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千古暴君,大有骂名万载的趋势。但此人“美姿仪,少敏慧”,既有其父汉人杨坚的高大威猛,又有其母鲜卑姑娘独孤氏的白皙婉秀,风流漂亮,神采照人。
当王子时,杨广南平陈国,北却突厥,绝对不是绣花枕头大草包。此外,隋炀帝文采飞扬,能文能诗。笔者梦中记混的隋炀帝两首诗,兹录于下: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斜阳欲落处,一望黯销魂(《无题》)
求归不得去,真个遭成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幸江都诗》)
这两首诗,凄丽婉约,意境森然,果然有诗谶之效。宋人秦观把《无题》铺陈成词,“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文士寒酸,倒也贴切,但帝王出此语境,就老大不祥了。
此外,炀帝被弑,恰逢阳历三月春天,“真个遭成春”。冥冥之中,早已预应了“梅花笑杀人”。
在今天扬州市北郊的雷塘,仍存有一丘坟墓,上有清书法家、时任扬州知府的伊秉绶所书“隋炀帝陵”四字。说是“陵墓”,几千年来,只有这么一任帝王的“陵墓”如此寒酸,虽然历史上几次重修,但大部时间皆荒草萋萋,鲜有人于此凭吊。
隋炀帝在世之时,滥杀朝臣,穷兵黩武,三征高丽,劳民伤财,多次巡幸江南,国库空虚,致使国内兵民之变蜂起,最终被禁卫军勒死于江都。
千载骂名声中,如果静下心来仔细研读前因后果,可以发现杨广在登位前平定陈朝以及做皇帝早期也干了不少可以称道的事情。诸如他营建东都加强了对关东的控制,开凿运河以及修建长城、驰道对于国防的巩固,在文化上促进了南北的交融和联系,并使有隋一代的商业繁荣一度达至鼎盛。
当然,杨广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可能是为满足一己之私,但不能否认的是,二世隋朝,从客观上为日后强盛的唐王朝奠定了丰厚的民族心理积淀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样板。
罪在当时 功用千秋——大运河的开凿
公元604年年底,杨广刚当上新皇不久,就派人赐死故太子杨勇,以衣带绞杀亲哥哥于旧太子宫。接着,亲弟弟杨谅在并州造反,炀帝派大臣杨素统兵平定,逮捕杨谅至京师后绝其属籍,幽禁于深宫饿死,并把杨谅部下吏民二十多万家判以流刑。
同年,当了十五年亡国俘虏的陈后主叔宝病死,善终于家。隋朝追赠大将军、长城县公,杨广给陈叔宝的谥号,恰恰是“炀”。
根据谥法,好内怠政曰炀,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这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黑色幽默之一,十四年后,即大业十四年三月,杨广自己被宇文化及缢杀。他死后,李渊给他的谥号也是同一个“炀”字,而且,他这个隋炀帝要比先他而善终的“陈炀公”有名得多,后者的谥号几乎不为人知,只以“陈后主”知名。
大业元年三月,杨广下诏令杨素与将作大匠宇文恺(大将宇文怡之弟,其兄谋反,文帝特赦未杀)等人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使工匠两百万人。同时,他大建显仁宫,南接阜涧,北跨洛滨,发大江之南、五岭以北的奇材异石,输运洛阳。为了排场,他下诏搜求海内奇花异树、珍禽怪兽充实御花园。
接着,为了更容易从北方乘船到江都游玩,隋炀帝下令调征河南、淮北诸郡人民百多万人开凿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两条河水入黄河,又自板渚(在虎牢之东)引黄河水经荥泽入汴水,自大梁之东引汴水入泗水,直达淮河。他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人开邗沟,自山阳至扬子入长江,渠宽四十步,两旁皆筑工整平坦的御道,夹种杨柳。
从长安到江都,修建离宫四十多座。
闲不住的隋炀帝,派人到江南造龙舟和杂船数万艘。而后,杨广下命开永济渠、江南河,后统名为“大运河”。
这条河的开凿,致使当时役死工匠无数,给民众带来深重灾难。另一方面,却大大加强了漕运和军运的功能,所谓害在一时,功在千秋。
所以,唐代诗人皮日休作诗道:“万艘龙舸绿丛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二首》)
