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密归唐后,从前在信中对自己亲热过分的“老哥”李渊相待甚薄,只拜光禄卿的散官。不久,唐朝听说李密降于王世充的旧将纷纷离心,就派李密前往黎阳招降旧部。
心怀怨望的李密行至洮阳,高祖李渊又派人召还他。疑惧之下,李密决定反唐。王伯当一直劝他不要反唐,但见李密意决,就横下心,说:“义士之立世,不以存亡易心。我一直受您厚恩,期待以性命相投。您不听我劝告,我肯定会和您一道起事,生死以之,但是恐怕结果也不会好啊。”
隋唐之际,英雄辈出,男儿义气相应,很是感人,诚为我中国人做人的样板。
唐将史万宝、盛彦师早有准备,伏兵山谷,横击李密及王伯当等人,众人皆被杀。李密时年才三十七岁。
《旧唐书》中虽然称他“狂哉李密,始乱终逆”,但字里行间,也不得不佩服此人的倜傥奇才和爱人下士的仁德大度。
李勣听说李密被诛,上表请唐朝容许他收葬故主,唐廷诏许。
李勣服重孝,与从前僚属旧臣将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以君礼葬之,朝野闻讯都赞叹他的忠义。
不久,窦建德军擒斩弑隋炀帝的宇文化及,乘胜大败李勣,并以其父李盖为人质,李勣不得不暂时表示顺服,被窦建德下令,仍守黎阳。转年,李勣趁机再次归唐,有人劝窦建德杀掉他父亲李盖。
这位夏王也是位磊落大夫,表示说“李勣忠臣,各为其主”,派人送李盖归唐。
此次以后,李勣就一帆风顺。他协同李世民连平王世充、窦建德、刘黑闼、徐圆朗、辅公祏等人,功勋赫赫。
其间,还有一个插曲可述。单雄信投王世充后,极受宠遇,也很卖命。李世民攻洛阳时,有一次与单雄信相遇。单雄信号为“飞将”,艺高胆大,援枪直刺李世民,好几次差点追及把这位秦王捅落马下。(此事可见尉迟敬德传。有逸史记载李勣当时在旁,对单雄信这位老哥们说“此秦王也”,“雄信惶惧遂退”,这肯定是小说家语,绝不可信,以单雄信性格,他肯定会枪挑李世民向王世充报功。)
王世充投降后,李世民把与唐军苦战的十几名大将列入处决名单。李勣泣请,以自己家财爵位换这位老哥们一命。由于自己先前差点被单雄信杀掉,李世民坚执不允。
李勣无奈,与单雄信诀于大狱。
单雄信埋怨他:“我固知汝不办事。”
李勣大哭,他用刀从腿上割下一块肉给单雄信吃掉,说:“本来我想随仁兄一起死,但谁来照顾你的家人呢。此肉随兄入地下,以表我拳拳真情。”
单雄信死后,李勣如家人般照顾他的妻子儿女,确是千古义气的典范。
贞观十五年,太宗拜李勣为兵部尚书,还未赴京上任,薛延陀部侵扰李思摩部落。李勣获唐廷委任为朔州行军总管,率轻骑三千追薛延陀于青山,大败敌师,斩名王一人,俘五万多人。(薛延陀部为匈奴别种,为铁勒族,对唐朝时叛时附。)
回朝后,李勣遇暴疾。药方上,讲治此病胡须灰可以做药引。唐太宗听说后,自剪胡须,为李勣和药。儒家礼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般人都不会轻易损伤,何况九五天子,亲剪“龙须”为臣子做药引,诚为千古美谈。(明太祖朱元璋把大便晒干后也分赐臣下,还得让臣下谢恩大赞这种烘干的“黄龙汤”,显然就是暴虐王八蛋所为,是朱家天子的一贯作风,同唐太宗此举相去十万八千里。)
李勣叩首见血以谢,感动得一塌糊涂。太宗说:“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
不久,君臣宴饮,太宗醺然对李勣讲:“朕将以太子托付于您。您往年不负李密,今日必不会负朕。”
李勣涕零,誓以必死。俄而沉醉,太宗亲解御衣为这位勋臣盖上以免着凉,如此宠遇,古今罕有。
贞观十八年,李勣跟从太宗伐高丽,攻破辽东、白崖等数城。贞观二十年,率军大破薛延陀部,平定碛北。
贞观二十三年,太宗李世民病重,临崩前对太子说勣:“汝于李勣无恩,我现在把他责出外贬。我死后,你再以新皇名义授他仆射(宰相)之职,受汝恩遇,李勣必致死力。”于是,诏出李勣为叠州都督。
其实,太宗大可不必和李勣这样重义气的人玩这一手,有些人英明一世,却糊涂一时。李密也是一样。他大败于王世充后,如果去投李勣,说不定东山再起,江山姓“唐”姓“魏”还都不一定。他当时和唐太宗一样,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认为李勣会因杀翟让时被砍重伤会怀恨在心,结果转路归唐,最后结果是龙虎入牢,再无出头之日。
高宗即位后,立拜李勣为尚书左仆射。永徽四年,册拜司空。李勣为人小心谨慎,对于皇帝家事一概不过问。
后世都因他不反对高宗立武后一事颇有微词,笔者独以为不然。皇帝椒房内事,外臣权位再高,血缘再亲,掺和入宫闱之事无论成败,最终难逃一戮。李勣不是皇亲国戚,为人又深沉谨慎,加之太宗托付他的是社稷国事,所以他当时的表现实为中允,并非油滑臣下所为。
由此,武后对他非常亲切,对待李勣的老姐还亲自临问,赐以衣服,家人一般。
