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李渊建唐后,拜刘文静为纳言。刘文静尽力辅弼,并删定隋文帝时的《开皇律》为唐律,通行天下。不过,薛举进侵泾州时,刘文静在李世民手下为元帅府长史,出军争利,大败而还。幸运的是,除名之后,他随李世民进击薛举,一举讨平,因功复爵,并拜民部尚书。

武德二年以后,刘文静自认为才干均在裴寂之上,又屡有军功,而官位反在这位老友之下,意甚不平,每次廷议,这两位昔日的亲密战友多相违戾,互相给对方下跘子。

怨恨之下,刘文静酒后高言,以刀击柱,大叫:“必杀裴寂!”

刘文静弟弟刘文超多事召祸,他召来巫师,在星下被发衔刀,为厌胜之法。正巧刘文静一个爱妾失宠,妇人心毒,便上告刘文静施行左道,诅咒朝廷。

李渊不顾旧情,马上派人把刘文静兄弟二人抓入大牢,并遣裴寂、萧瑀等人审讯。

刘文静只承认自己因屈居裴寂之下,心怀怨望,酒醉狂言,并不承认有诅咒朝廷之事。此外,萧瑀等人都认为刘文静没有重罪,李世民也极力救援,声称刘文静有定策大功,非敢谋反。

李渊本人对刘文静的文才武略十分疑忌,裴寂又火上浇油:“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强敌,今若赦免文静,必为后患!”

此言正合李渊之意,便下令斩杀刘文静、刘文超兄弟,抄没其家。

一代智士刘文静临刑,抚胸而叹:“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死年五十二。

太宗继位后,恢复刘文静官爵,并让其子刘树义袭封鲁国公,还准备把公主嫁给他。但刘树义和其兄刘树艺深怨唐朝,不久谋反,被逮捕诛杀。

至于裴寂,由于他和李渊是旧时狎昵的老哥们,入关后,进封魏国公,赐良田千顷。

高祖受禅为帝,前后左右最卖力的,就属裴寂。以至于加冕礼后,李渊马上对这位老玩友说:“使我至此,公之力也。”立拜尚书右仆射,赏赐他金银财宝,不可胜计,还每天都派人赐御膳送至裴寂家里。

李渊视朝,必引裴寂同坐。下朝回公,就把裴寂请入卧内,言无不从,呼为“裴监”而不名。当朝贵戚,没人受此超格对待,连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也无此“殊荣”。

但裴寂本性怯懦,并无捍御之才,出外打仗就成草包一个。刘武周等人进寇太原,他“自告奋勇”率军前往,一败再败,打了一路,败了一路,逃了一路。还朝后,虽遭李渊一番奚落,住了两天监狱,不久就被释放,李渊顾待弥重。

老友之间心气相通,互相看见心里就舒坦,李渊不可能严惩裴寂。

武德六年,高祖迁裴寂为尚书左仆射,又特赐其可自己铸钱。君臣两人欢饮于含章殿,裴寂倒知道“满则溢”的道理,叩请致仕。老李渊闻言,竟泣下沾襟,说,“不要走嘛,我俩要偕老安享荣华富贵,公为台司,我为太上,逍遥一代,岂不快哉!”宴毕,为安慰老友,马上册裴寂为司空,每天遣尚书员外郎一人,轮流到裴寂府内值班伺候。

太宗继位后,一朝天子一朝臣,起先还挺尊敬裴寂。不久,裴寂牵涉入和尚法雅妖言惑众一案。李世民抓住这个碴口对这位裴老叔不留情,把他免官放归蒲州。

不久,裴寂在老家负气怨恨,还杀了劝他造反的妖人信行灭口。太宗大怒,下令把裴寂徙交州禁锢,不久再远流静州。

估计李世民有两事最恨这位裴叔:一是他进谗杀掉刘文静,二是当年在太原起兵前,太宗本人低声下气,奉迎巴结,假输了不少金钱给他。

常人爱恨,帝王不异。

幸好,当地的土著造反,老裴寂率僮仆平乱,立功赎罪。

唐太宗顾念裴寂对唐朝有佐命之功,征其回朝。

路远多疫,老头儿走到半道就病死,时年六十。

裴寂下场不算坏,死后获赠河东郡公。其子裴律师还娶太宗妹临海长公主为妻。不过,他的孙子裴承先下场不好,在武则天时被酷吏诬杀。

一代元功,竟最后绝嗣。

英雄乱世争从龙

——光辉大唐的开国功臣元勋们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李贺《南园》

晚唐奇才李贺一生困顿坎坷,虽属皇族远枝,却一生沉沦下僚,不得仕进通显,一辈子只做过“奉礼郎”之类的小官(从九品)。由于他不堪“臣妾意态间”的屈辱,李贺辞官归家,加之身体羸弱,最终郁郁而死,终年才二十七岁。

如此身世,反应在其艺术作品中,李贺的诗词集奇峭、诡怪、雄浑、神秘为一体,高出平谷,不拘一格。毛泽东十分喜爱李长吉的诗,“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等句,几乎就是完全地直接“拿来”,可见长吉在润之先生心目中的位置。

本文开头四句诗,出自李贺《南园十三首》中的第五首,在此诗中,诗人羡慕初唐那些能被在凌烟阁上图像的功臣们,羡慕他们都生活于一个伟大的时代,皆能以武功奇策博取功名。在《南园十三首》中的第六首,李贺还怨怪自己是“寻章摘句老雕虫”,并幻想有朝一日能“见买若耶溪水剑,明朝归去事猿公”(《南园十三诗》第七)。

试想,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瘦弱书生,由于生不逢时,仕途蹭蹬,竟悲哀地幻想自己能像侠客一样手提宝剑,归事猿飞捷走的高人成为武臣,看来穷途末路之中,物极必反,千载一人的鬼才,也想效仿浑身武功的奇侠,可悲,可叹!

