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李渊心存侥幸,就派千余唐兵攻南城。

这次没有上次好彩,加上大雨,唐军遭到严重挫折。

幸亏裴寂、李世民等献计,唐军沿河北进,自梁山(陕西韩城)、龙门(山西河津)分别渡河。同时,仍留军士于河东城下,与屈突通相持,以防这位隋将蹑后追击。

此计果然棋高一招。唐军主力舍河东城不攻,不仅保持了大量生力军,还一下子顺利进入关中。

大喜之下,李渊令李建成、刘文静入据永丰仓(陕西华阴),扼守潼关;又令李世民沿渭水急行军,直扑长安都城。

此时,李渊的堂弟李神通、其女儿女婿(柴绍夫妇)等人纷纷率兵赶到。众人拾柴火焰高,一路收降各处“贼军”,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各路唐军齐集长安城下时,已经有二十多万人之巨,把都城铁桶一样围得个水泄不通。

长安城内,代王杨侑年少不主事,留守的刑部尚书卫文升、右辅翊将军阴世师等人乃大隋忠臣,誓死守城,任凭李渊诱说百端,终不为所动。

李渊帐下诸将,皆想立功,多次攻城,均因长安城墙高坚而未得手,死伤不少人马。当然,这数次攻城败退,在温大雅笔下,皆变成是因为李渊“仁德”,不忍自己下令集中攻打“旧主”之都城,说李渊不忍惊犯隋朝的七庙、代王以及宗室支戚。

即使是最后的血战总攻,温大雅也写成是各路义军“咸自逼城”,并说,“帝(李渊)闻而驰往,欲止之而弗及。”

明明是李渊总指挥,倒变成他事先不知道总攻令,想阻止又来不及了。

此种鬼话,真连三岁小孩子也骗不过。

所以,我们读中国的历史,一定要持有清醒的头脑去“研读”,字里行间里找线索,读者先行树立自己的主观逻辑性和基本判断力。否则,必为史书记载所误导。

长安城破。李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果然是有教养的贵族出身,不似一般贼盗,入京后大掠奸淫。由于痛恶阴世师等人凭城抵据,又恨这些隋官奉炀帝之命挖刨自己家几代祖坟,李渊下令杀掉这几个大官(卫文升先已病死),余无所问。

众将皆推李渊为尊。

这位唐公乃老奸巨滑之人,仍旧推托观望,他暂时拥立少年代王杨侑为帝,改大业年号为义宁元年(公元617),仍遥尊杨广为“太上皇”,作足了“仁义”的表面宣传功夫。

至于李渊呢,他就以杨侑名义任自己为“假黄铖、使持节、大都督内外诸军事、尚书令、大丞相”,并进封唐王。

拾取天下 端拱而治——李渊唐朝的建立

一举攻克隋朝的政治首都长安,李渊内心之喜,可以说是情不自禁,溢于言表。

李渊老成,善于忍耐,仍旧端着不急于马上称帝。缘何?炀帝还在江都,天下英雄烽起,说句不太好听的话,他只是大隋境内“诸贼”中的一员,现在自己仍尊隋朝正朔,好歹先找个“诸侯”的感觉。

“少帝(杨侑)以帝(李渊)功德日懋,天历有归,欲行禅让之礼,乃下诏命为相国,加九锡。”

唐臣如此以“少帝”为主语,完全是文字游戏。十三岁一个长于深宫的小孩子懂个屁,整个过程,全由李渊及其属下操纵。

李渊“推让”数次,并对公卿大臣们讲:“魏氏(曹魏)以来,革命不少,鸿儒硕学,世有名臣。佐命兴皇,皆行禅代。不量功业之本,惟存揖让之容。上下相蒙,遂为故实……魏、晋、宋、齐,为惑已甚,托言之士,须知得失。”

表面上看,真是大实话,发自肺腑,弄得一帮“劝进”的公卿大臣们反倒不好意思起来。

虽如此,李渊已经胸有成竹,私下对亲近讲:“吾今一匡天下,三分有二,入关形势,颇似汉高祖……”既然以刘邦自居,可见李渊的胸怀肯定不会满足只当一个“相国”。

公元618元四月,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弑。

消息传来,李渊心内大喜,但仍假意一脸哀容,与少帝杨侑于大兴后殿为隋炀帝“举哀”。

“追悼会”上,李渊哭之甚哀(估计是乐极生悲),边哭还边嚷嚷:“我为人臣,不能不感悲痛!”政治家皆有上佳演员的本能,拿捏到位,该哭时哭,该笑时笑,让人不得不服。

史臣讲,“少帝(杨侑)年未胜衣,不经师傅,长于妇人之手,时事茫然。既知炀帝存,惟求潜逊。”

唐臣此说,真没道理,霍光辅汉少帝,襁褓中小儿,仍能护持保育,冠礼成后交出权力。杨侑已经十四岁,呆个两三年就可行成人礼。所以,此说十分勉强。最关键的是,隋炀帝已死,李渊心中最大的心病已消除,国内各地数路英雄称王称帝,洛阳的王世充又把杨侑的弟弟越王杨侗立为傀儡。所以,李渊觉得时机已到,该自己披挂上场了。

公元618年五月,以隋少帝名义出诏,要把帝位禅让于唐国。还有“文武将佐裴寂等二千人,不谋同辞,相率上疏劝进。”

笔者看见“不谋同辞”四个字,差点笑出声来。看见过不要脸的,真没看过这么不要脸的。篡就篡了,导演就导演了,非要说大家伙儿“不谋而合,众口一辞”,弱智都不信!

