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天下纷叛,岳州上下文武官员也趁势想起军叛隋,众人本来要推校尉董景珍为主,这位武人倒有自知之明,他对众人说:“我家世寒贱,起事以我为名没有号召力。罗川令萧铣是梁国王孙,宽仁大度,有梁武帝之风。我还听说帝王龙兴,都有符名吉兆,隋朝的冠带都叫‘起梁’这个称呼,冥冥之中预示着萧家梁国该中兴啊。现在请萧铣为主,不正是应天顺人吗?”

大家找到萧铣一说,果然帝王贵胄,没有一般书生畏怯怕事之意,马上大悦应承,即日自称“梁公”,改易服色,建立梁国旗帜。

不久,附近义军和起义官军纷纷来投,隋朝派军来攻,都纷纷败走。萧铣于是称帝,署置百官。

隋炀帝被弑江都,一时间天下无主,岭表诸州纷纷归降萧铣,九江、南郡也相继为梁国所据,当时东至三硖、南尽交趾、北据汉川,全都成了萧铣梁国的地盘,胜兵四十余万,成为南方雄国。

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萧铣迁都江陵,开始与刚刚建唐的李家有了遭遇战。由于萧铣属下将领多横恣杀戮,他就以罢兵为名把诸将召回,想趁机剥夺这些将帅的权力。已经当了梁国大司马的董景珍等人相继怨恨叛乱,纷纷被杀,以至于萧铣的故旧边将各自心怀疑惧,实力大减。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李孝恭率大军,统水陆十二总管,大兵直逼江陵。

萧铣的江州总管盖彦举是个懦夫,乖乖献上五州之地投降,致使梁国门户大开。梁将文士弘等人率兵拒战,但哪里是李孝恭王爷和李靖将军的敌手,立时军溃。

萧铣刚刚为了换将而遣散兵士,身边只有几千人的宿卫之士守城。唐军忽至,他急忙下诏追还遣散至各地的军队,但梁国疆土辽阔,山河纵横,众军急忙往江陵赶也赶不及。

李孝恭纵兵布长围把江陵围得铁桶一般,很快就攻克了水城,俘获舟船数千艘,依附梁国的交州总管丘和、长史高士廉等人本来是带人来拜谒萧铣的,听说梁国兵败,新主对自己又无恩宠,就都转头到李靖军门投诚。

萧铣禀承梁家一贯的“仁义道德”,自度救兵难于赶到,就对属下说:“天不助梁,数次亡国。如果战至力屈而降,唐军必因军士死伤而大杀城内百姓。怎能因为一人之故而使百姓遭殃呢。现在城池还未被攻拔,我先出降,可能会保全民众。众人失我,何患无君!”

于是,他亲自巡城下令投降,守城军士都号哭不已。

萧铣祭拜太庙后,率官吏赴李孝恭军门请降:“当死者惟有我萧铣,百姓无罪,请勿杀掠。”

李孝恭马上派人把萧铣用囚车送至京师。

李渊见了萧铣,当面大骂这位玉面王孙的“罪过”。

萧铣一脸凛然,对答说:“隋失其鹿,英雄竞逐。我萧铣无天命,故至于此。我之所行,恰似田横南面为王,非负汉朝。若陛下以此为罪,甘从鼎镬。”

李渊竟下令斩萧铣于都市,时年三十九,称帝五年。

萧铣言语不卑不亢,字字有理,他确实与李家唐朝没有深仇大恨,竟不免身死,可见李渊不够大度。此外,另一个仁德的大英雄窦建德,也是在兵锋正盛之时忽然被擒,被李渊下令杀于都市,似乎不得不让人相信“天命”这两个字。

李孝恭平灭萧铣后,被拜为荆州大总管,岭南四十九州皆望风而降。武德七年,他率兵击败江东辅公祏的反叛,平定江南,拜扬州大都督,江淮及岭南诸州都归他统摄。

隋灭乱起,李氏家族除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等带兵横行天下外,宗室中只有李孝恭一人算能独当一面,并立有击破梁国的大功。然而,李孝恭本性还算得上宽恕退让,没有骄矜自得之色,故而李渊、李世民都对他十分亲待。

功成名就之后,这位王爷不喜反悲,对左右说:“我住的大宅子真是太宏丽了些,应该卖掉再买座小院子,能住就可以了。我死之后,诸子有才,守此足矣。如果这些犬子不才,也免得这么好的大宅子便宜了别人。”

贞观十四年,李孝恭暴毙,得急病一下死掉,时年才五十岁,正当壮年。李世民亲自举哀,哭之甚恸。

观史书所记,李孝恭只是一个武豪之人,胆识不凡,但也并无十分过人之处,从他对待萧铣就可以看出端倪。如此金枝玉叶一个仁德乱世皇帝,并非是唐朝的叛臣,又没有与李家大动干戈,因以百姓为念前来投降,李孝恭竟无任何礼之亲之的举动,捆起来放进囚车直送京城,没有丝毫堂皇的风度和气魄,更无高贵人格的体现。

