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即便如此,太宗仍常回忆他当秦王时恐惧畏祸,萧瑀在李渊面前公正持平为自己讲好话的旧事,说:“此人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真社稷臣也。”并赐诗曰:“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此诗为古诗,非李世民创作。当年杨素替刚即位的隋炀帝平亡皇弟杨谅造反,炀帝致杨素的“感谢信”里也引用这两句诗。)

贞观二十一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昭陵。

可见,一个人再忠厚梗直,毕竟逆触龙鳞,使人耿耿于怀。

临危不惧 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

段志玄,齐州临淄人。其父段偃师为太原书佐,从高祖李渊起义,官至郢州刺史。

段志玄自少就和李世民关系相当亲密。在潼关与刘文静协同抵拒隋将屈突通时(此人日后也成为凌烟阁上二十四功臣之一),刘义静被屈突通大将桑显和击溃。关键时刻,段志玄率二十骑飞奔进击,杀数十人而还。当时他脚上中了一枝流箭,怕属下知道自己受伤,摇动军心,就忍痛不言,多次往返冲入敌阵。

桑显和军大乱,唐军趁机复振,最终大败隋军。

不久,段志玄跟随李世民讨伐王世充。他冲入敌阵时,马倒被俘,为两个兵将挟持着,一人抓住他的一边头发骑马拖着将过洛水,看稳机会,段志玄踊身而奋,努力一挣,两个敌将落入水中,他乘机夺马驰还。后面追者有百余骑,都不敢近逼他,最终安全回营。

而后,太子李建成以金银财宝贿赂他,段志玄都告知给秦王李世民,并在玄武门之变中参加战斗。

太宗继位,封褒国公。文德皇后丧礼期间,段志玄与宇文士及分统兵马出章肃门,太宗在夜间派宫使至二将军处,宇文士及马上开门迎纳使者,段志玄闭门不纳,说:“军门不可夜开。”

宫使说:“有皇帝手敕。”志玄表示:“夜中不辨真伪。”竟让皇帝宫使等到天明才放进。

太宗闻后赞叹:“真将军也。周亚夫也比不了呵。”

段将军贞观十六年病死,赠辅国将军,谥曰忠壮,陪葬昭陵。

开国猛将 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

刘弘基,雍州池阳人。其父刘升,是隋河中刺史。刘弘基少时为官员子弟,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隋炀帝大业末年,已经沦落到一贫如洗,连随军征辽东的盘缠都凑不够,只能装疯卖傻私宰耕牛,故意犯罪,被县令关进监狱来躲兵役。

后来,他趁乱盗马,一路边卖边吃,竟撞巧来到太原。因其豪壮,结交了当时正在太原做官的李渊父子。大概此辈哥们义气相投,刘弘基与李世民有一阵竟亲热到“出则连骑,入同卧起”的地步。

李渊起事,刘弘基招募到兵士二千多人跟随。而后他又跟从李世民攻下西河,特别是霍邑一战,刘弘基神威大振,其属下小头目斩隋朝名将宋老生,功拜右光禄大夫。

而后,刘弘基率千余人下冯翔,西略扶风,南渡渭水,大败隋将卫文升,攻破京城之功,刘弘基实为第一。后来,在讨伐薛举的战斗中,刘弘基苦战至矢尽,兵败被俘。

李渊深嘉其不屈之志,赏赐其家里粟帛无数。后来薛举之子薛仁杲被俘斩,刘弘基得以放归,复还原官。不久,他跟随李世民破宋金刚,大败刘黑闼,累封为任国公。

太宗继位,亲遇甚隆。贞观九年,改封夔国公,世袭朗州刺史。太宗征伐高丽,刘弘基为前军大总管,力战有功。

高宗永徽元年,刘弘基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

临死,他遣命只留给诸子每人奴婢各十五人,良田五顷,他对朋友说:“诸子如果有本事,本来就不用多财物;如果没本事,守此田产足可以免于冻饿。”其余家产,都散施给亲朋乡里。

由此,仍可见其青年时代的豪爽之气。

隋室贵臣 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

屈突通,雍州长安人。其父屈突长卿为北周邛州刺史。

屈突通禀性忠毅,好武略,善骑射。隋文帝开皇年间,为亲卫大都督,属于御林军高官,深得文帝喜爱。有次文帝派屈突通去陇西检校军马,得知有隐瞒未报的马匹两万多头,杨坚大怒,要把太仆卿慕容悉达和一千五百多监官都杀掉。

屈突通跪地极谏:“人命至重,陛下岂能以马匹之故杀掉千人?”

