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方切谏:“这样干的话,我们自己倒成贼了,怎能称得上是为国伐叛!”
程咬金默许王文度。几千胡人被杀得干净,王文度私分其财,惟独苏定方不受。史书虽未明讲程大将军也贪财宝,但文中有“独(苏)定方不受”字眼,已表明程老自己肯定也分了一大份儿。(不知苏定方得罪谁了,在《隋唐演义》中,这么一位雄威的大将军竟成为一个奸臣角色。)
回师以后,事情败露,王文度因矫诏当死,特除名免职。程咬金因逗留不进及不努力追敌,减死免官。
这位大英雄晚节不保,杀降利财,贪生怕死,令人遗憾。虽然不久他被朝廷起用为刺史,毕竟气短,程咬金上表退休。
高宗麟德二年(公元665年),程咬金善终于家。赠骠骑大将军,陪葬昭陵。
其后代下场都不错,次子尚公主,几个儿孙都为金吾将军这样的高级禁卫军将领。
德行淳备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
虞世南,字伯施,越州余姚人,与其兄虞世基均为陈朝知名才俊。
隋灭陈后,与兄被征入长安,时人比之为“二陆”(陆机、陆云)。
虞世南的哥哥、隋朝内史侍郎虞世基,却是隋炀帝末期大名鼎鼎的奸佞之臣,他整日附和邀宠,隐瞒外间起义消息。当时虞世基一家人,贵宠无比,拟于王者,惟独虞世南一人谨慎艰苦,只知读书写诗。
宇文化及杀掉炀帝后,一帮禁卫军闯入杀虞世基,虞世南号泣向军士求情,请以身代家兄挨刀,当然没获允许,众人把虞世基一家犹如砍瓜切菜一样杀个精光,估计士兵们平时对这位文质彬彬的公子印象不坏,舍之而去。
窦建德打败宇文化及之后,虞世南在其手下做黄门侍郎。李世民擒获窦建德后,引为秦府参军,与房玄龄一起对掌文翰。
贞观七年,赐爵永兴县子。
虞世南纯文人出身,书法大家,唐太宗非常看重他的博识,常常与之谈论经史。虞世南也常常趁讲史之际规调劝谏,陈述昔日帝王得失。而且,他志性抗烈,多次因修陵、游猎等事进谏太宗,李世民万代明君,因此更加亲礼于他。
太宗称虞世南有五绝,一德行,二忠直,三博学,四文辞,五书翰。
贞观十二年,世南病死,年八十一。太宗“哭之甚恸”,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高祖旧臣举义殊功——渝公刘政会
刘政会,滑州胙城人。高祖李渊欲太原起兵时,隋朝的副留守王威、高君雅预先知道李渊要谋反,很想提前动手为隋炀帝剪除“此害”。
当时,刘政会为太原鹰杨府司马,握有兵马。李世民来个“恶人先告状”,派刘政会到太原议事厅先告王威、高君雅两人谋反,借机囚斩两人。
武德初年,此公留守太原,为唐朝经营后方根据地,贡献很大。其间,他虽被刘武周俘虏过,也不忘秘密向李渊告知敌方军情。
他累任刑部尚书,光禄卿等职,封渝国公。贞观九年卒,谥曰襄。
忠纯不贰心存唐朝——莒公唐俭
唐俭,并州晋阳人。其父唐鉴与李渊就是老朋友。起事之初,唐俭就极力赞成。
武德元年,升为中书侍郎。唐初之时,天下割据政权还有不少,唐俭与永安王李孝基等人一起被刘武周俘获。
李渊正妻元贞皇后的侄子独孤怀恩当时兵据蒲州附近,先前就与其属下元君实想反叛李渊自立。刘武周大军忽至,元君实也被抓住,和唐俭关押在一起,他私下对唐俭抱怨:“独孤尚书如果早点起事,我们今天被俘之事也不会发生。”
独孤怀恩此前趁乱从刘武周乱军中跑出,李渊还不知他先前曾想谋反,仍让他驻守蒲州附近。
唐俭虽身陷贼营,仍对唐朝忠心耿耿,派亲信跑出告发独孤怀恩之谋。
当时坚守蒲州的隋将王行本以蒲州城降唐,高祖已乘船准备亲往蒲州与独孤怀恩相会,一起入州受降。
船行到中路,唐俭密奏送达,高祖大惊:“真是天命啊!”忙下命返航,派人抓捕独孤怀恩按验。怀恩畏惧自杀上吊而死。
如果没有唐俭,李渊很可能以皇帝之尊被怀恩劫持,唐室必亡。
李世民击破刘武周后,唐俭还朝,拜礼部尚书,授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朝廷把抄没独孤怀恩的全部财产转赐给唐俭。
贞观初年,太宗一面派唐俭为使说降匈奴,一面派李靖进军。大将李靖倒不在乎唐俭的性命,也不顾唐俭作为使者正在匈奴处,奇袭突厥,生擒颉利可汗。
唐俭命大,竟趁乱脱身。回朝后,授民部尚书。
后来,一次他随太宗打猎。李世民神勇如初,发四箭连杀四只大野猪,有只大公猪张着獠牙直冲御马,已至马镫,唐俭滚身下马上前搏击。
太宗从容拔剑,斩杀野猪,笑对唐俭说:“天策长史,你没见过我当上将时击贼的样子吗,干吗这样害怕?”