思及此,他在知天命之年忽遭横死,也没什么令人值得叹惋的。

贤辅谋深 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人。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为隋朝昌州长史。他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官员,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

秦王李世民平定京城时,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不久,当时的太子李建成恐怕秦王府内英才云集,日后于己不利,就以朝廷名义把许多李世民的手下文武从秦王府中调去外地任职。

房玄龄当时对李世民讲:“府僚去者虽多,不足惜也。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大王您如果想经营天下,非此人不可!”李世民大惊,忙把已经调离的杜如晦追回。

在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争过程中,杜如晦作为李世民高参,对军旅戎事剖断如流,深为时人敬服。

李建成对杜如晦非常忌讳,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可惮之人,惟杜如晦与房玄龄耳。”随即就借机向高祖李渊讲房、杜两个人的过失,把他们调离李世民的秦王府。

杜如晦虽然被外调,暗中不时潜回李世民处替他出主意。“玄武门之变”成功后,他的功劳与房玄龄相等,不久就被太宗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

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中探望,抚之流泪,在他咽气前超升其子杜构为尚舍奉御。

即使皇帝如此贵重其人,杜如晦仍旧抗不过疾病之侵,死时年仅四十六。

太宗哭之甚恸,赠司空,封莱国公,谥曰成,并手诏为制碑文。后来,有一次唐太宗吃块美味的香瓜,不知何因忽然忆起杜如晦,怆然泪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这位文臣的灵牌前,并不时送御馔祭奠。

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里慰问其夫人儿子,还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职位。

杜如晦二儿子是尚城阳公主的驸马爷,后来因牵涉进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中被斩。袭爵的长子杜构,本来官为慈州刺史,因弟弟一案也坐贬岭南,死于边野。

不知晚年的李世民,是否因为三子迭叛而伤透了心神,再也顾及不到这位功臣的后人了。

智者尽言 青史美臣——郑公魏征

魏征,字玄成,巨鹿曲阳人。魏征自少孤贫,但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而是选择了一个偏门,出家为道士。他好读书,多所通涉。隋末时,他见天下渐乱,特别偏重阅读春秋战国那些纵横家的著作。

李密起兵后,他前去投靠。后来又被窦建德抓到,因其有才,被拜为起居舍人。建德被擒后,太子李建成闻其名,引为直洗马,对他非常敬重。

魏征当时见秦王李世民勋业日隆,常常劝李建成早早除掉这位兄弟。

玄武门之变,建成被杀后,李世民亲审被抓获的魏征:“你离间我兄弟关系,为什么?”魏征回答:“皇太子如果早听我的话,必无今日之祸。”其实李世民早就钦闻魏征大名,根本不想杀他,登基后拜其为谏议大夫。

实际上,太子李建成也是个不错的人,只不过自己被杀后,完全失掉了“话语权”,后来的太宗臣子肯定会大捧李世民,极力贬低李建成。即使是选取《太宗实录》好多资料写成的《资治通鉴》,也有“太子颇仁厚”的记载,而且,有一次李元吉要“手刃”秦王李世民,太子建成还“阻之”。

据现有史料分析,李建成在唐朝立国时也多有功勋,根本不是阴险狡诈之人,后来全被太宗的史臣抹杀掉功绩。唐太宗在唐朝开国时武功甚丰,但这些并不是能当皇帝的必然本钱,嫡子袭位才是封建社会的正理。如果能打能杀就能当皇帝,那肯定是乱世。太宗肯定内心非常内疚,从他后来参加重新安葬哥哥时“哭之甚哀”的表现,就可窥见一斑。

太宗即位之初,励精政道,多次于内殿与魏征深谈,访以天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性又抗直,无所隐瞒。他常常犯颜进谏,神色不移,其事迹史多记载,文章多多,故不详述。贞观七年,进封郑国公。

贞观十六年,魏征病故,时年六十四,当夜太宗李世民就梦见魏征。

太宗为其辍朝五日,赠司空,谥文贞。

值得一提的是魏征身后事。魏征曾经向太宗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才能。魏征死后,杜正伦以罪获黜,侯君集谋反被诛,李世民就怀疑这位“老实人”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太宗得知魏征曾把自己给太宗的谏诤言辞书稿给史官褚遂良观看,有博名之嫌,更加不悦,手诏下令罢掉先前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怒极时还亲自推倒了魏征的功德碑。

一段君臣佳话,竟以此为终。

命世之才 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

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自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玄龄少年时代随父亲去京师,当时隋文帝当国,天下宁晏,一片大好太平景象,但弱冠之年的房玄龄已经对世事有精到的分析,私下对父亲讲:“隋帝本无功德,只知诳惑百姓。而且他不为国家长久之计,诸子嫡庶不分,竞相淫侈,最终会互相诛夷倾轧。现在国家康平,但灭亡之日翘足可待。”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14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14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