诗人把修建此河的功劳同大禹治水相提并论。诚然,西门豹曾讲过:“民可以乐终,不可以与之忧始”,但那是指大规模的国家建设。杨广开凿大运河的初衷,不能不说是为了一己之私。
大业元年,大业六年、大业十二年,隋炀帝三次巡幸江都。每次都乘龙舟而行。他的龙舟有四层,高四十五尺,长二百丈。最上一层有正殿、内殿、东西朝堂;中二层有一百二十房,都以金玉装饰,骇人眼目,下层为内侍们使用。皇后乘坐的船,叫做翔螭舟,略比龙舟小一点,其中的装饰一模一样。此外,又制号为“浮景”的大船七艘,三层高,殿中可击水为乐(类似现在豪华邮轮的游泳池)。随从船只,名为漾彩、朱鸟、苍螭、白虎、玄武、五楼、道场、玄坛等,数以千艘,供后宫、诸王、公主、百官、僧、尼、道士以及外藩使臣等人乘坐,并载有百司供奉之物。
每次出游,隋炀帝都要用挽船民工八万多人,挽漾彩等高级舟船的有九千多人,称为“殿脚”,这些人都穿绵绣豪华的衣服,不仅干活,还要要求好看。除此以外,还有号为平乘、青龙、艨艟等小船数千艘,供十二卫禁卫军乘坐。
船舟连绵二百余里,旌旗风帆,照耀川陆,一眼望去五彩锦绣。两岸又有长溜骑兵夹岸护送,同样绵延二百多里地,旌旗散野,蹄声隆隆。
路过的州县五百里以内都要求献食,极尽水陆珍奇,隋炀帝一行根本吃不完。休息后启程,他们往往把未吃未用剩下的东西就地弃埋,浪费无算。
大业三年(610年),隋炀帝自江都回返,从伊阙陈摆帝王法架,在千乘万骑的庞大仪仗队护卫下入东京,羽仪填于溢路,绵亘二十余里。
他在端门朝见群臣,令五品以上文官、武将按制度佩玉戴帻,气象森然,文物之盛,前后无匹。
由于游玩高兴,太子杨昭病死,杨广也仅哭了几声就止,不久奏饮欢歌,无异平时。
大业十二年(616年),在江都的办事官员为了讨炀帝欢喜,制作了更为豪华精美的大龙舟,通过大运河运至东都洛阳。
杨广非常高兴,宇文述等借盖殿造船升官的人也劝他再次游玩,更让炀帝玩意甚坚。
大多数朝臣都不愿意去,又没人敢站出来逆拂帝意。惟独建节尉任宗上书极谏,书上当天,这位倒霉的臣子就被炀帝唤至朝中当众杖杀。除了留下越王杨侗及几个大臣留在洛阳办事,杨广携后宫百僚浩浩荡荡准备出发。
行前,他留诗给东都宫人:“我梦江都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诗虽如此,其实是一去不返,永世相诀了。
奉信郎崔民象在建国门上表,说当今天下盗贼充斥,不宜出游。
炀帝见还有人敢扫兴,大怒之下,先命人用刀把崔民象两腮连嘴一起削掉,再斩之于殿外。
南征林邑 北过突厥——好大喜功的雄心帝王
在杨坚末年,隋朝臣子就有好多人讲林邑(今越南中部)有许多中原罕见的奇异珍宝,当时隋军已平交州,大军逗留附近。
隋炀帝继位之始,一边大营东都,造船制舟,一面下令平定交州的大将刘方进击林邑。
林邑国王梵志派兵守险,被刘方打得大败。隋军渡过阇黎江后,林邑兵各乘巨象,四面围攻,让隋兵很是惊忧了一阵。不仅兵士看见大象害怕,从中原带去的战马也没见过这种长着两只长牙的巨兽,人仰马翻。
刘方见此情形,就命令军士在地上挖小坑,用草盖上,再派士兵挑战,未接战就假装败走。林邑士兵乘势前冲,座下大象纷纷陷入地坑之中,横冲直撞,战阵大乱。
刘方下令隋军以大弩射象,虽然大象皮糙肉厚,劲弩也能射进几寸,疼得受过训练的大象怪叫之下,转头冲入自己军阵,踩死许多林邑士兵。
刘方下令精锐部队趁势出击,斩首万余,乘胜追击,连战连捷,一直追过马援所立铜柱的南面(汉大将马援攻伐征侧姐妹叛乱,就是那位“马革裹尸”的伟丈夫),八天后攻入林邑国都。
林邑王焚志吓得跑入海中。隋兵大掠,并缴获林邑国王家庙纯金铸制的金人十八座,在林邑刻石记功而还。
虽然大胜,但由于水土不服,士卒在返程路上死掉近一半,大将刘方也在半路病死。隋军走后,林邑王上表求降,遣使称臣。
炀帝新立,契丹人不知好歹,听闻隋朝新天子继位,发兵侵犯辽西营州。隋朝派通事谒者(相当于现在一个外交部高级翻译)韦云起到突厥料理此事。
隋朝借用突厥亲隋的启民可汗两万兵,分为二十营,全归韦云起一人控制。韦翻译真是个人才,他下令每营相距一里地,不得交杂,听鼓声前进,闻号角而止,如非公事,不得于营间跑马。三令五申之后,击鼓而发。其中有突厥小官犯令,立斩于营,让人手持突厥小官的首级挨营警示(这位韦翻译肯定读过孙武子的事迹,连“三令五申”的作法都如出一辙)。
听大隋官员如此严厉,突厥各个首领进帐禀事,都跪着浑身哆嗦爬进帅帐,说话也不敢抬头仰视韦翻译。
契丹本来常年向突厥进贡,听说有两万“友军”在近处,也不设备,觉得是友邦在搞演习什么的。韦云起派人散布消息,说这两万突厥兵是去高丽做牛马买卖的,契丹人听说后,更放下心来。
暗中,大军出发,距契丹营帐五十里,韦云起一声号令,命两万突厥人马突然袭击。契丹人连兵器都来不及拿,四万多男女一时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