文帝大睁双眼叱责。屈突通表示以己一命换那将要斩杀的一千五百多人的命。

杨坚毕竟不是昏君,不久转过神来,说:“朕之不明,以至于此。”由此更加委信屈突通,升为右武侯车骑将军。

屈突通正直无私,即使自己亲戚犯法也无所宽贷。当时他弟弟屈突盖当长安令,也以清正严肃知名。当时人有顺口溜:“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服三斗葱,不逢屈突通。”可见兄弟俩的肃然为官之气。

隋炀帝初即位,他只身前往造反的汉王杨谅军中征招其回京,事后竟得以安全返京。大业年间,他任关内讨捕大使,为隋朝剿灭了不少反叛的“盗贼”。

隋炀帝巡幸江都,命屈突通镇守长安。当时天下纷起,屈突通听说永丰仓为义军所破,大惧奔还,想自武关趋蓝田返长安。在潼关,他与唐军刘文静相遇,其大将军桑显和与刘文静军大战。在隋军马上要获胜时,桑显和指挥失误,他怕隋兵饥疲,就命令炊事兵送饭上阵地。恰恰就一顿饭的功夫,让刘文静复整旗鼓,唐军大奋夹击,隋兵大败。

屈突通常有必死之心,抚勉将士,他常常自抚其脖颈说:“要当为国家受人一刀耳!”慷慨流涕,当时人对他非常敬重。

不久,唐军攻克长安,大将桑显和投降,并与唐将段志玄带着俘获的屈突通儿子屈突子寿一起追击屈突通。

双方结阵相持,唐军让屈突子寿劝父投降,屈突通大叫:“昔与汝为父子,今与汝为仇敌!”命左右军士朝儿子射箭。

桑显和在唐军阵中劝说隋兵:“京师已陷,你们都是关西人,能跑到哪里去呢?”隋兵闻言,都放下兵仗准备投降。屈突通自知不免于败,下马向南再拜号泣道:“臣力屈兵败,不负陛下(隋朝皇帝)!”众军涌上,把他擒送长安。

唐高祖李渊亲见屈突通,问:“怎么这么晚我们才见面啊!”

屈突通泣道:“我不能尽人臣之节,力屈而至,为本朝之辱!”

高祖由此更加敬重,说:“真是隋朝忠臣啊!”立授兵部尚书,封蒋国公。

而后,这位大将从秦王李世民攻伐薛举,又参与讨伐王世充的战争。当时屈突通有两个儿子在洛阳没跑出来,为王世充所羁押,李渊就问:“您有二子在洛阳,您参与攻伐,这怎么办呢?”

屈突通回答道:“至尊您对老朽我亲加恩礼,粉身难报,此命终归国家所有。为臣我做前驱攻伐王世充,两儿若死,自是其命,我绝不会以私害义!”

高祖闻言,叹息不已。

平定王世充后,屈突通功居第一,拜陕右大行台右仆射。贞观二年卒,年七十二。太宗痛惜久之,赠尚书右仆射,谥曰忠。后与房玄龄配飨太宗庙庭。

对屈突通,《旧唐书》的作者有如下评价:

“或问:‘屈突通尽忠于隋而功立于唐,事两国而名愈彰,何也?’答云:‘若立纯诚,遇明主,一心可事百君,宁限于两国尔!’”

参预谋略 秦府能臣——郧国公殷开山

殷峤,字开山,雍州人。其父殷僧首为隋朝秘书丞。殷开山年轻时以学行知名,尤善尺牍写作。李唐起兵后,秦王李世民召之为长史,常常四处招慰关中流民、群盗,赐爵陈郡公。

后来,他跟随太宗评讨薛仁杲和王世充,以军功进爵郧国公。在征伐刘黑闼的路上,殷开山病死。李世民临丧痛哭赠陕东道大行台右仆射,谥曰节。贞观四年,诏以佐命之功配飨唐高祖庙庭。

驸马英雄 临危不惧——谯公柴绍

柴绍,字嗣昌,晋州临汾人。其祖父和父亲都为北周、隋的大官。他自少年时代起就行侠仗义,名闻关中。李渊未发迹时,把女儿(后来的平阳公主)嫁给柴绍。

李渊太原起义,柴绍马上从长安往太原赶去,道遇李建成、李元吉等人,共赴太原成事。

在与隋将宋老生的交战中,柴绍出谋划策,力战有功。随后,他带兵下临汾,平绛郡,冲锋陷阵,获授右光禄大夫。唐军入长安,柴绍也有功于其中。

其后,他跟随李世民平薛举、宋金刚、王世充、窦建德等人,封霍国公,转右骁卫大将军。

吐谷浑与党项寇边时,唐廷派柴绍率军征讨。当时,唐军处于一盆地中间,四周的吐谷浑等兵马居高临下,用箭齐射唐军,矢如雨下。

唐绍并不惊惧,反而让人高弹琵琶,安排两个奇美女子相对欢舞盘旋。胡族敌兵一辈子也没见过这种场面,诧异非常,一时间竟然放下弓箭,三五成群交头接耳起来。

柴绍见敌军行阵不整,暗地里派精骑兵悄出其后发起攻击,吐谷浑大败,唐军斩首五百余。

贞观元年,拜右卫大将军。贞观七年,改封谯公。贞观十二年病重,太宗亲自临问。死后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柴绍夫妻英雄。其妻平阳公主是李渊第三个女儿。李渊将在太原起兵,柴绍和公主当时都在长安,当时柴诏非常为难:“我俩一同离去怕事发泄露,留下你一个人又怕起事后被隋廷捉住,这可如何是好?”

公主刚烈如大丈夫,她说:“你马上就去。我一个妇人,容易临时藏身,自可随机应变。”

柴绍去太原后,平阳公主回到乡下,散掉家财,招引潜逃于山中的亡命之徒,共得数百人,起兵响应李渊。

当时有伙贼寇势大,平阳公主派马夫劝说这帮没有首领的贼人和自己一起攻克鄂县。此事成功后,附近几股起义队伍都前来听平阳公主号令,队伍一下子扩大到千人。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15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15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