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篡西魏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李渊之父李暎乒龉敝艿陌仓葑芄堋@顣死时,李渊年仅七岁,袭封唐国公。待他长大,倜傥豁达,任性真率,宽仁容众,很得众心。入隋后,因姨母是隋文帝皇后独孤氏,属于皇亲,李渊累任大州剌史。
炀帝继位,李渊在地方和中央都做过宫,广树恩德,常多结纳豪杰。
炀帝征高丽,李渊在怀远镇督粮;杨玄感造反,李渊坐镇弘化,统率关右军事。
隋炀帝晚年多猜忌,一次,他下诏征这位表兄入见。李渊因病,未能及时赶到。李渊有个外甥女王氏为炀帝妃子,一次被御幸时,杨广问王氏:“你舅舅这次怎么没来拜见我?”王氏回言李渊有疾未至。炀帝若有所思,说:“这次他能病死吗?”
消息传至李渊耳里,可把这位爷吓得不轻,开始纵酒沉湎,纳贿自污,装成特别庸俗的样子。其实,当时隋炀帝不是特别“惦记”他,否则,正好以其“秽迹”来治罪。
隋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李渊很是出力,派李世民等人驰救。逃出生天后,杨广觉得这位大表哥还不赖,下诏李渊统领太原部兵马,与马邑郡太守王仁恭在北方防备突厥的入侵。
边塞虏劲,贼人众多,李渊起先还真不愿意前去。帝命难违,他只得硬着头皮出发。到了马邑,李渊与王仁恭合兵一处,总共不够五千人马。
盼了半天,王仁恭看见李渊才带这么少的人来,心中愈加恐惧,深怕突厥大军来袭,马邑不保。
李渊分析形势后,内心已定,他对王仁恭说:“突厥人的长处,在于他们熟谙骑射战斗。这些蛮族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本性喜于劫掠,得胜大抢,败也不惭,所以,突厥人并无我们大隋军队警夜巡昼的辛苦,也无军储馈粮的消耗。如果稳扎稳打,按照常理与他们列阵交锋,我们根本胜不了敌方。现在,我们应学习突厥人的战法,以己仿彼,然后找机会给他们以致命性打击。”
众人深觉李渊之言有理。于是,隋军简选出精于骑射的兵士两千多人,饮食居止,一如突厥。随逐水草,远置斥堠。平时,这帮“仿突厥兵”见到真正的突厥小股部队,旁若无人,驰骋射猎,耀显威武。突厥人遇见这些汉人兵士,心里也很发毛。
李渊尤其善射,每见飞禽走兽,发无不中。突厥大股部队数次邂逅李渊带队的隋军,看到这些人走马如飞,射箭精准,总觉是自己人穿了隋军军装,常常犹豫再三,最终都不敢战而去。
如此数次,隋军兵士的自信心也增势了不少,军众心安,咸思奋击。
李渊见火候差不多,隋军欲战,突厥生畏,便趁一次与突厥主力相逢,纵兵大击,斩首数百千级。
突厥一战丧胆,深服李渊能将兵,好久不敢南入。
可见,李渊出手不凡,是文武兼备的人物。
大业十三年,隋炀帝下敕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并遣亲信王威、高君雅任李渊的副手,一来助力,二来可以监视李渊。
当时,太原附近有不少贼众,最强的一支号称“历山飞众”,于上党、西河一带屡败官军,致使道路隔绝。隋朝军将与之争锋,丧命不少。
李渊初到任,正好拿这伙人立威,便率五千多人出城讨伐。
到了河西雀鼠谷口,两军相遇。看见对方有两万多人,隋兵隋将皆生怯意。李渊从容不畏,对王威讲:“这些人起自盗贼,习惯贪财。近来又屡屡获手,骄心满溢,我们以智心筹谋,定能胜敌。所忧不战,战必克之。”
于是,李渊把隋军分为二阵,以老弱残兵居中,多张旗帜,大集辎重;以平日心腹精兵数百骑分置左右,为小队。
此时,隋军上下,皆不知这位皇帝大表哥到底要干什么。
敌军散列横阵,绵延十几里,步步逼近。
临战,李渊派王威领大阵居前,旌旗招摇。
对方看见帅旗居前,认为是隋军主将所在,纷纷调集最精锐部队,一齐呐喊向王威杀来。
王威暗叫倒霉,胯下马却鞭打不动,吓得他一头栽下,几为贼众生擒。
看见阵中遍是粮草辎重,贼军欢喜,个个跳下战马抢取值钱东西。
此时,一旁观斗的李渊,忽然率领小阵左右二队,大呼而前,夹而射之。
乱箭如雨,贼众大乱。隋军因而纵击,所向摧陷,斩首无数……
经此一战,李渊在太原落稳脚跟。
后来,突厥人知道李渊回到太原,马邑只有王仁恭等人,便放开胆子又来入侵。
隋炀帝闻讯,下诏派太原副留守高君雅率兵前往马邑,与王仁恭共抵突厥。
王仁恭先前跟随李渊与突厥打过几仗均得胜,胆子变大,不听李渊让他坚守不出的指令,也想得胜立威,不料出兵即败,损兵折将。
隋炀帝人虽在江都,仍有人上告李渊、王仁恭不积极备战,说他们“纵虏为患”。
杨广大怒,派出司法人员,到太原把李渊抓了起来,关进监牢,并准备斩掉王仁恭。
当时,李渊长子李建成不在身边,只有二儿子李世民在城内。小伙子性急,泣求父亲赶紧造反。李渊老姜,知悉时机还未成熟,便大讲“天命”,劝李世民不要太急于起兵。
果然,不久就有炀帝诏使驰至,宣布释放李渊与王仁恭,命其依旧统领军队。
当时,隋朝已经天下大乱,盗贼蜂起,朝廷信使往往误期不能到达各处城市。惟独炀帝这一介下赦免令的使臣,一路上不逢劫掠,依程到达,众人都发叹异。
李渊乍听御使至,也是大惊。等听到赦免令,他仰天而笑,说,“此后余年,实为天付。”
由此,老英雄也下了必反之心,只是要发未发之际,多怀逡巡犹豫之心。
推动李渊最终兴兵造反的,除李世民外,关键要属刘文静与裴寂二人。
刘文静,字肇仁,他伟姿仪,有器干,倜傥而多权略,时为晋阳令。裴寂,字玄真,时为隋朝晋阳行宫的宫监。这两个人一处为官,相知甚洽,结为好友。
一夜,哥俩赌钱饮酒,裴寂遥见城外烽火,凄然长叹:“遭逢乱世,家道屡空,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刘文静笑道:“世途如此,时事可知。我们二人相扶相倚,还怕不发达吗?”
