮之路。

另一个好消息传来:果如刘仁轨所料,百济王子扶余丰越来越不能忍受堂叔扶余福信的跋扈,两人火并,扶余福信被杀。

当自己全身被剑捅刀劈之时,不知这位大将是否后悔自己召来了作为“掘墓人”的大侄子。

杀掉扶余福信,扶余丰连忙派使,分往高丽和倭国搬兵。高丽没啥大动静,倭国却迫不急待,他们也效“围魏救赵”之计,派兵数万进击新罗,攻取数城,然后直扑百济旧地。

唐廷没敢大意,急诏右威卫将军孙仁率近一万唐兵从海路乘军船驰援。两军会师百济城,兵威大振。也难怪,孙仁唐军不仅带来生力军,又有坚船斗舰,大量补给、辎重也随船而至,难怪唐兵欢天动地。

唐军诸将议事。有人建议率先进攻当水陆要冲的加林城。

刘仁轨不同意主张先攻周留城(今韩国扶安,位于白江河口上游左岸)。

于是,刘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王金法敏率陆军,刘仁轨以及先前降附的百济王子扶余隆率水军,从熊津江出发,水陆并进,直趋白江口,准备合军直捣周留坚城。

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八月,刘仁轨水军率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倭国水军四百余艘也绵延驶至。

宽阔水面上,唐、倭两路水军对峙。

双方合战。唐军四战皆捷,水陆连胜。虽然唐军军船在数量上占绝对劣势,但隋唐时期,我国的造船技术还是非常高超,船壁高而坚,设计精良。当时日本的兵船与之相较,自然简陋寒酸。

那个时候,倭奴还未从我中华天朝偷师学艺,技术方面落后得很,兵将甲胄质量又不好,唐军箭雨之下,倭兵倭将往往被射得透心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刘仁轨自然通晓“火烧赤壁”之事,倭奴当时还不像唐以后那样精通中华典故、兵书,四百多艘破木船蛆一样挤在一起,被唐军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烟焰涨天,海水皆赤。烧死呛死外加弃船跳水淹死,一万多倭奴军全都成了水怪沉到白江口水底喂了王八。

海上大败,百济、倭奴陆军也抗不住唐、新联军的进攻,被杀得人仰马翻。扶余丰脱身而逃,唐军最终缴获了他的宝剑。最后,这个“百济王”竟不知所之,人间蒸发了。估计他是被杀、淹死或在逃跑途中让自己人干掉。早知如此,当初他还不如留在倭国吃生鱼片呢。

周留城内据守的百济王室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兄弟知道大势已去,率城内守军、士女以及未被杀掉的倭奴兵将,乖乖投降。当时,倭人好像还没养成临败自己用刀掏肚子的习惯,一系列小矬个子军将,通通跪伏于泥淖之中,听凭唐军与新罗军发落。五六万倭奴军,死的死、伤的伤,降的降,跑的跑,终于心悦诚服地挨了中华天朝一顿猛揍。

此后,百济诸城,皆复归顺。就连降而复叛的百济大将黑齿常之等人,都乖乖地诣刘仁轨军营投降。黑齿常之后来还成为唐朝得力大将,威振朔方。

刘仁愿回长安后,高宗向他询问情况,这位大将不专功,说明战役主要指挥者以及表章主拟人均是刘仁轨。高宗大加叹赏之因超加刘仁轨六阶,授他带方州刺史,并赐京城宅一区。

本来,显庆五年高宗征高丽的时候,时为青州刺史的刘仁轨监统水军,因中途遇风失期,到达战场时晚了一天,被削夺官职,以白衣随军自效。正是因为百济余孽跳梁,倭奴渡海送死,白江口一役,终于成就了刘仁轨一世威名。

值得一提的是,刘仁轨乃文官儒将,破百济时已是六十老翁。

刘仁轨丝毫不敢懈怠。他安抚百济余众,屯田厉兵,积粮抚士,准备下一步进灭高丽的战争。同时,他连上表奏,极言百济之地不可轻弃,高宗深纳其言。

百济亡国,下一个肯定轮到高丽。几年后,权臣盖苏文病死,其诸子争权,长子泉男生为二个弟弟泉男建、泉男产所逐,穷急之下投奔唐朝。

在这个“内奸”带路指引下,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朝大将李勣为师,一举踏平高丽,终于完成了隋炀帝、唐太宗未竟之业,收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户。唐朝置安东都护府,留大将薛仁贵等两万多唐兵于平壤,高丽终成我天朝治地。

可笑的是,类似中国《推背图》的《高丽秘记》中早有“预言”:“不及九百年,当有八十大将灭亡。”高氏王族自汉代起据有高丽,一直到灭亡,当时正好快到九百年,唐军主帅李勣时年八十。严丝合缝,预言得中。

由于高丽王高藏一直是个傀儡,唐廷赦而不诛,还把他封为司平太常伯,只把负隅顽抗的泉男建流放黔州蛮荒之地,估计傻哥们至死连驴也见不到一个。

但没过两年,唐军与吐蕃作战失利,先失安西四镇。公元670年至公元676年,安东都护府两次先后由平壤退撤至辽东。鉴于吐蕃的压力,唐朝在朝鲜半岛的统治逐渐萎缩。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15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15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