有关李贺生平和诗歌的研究著作卷帙浩繁,笔者不想再班门弄斧。究其究竟只是因“若个书生万户侯”一句,想同长吉前辈商榷一二。徜若这位奇才天上有知,仙班之内,一哂为盼。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派大画家阎立本(现今存有其《步辇图》等画作,诚为“神品”。但当时他对自己“奔走流汗、伏地吮毫”作画的经历很羞惭,可见只是一个御用画仆而已。)在皇宫的凌烟阁内绘制了对大唐创建立有殊勋的二十四位功臣画像,其中,有与他一起东征西杀、浴血拼搏的武将,也有出谋划策、博学多德的文士(还真有好几个“书生”出身的“万户侯”),排名如下:

齐公长孙无忌,河间王李孝恭,莱公杜如晦,郑公魏征,梁公房玄龄,申公高士廉,鄂公尉迟敬德,卫公李靖,宋公萧瑀,褒公段志玄,夔公刘弘基,蒋公屈突通,郧国公殷开山,谯公柴绍,邳公长孙顺德,郧公张亮,陈公侯君集,郯公张公谨,卢公程知节,永兴公虞世南,渝公刘政会,莒公唐俭,英公李勣,胡公秦叔宝。

所有这些人杰,恰能彰显李唐开国时代的赫赫武功!

贵戚豪族 英冠人杰——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其初出自北魏献文帝第三兄,初姓拓跋,由于在部落之中获功最多,世袭大人之号,曾更姓跋氏,为宗室之长。孝文帝时,改姓长孙氏。其父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

由于家世贵重,世为华丽家族,长孙无忌自幼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通览经史,精晓文义,自少年时代起就和太宗李世民关系极好,妹妹又是李世民的妻子(文德皇后),因此和李世民在君臣份之外,多了一层亲情。

李渊义军渡黄河后,长孙无忌即前去谒见,多次参与李世民的军事行动,出谋献计,殚精竭虑,因功被封为上党县公。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长孙无忌在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咄咄逼人的情势下,暗中劝说李世民先发制人,可称是“玄武门之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李世民即位后,马上封这位大舅子为吏部尚书,因其赞画功劳第一,进封齐国公。此时的长孙无忌是人生最为得意之时,佐命元勋又兼贵戚,恩礼尤重,常常出入皇帝卧内议事,如家人兄弟一般。

李世民杀其一兄一弟十个侄儿,而且世民与建成和元吉皆一母所生,母为窦皇后。看来亲兄弟不免互煎,倒是大舅子成为贴心人。

任高官积年,有人密奏太宗说长孙无忌权宠过盛,不利于国。李世民亲自拿这封密疏给长孙无忌观瞧,表示自己对他实无疑虑。太宗召集百官,宣布说:“无忌有大功于我李家,朕诸子皆弱,现在委托给无忌,朕内中非常放心。疏间亲,新间旧,是不顺之举,朕所不取也。”

大庭广众之下,皇帝表露了对长孙无忌的信任。

同年,李世民进行祭祀礼,下命功臣裴寂与长孙无忌两人和他一起同立于皇帝专用的巨大御车上,宠遇莫比。

贞观七年,朝廷册拜长孙无忌为司空。他固辞不受,表示自己以外戚任三公,会有私亲得官的物议。

太宗马上表示:“朕授官必择才行。襄邑王李神符是我李家骨肉,但他德行轻薄,故朕不授其任何实官。魏征从前是太子建成死党,朕照旧委以重任。如果真是以外戚之故,多赐长孙无忌金银财帛也就足够,确实是因为他聪明鉴悟,武略不凡,朕因此授以台鼎之位。”

言毕,赐《威凤赋》予长孙无忌,表彰他的贤德谦让。

贞观十一年,太宗下令长孙无忌等功臣世袭大州刺史;贞观十三年,太宗又亲自到长孙无忌家里,赏赐长孙亲族;贞观十六年,册拜长孙无忌为司徒;贞观十七年,太宗命在凌烟阁图长孙无忌等二十四功臣的画像,并下诏褒崇。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子李承乾与魏王李泰两人暗中结党争斗,相继被废禁锢。大英雄李世民虽贵为四海天子,仍为家事搞得懊恼无比。

朝会散后,唐太宗独留长孙无忌、房玄龄以及李勣三人议事,呆坐片刻,五内俱焦的太宗皇帝叹道:“我三个儿子一个弟弟(三子指齐王李祐、太子承乾、魏王李泰,都阴谋结党夺位。一弟指汉王李元昌,参与太子谋反。)个个干出这样的事情,活着真难受啊。”言毕,从坐椅上自投于地,拔出佩刀想自杀。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1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1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