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丽权臣(官号莫离支)盖苏文病死,其子男生继掌国事。盖苏文另外两个儿子男建、男产发难,驱逐男生。
男生逃奔唐朝,恳求唐朝发兵相助。高宗任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军征高丽。
乾封二年二月,李勣大军渡辽水,攻拔高丽重城新城。李勣一路连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营,男建不断派兵迎战,皆大败而还。不久,城内人投降唐军为内应,大开城门,唐兵四面纵火,烧毁城门,男建窘急,自杀未死。平壤城最终被攻下,唐朝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至此高丽国灭,分其地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县,唐朝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丽旧地。
自隋文帝以来,屡伐高丽,无一成功。隋炀帝四次伐辽,因此亡国。英明神武如唐太宗,御驾亲征,也因天寒少粮而无功罢兵。高宗继位,前后派兵部尚书任雅相、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左骁卫大将军契必何力多次征讨,皆无功而返。
直到李勣老将出马,乘高丽内乱,加之指挥有方,一举讨灭东边这个多年难拔的“钉子”。想必隋、唐几位皇帝如果地下有知,肯定惭叹不已。
李勣回国后不久,因征伐劳累而病重,卒,年七十六。高宗亲为举哀,辍朝七日,赠太尉,谥曰贞武,陪葬昭陵。
李勣一生,经战阵无数,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大功成就,常推功于别人,故而人尽死力。重病后,只服皇帝送来的御药,家里人延请的的大夫一律不见。
他说:“我山东一田夫耳,攀附明主,滥居富贵,位极三台,年将八十,岂非命乎?修短必是有期,宁能就医人求治!”
临终之时,李勣忽然让其弟李弼置酒宴乐,堂下子孙满排而立。他对李弼说:“我自知必死,怕你悲哭,所以假装病情转好为此宴乐。你现在脑子清醒,听我讲话。我亲见房玄龄、杜如晦、高士廉等人辛苦建立门户,都被后辈破家亡人。我这些不肖儿孙,现在都交付给你,应细加防察,如有操行不伦、结交非类,马上打杀,然后奏之,以免倾覆家族……”
虽如此,李勣的忧恐最终成为现实。
唐高宗崩后,武后临朝,随意废杀儿皇帝,大戮李唐宗室。武氏家族高官重权,天下人情怨愤。恰巧李勣孙子李敬业与两个兄弟都因受赃贬官,在扬州遇见同遭贬斥的唐之奇、骆宾王等人,几个人趁机起事于扬州,旬日之间,竟有胜兵十多万。
然而,李敬业终属志大才疏之辈,也并非真的想力复唐室,纯属有个人野心的半吊子阴谋家。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很快捕诛众人。此次起事惟一能影响后世的,是大文豪骆宾王那篇千古流传的《讨武瞾檄》。武则天边读这篇大骂自己的文章,边赞叹不已,并讲“宰相之过,安失此人?”由此,可见此女主对待文人倒有曹操之肚量。
平定李敬业后,武则天下诏追削李敬业祖、父官爵,创坟斫棺,复本姓徐氏。所以,我们现在多知反武则天的“徐敬业”,其实他当时的名字是李敬业。
至此,李勣直系子孙诛戮无遗,偶然有旁支逃脱的,皆窜迹胡越边陲。
唐德宗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吐蕃攻陷麟州,驱掠民畜而去。一行几千汉人俘虏走到盐州时,有位名徐舍人的吐蕃将领,把俘虏召集一处,对其中的和尚延素说:“大师勿惧,我本汉人五代孙。从前武太后杀唐宗室,吾祖建义不果(当指徐敬业),子孙流落绝域,至今已经三代了。虽然我们几代居此,有兵有地,然思本之心,无忘于国。但至今旌属繁衍已多,无由自拔归汉了。”言毕,他把几千作为奴隶本来要累病死于吐蕃的汉人全部放掉。
英国公做梦也想不到,他一辈子都为唐朝在边疆和“夷狄羌蛮”多个少数民族作战,殊不料他自己残留的血脉最终竟也混同于其中,这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黑色幽默。
笔者对大儒王夫之一直钦服有加,惟独于他对李勣的评价大不以为然。王夫之讲:“李勣始终一狡贼而已矣……”
可是,毕观李勣一生,于李密,忠也;于单雄信,义也;于兵士,恤也;于唐朝,始终如一,灭亡高丽,功至高也。其孙李敬业反叛,皆非李勣力所能及,想所能想,以一后世乱臣贼子而追愤前人,实无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