唐俭回答:“汉祖以马上得天下,不以马上治天下。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
太宗纳谏,为之罢猎而归。
高宗显庆元年(公元656年),唐俭卒于家,年七十八,谥曰襄,陪葬昭陵。
国家长城义名天下——英公李勣
李勣,曹州离狐人。本姓徐,名世勣。高宗永徽年间,为避太宗李世民名讳,改单名为“勣”。
李勣年轻时,家本当地豪富,隋末徒居滑州。史称其“家多僮仆,积粟数千钟”,与其父徐盖都是乐善好施之人,拯救贫乏,不问亲疏。
隋炀帝大业末年,李勣才十七岁,见天下大乱,就近参加了翟让的军队。他劝说翟让:“附近是您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翟让称善,他们一起在运河上劫取公私财物无算。
有钱就不缺人,不久兵众大振。隋朝遣名将张须陀讨伐,翟让吓得要跑,李勣止之,与隋军两万多人交战,竟于阵中斩张须陀,大败官军。
当时,蒲山公李密参与杨玄感反叛,兵败逃亡。李勣与浚仪人王伯当知道李密天下英雄,一同劝说翟让奉李密为主,以收买人心,扩大影响。
隋朝令王世充讨伐李密,李勣多次拒敌,以奇计在洛水两岸几次大败王世充,李密因此封他为东海郡公。
当时,河南、山东大水,饥民遍地,隋朝赈给不周,每天饿死数万人。李勣向李密进言:“天下大乱,本是为饥。如果我们攻陷黎阳国仓,大事可成啊。”
李密听计,派李勣带五千人,从原武渡黄河掩袭黎阳仓隋朝守军,当日攻克,开仓招民众随便领粮。十天之间,就招募到兵士二十多万人。
一年多后,宇文化及江都弑隋炀帝,越王杨侗即位于东京洛阳,赦免李密诸人,封魏国公,拜太尉。隋廷授李勣右武侯大将军,命他们一同讨伐宇文化及。
李勣守黎阳仓城,宇文化及率军四面攻城,形势危急,李勣从城中向外挖地道,忽然现身城外,大败弑君叛贼宇文化及。贼人解围而去。
讲李勣,不得不交待李密。李密为人,身先士卒,躬服俭素,号令严整,每战所得金宝都赐与手下将士,因此非常受人爱戴。在与隋军的交战过程中,威信日隆,号为“魏公”,他让祖君彦所作的《讨隋炀帝檄文》千古流传,辞采壮烈。
后来,李密与翟让之间产生矛盾,两人手下都劝他们先下手为强,其间原委,皆是由争权夺利而起,不是简单的“地主阶级阴谋家杀害农民起义军领袖”那么简单。而且,翟让为人简单粗暴,其兄翟宽与属下又数次侮辱李密手下兵士,逐渐结怨。
李密最后在众人劝说下,决定除去翟让,趁宴请机会斩杀翟氏兄弟。由于李勣当时是翟让属下,也被乱兵刀砍剑劈,遭受重创。李密见到后,马上制止士兵,李勣免于一死。翟让另外的大将单雄信等人叩首求命,李密都释而不杀。
后来,李密多次打败隋军,最盛时有众三十余万,各地割据的首领,都派使请他称帝,连李渊也不得不上书推戴,肉麻地称“天生蒸民,必有司牧,当今为牧,非子而谁?老夫年余知命,愿不及此,欣戴大弟,攀鳞附翼……”
屡战屡胜之际,李密军士有粮而无饷银,军士渐怨,几次反败于王世充。其间,李密手下有人谋叛王世充,李密本想将计就计,趁王世充半渡洛水时出兵一举击灭。岂料天意弄人,王世充发军时,李密的侦察兵没有发觉,等整军将战时,王世充军队已经全军渡河上岸。
李密见大势已去,不得不率小股人马逃遁。本来李密想去黎阳李勣处,有人劝他:“杀翟让之时,李勣被乱兵砍伤差点死掉,他能不记仇吗?现在投奔他,靠得住吗?”
最后,不得已之下,李密与王伯当投靠李渊。
当时李勣全统李密旧境,东至于大海,南至于长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一时间未有所属。不过李勣是真义士,他对长史郭孝恪说:
“魏公(李密)已归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邀功劳而彰主公败绩,现在我把土地人口军人数目造册,总启魏公,让魏公自献。”于是他派使臣上表。
唐高祖李渊听说李勣有使人来忙召见,一见只有给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人详细道明原委,高祖大喜,认为李勣这个人能感德推功,实是忠纯之臣。他马上下诏封李勣黎阳总管、英国公,不久加右武侯大将军,赐姓李氏,并封其父李盖为王。李盖固辞,于是封老头为舒国公。
李渊下诏遣李勣部统河南、山东之兵以拒王世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