为了更要人相信李渊为帝是“天命所归”,裴寂等人在朝堂之上,当着满朝文武,絮絮叨叨,大背高诵“歌谣诗谶”:“栾海十八子,八井唤三军。手持双白雀,头上戴紫云”;“西北天火照龙山,童子杰兴连北斗”;“十八成男子,洪水主刀傍”;“李树起常常,深水没黄杨”……等等,反正就是一个主旋律:姓李的应天顺人,如不称帝,天理难容。

李渊也笑,说:“汉高祖当年讲他是诸侯所推,称帝是为天下人民,事已至此,孤王也就不好再推让了。”

于是,阴历五月甲子,李渊于太极前殿登基,改元武德。

隋少帝逊位后,被封为酅国公,一年内就“因病而崩”,时年十五,谥为恭帝。很显然,杨侑是非正常死亡。

就王朝易代而言,弄死少帝并非大恶之事。因为,假若人人乘乱而起,偷走这位少年,打着“兴复”隋朝旗号,不知又会死多少人命。

反观杨侑的异母弟越王杨侗,也被王世充立为幌子皇帝(皇泰主),这位少年也是“美姿仪,性宽厚”,起先颇想有一番作为。王世充大奸之人,当然不会任其所为。不久,王世充自己欲称帝,便派自己侄子王行本带毒酒去毒杀杨侗。杨侗自知不免,哀请临死前与母相见,不许。于是,少年焚香礼佛,发誓:“从今以去,愿不生帝王尊贵之家。”仰药之后,不能即死,被王行本以帛缢死,同其祖父炀帝一个死法。

李渊登基之后,立李建成为皇太子,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齐王。

半由人事半由天,诸子如虎,猛将似狼,数年之间,一统天下:

武德元年底(公元618年),李世民平灭薛举的西秦(今甘肃武威一带);

武德二年,河西建立凉国的李轨部下内讧,传首长安;

武德三年,李世民打得刘武周逃亡突厥,河东之地归唐;

武德四年,李世民所部生擒夏王窦建德,击降龟缩于洛阳坚城的王世充;同年,越郡王李孝恭、李靖等人击灭企图复兴梁朝的萧铣,长江中游大部地区全为唐有;

武德五年,李建成、李元吉给予窦建德旧部刘黑闼等人以致命打击,并处死首恶,占领河北;

武德六年,李世民打败山东徐圆朗等人;

武德七年,江淮一带最后的割据英雄辅公祏也被俘杀,大唐江山一统。

此时,高丽、百济、新罗等小国纷纷来拜,皆被大唐赐封为国王。

所有这一切功勋,虽皆为诸子诸将所成就。但凭心而论,也皆与李渊的“英明”领导分不开。

武德八年,老皇帝李渊觉得大功告成,便在终南山造太和宫,准备住进新修的宫殿颐养天年,享受胜利大果实。

武德九年,阴历六月庚申,发生了众所周知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杀掉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三人同父同母),并诛除十个年少的侄子。

一日之内,二子十孙横死,老英雄惊悸惶恐,不亚于当年病榻上的隋文帝。

毕竟李渊聪明人,八月癸亥,他下诏传位于李世民。李老头自为“太上皇”,徙居地势低洼的弘义宫(太安宫)。

虽经丧子丧孙之痛,毕竟当国的仍是自己亲儿子。贞观九年六月(公元635年),李渊善终于太安宫,年七十。

“人生七十古来稀”,李渊这辈子活得还不错,惟一可惜的是,壮年时代老哥们叱咤风云的事迹,皆为二儿子唐太宗及其刀笔下臣所掩,毕竟没在后世留下“汉高祖”一样的魄力十足、高大威武的形象。

另外,言及李渊,值得一提的,当属其最重要的两个“元从功臣”刘文静和裴寂。

想当初太原起兵,李渊假称高君雅、王威勾引突厥,急得二人跳脚大叫:“造反的正是你李渊,难道你想杀我们!”正是刘文静以第三者姿态“义正辞严”跳出怒斥两个倒霉蛋,并喝令一旁不知所从的太原府兵士收捕高、王两人,由此,唐公能为唐帝,才走出至为关键的一步。

后来,刘文静豪气英雄,深入突厥虎狼之地,为李渊“勾通”这些骡高马大的胡人,消除了李唐进军关中的后顾之忧。此后,刘文静与隋师屈突通手下大将桑显和潼关大战,也丝毫不畏,击败对手,平定新安以西之地。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1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1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