李渊入太原,刘、裴二人暗中观察,见其有大志,便起劲巴结这位英雄。
特别是刘文静,慧眼识人,认为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大度类于汉高(刘邦),神武同于魏祖(曹操),其年虽少,天纵之才。”
裴寂起初不信。后来,李世民与这位裴大叔假装赌钱,输给对方数百万,高兴之余,裴寂大喜,天天与李世民混在一起玩耍。李世民趁机倾诉衷怀,裴寂马上允诺“共举大事”。
不久,刘文静倒霉,他坐与李密(瓦岗那位爷)连婚,被炀帝下诏关入太原监狱。
李世民潜入牢中,与刘文静深谈。
“天下大乱,唐公若能兴兵一起,乘虚入关,不到半年,帝业可成!”一见面,刘文静就劝李世民。
李世民大喜,笑道:“君言正合人意。”
于是,他想方设法把刘文静先“弄出来”,然后四处部署,伺机欲发。
但是,不知父亲葫芦里卖什么药,李世民也不敢轻易动手。
刘文静诈称得隋炀帝手赦,大发兵民,以伐辽东为辞。听说皇帝又要打仗,太原城内人情大扰,众心思乱。
眼看水已经搅浑,刘文静催促裴寂赶紧鼓捣李渊起兵,并威胁说:“您身为晋阳宫监,却把宫中美人送给唐公享用,此事传出,您与唐公哪个也活不了啊!”
大惧之下,裴寂屡促李渊起兵。
恰巧,马邑人刘武周结众为盗,杀太守王仁恭,自称天子,诱引突厥兵马,准备向太原挺进。
李世民、裴寂、刘文静借此机会,大发库金,分散府物,四处招兵买马。
太原副留守王威、高君雅是炀帝心腹,他们闻讯起疑,获悉李渊父子异动,一合计,便想以到晋祠祈祷为名,把李渊诱至其地拘捕,一网打尽。
关键时刻,“吉人自有天相”。晋阳有个叫刘龙的土豪乡长,通过裴寂与李渊相识。李渊贵为帝亲,与这么一个“副科级”的财主一见如故,喝酒吃肉,豪赌打炮。刘龙这种卑贱出身的“微细”之人,自然心中感激涕零,觉得李渊很给自己面子。同时,由于刘龙有钱,与副留守高君雅关系也不错。高君雅想“办掉”李渊,饮酒之际,自然就不拿刘龙当外人,把己谋全盘告之。
刘龙出了高君雅府门,一溜烟直奔李渊宅邸,具以实情相告。
心惊肉跳之余,李渊表面镇静,对刘龙说:“您能以此事相告,深有至诚。请不要再对别人说,我自有安排。”
李渊暗下决心,事已至此,不反也得反。
大业十三年农历五月丙寅清晨,李渊“恶人先告状”,大集僚属,声言高君雅、王威两人引突厥入寇。他先发制人,当众逮捕了两人,送入监牢。
两人叫苦不迭,直悔动手过晚。
更绝的是,过了两天,果然有突厥数万骑抄逼太原,这些武装蛮族纵入城廓北门,穿越城内,从东门而出。
李渊也不畏惧,派先前招降的贼师王康达出城埋伏。
王康达等人习惯了抢略,突厥军队过了一半,中有缺停,王康达误认为是队尾,他忽然率军跳出,准备抢马。不料,后队突厥包抄,前队突厥掉头,前后夹击,把这批“新附军”包了饺子。
太原城内居民,一恨高君雅、王威“引狼入室”,二畏突厥兵马强盛,三惊城内军兵众多。忧恐之下,他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李渊周围。
李渊指挥若定。他派遣小股部队连夜偷偷出城,占据险要之地,然后,又让这些人白天大张旗鼓,大呼入城,给突厥人造成“援军不断”的假象。同时,他嘱诫军士,遇到突厥兵,恃险勿战,敌退勿追,使敌人弄不清太原守将到底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