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杨坚深以为然。周宣帝大殡结束,诏旨一下,连刘昉、郑译都有些傻眼:郑译为丞相府长史、刘昉为司马。这二人本来想与杨坚平起平坐,现在倒成了人家的僚属。

不过,杨坚待二人甚厚,赏赐巨万,封刘昉为黄国公,郑译为沛国公,出入都可以派甲士自卫,朝野倾瞩一时。时称二人为“刘昉牵前,郑译推后”,皆是杨坚成事的红人。

周静帝即位后,其叔父汉王宇文赞以皇叔之尊入居禁中,常与杨坚同帐列坐,听览政事。

刘昉觉得这个宗室碍眼,就送上几个绝色美女,趁机对宇文赞说:“大王您乃先帝之弟,众望所归。少帝幼冲,岂堪大事!今先帝初崩,群情尚扰,您不如先回私第,等候佳音。待事宁之后,肯定我们会迎您入宫做天子,此乃万全之计。”

宇文赞只是个十五六岁的好色少年,性识庸下,觉得刘昉好人好语,马上携美女、属官出宫,回王府等着天上掉大馅饼。

由此,刘昉、郑译二人自恃有大功于杨坚,得意洋洋,骄色横溢。此外,二人还有一个共性:贪财溺利。富商大贾,朝夕盈门,卖官鬻爵。

杨坚本人,并无大功于国,又是最让人起“联想”的外戚,忽然大权在握,幼主在朝,外间自然不服。

但杨坚总是先人一步。周宣帝刚死,杨坚已经矫诏征在外拥强兵坐重镇的宗室五王(赵、陈、越、代、滕五王,皆为宇文泰之子,是静帝叔祖辈)入京朝见。五王入见,才知道周宣帝已死,无奈之下,只得各返他们在京城的王府,伺机行事。

但是,五王入笼,外间拥兵的周朝贵臣纷纷起兵,其中规模最大的有相州总管尉迟迥、青州总管尉迟勤、郧州总管司马消难(此人是小皇帝周静帝的老丈人)、以及益州总管王谦。数十万大军,此起彼伏,四处响应。

危急时刻,杨坚惊惧攻心,天天忘寝与食,想派心腹刘昉与郑译出外监军平叛。但刘昉推说自己从未为将,郑译以母老为辞,皆推托不行,杨坚心中大为恼怒。

情急之下,府司录高熲自告奋勇,李德林坚持岗位,杨坚大喜,定下心神,派遣韦孝宽、梁士彦、宇文忻、崔弘度等名将到各处策划、征讨。

外间纷起,在京师的周室诸王也不闲着。愤惋之余,赵王宇文招就想设“鸿门宴”,伺机杀掉杨坚。

一日,宇文招邀请杨坚到他的王府喝酒。杨坚当时因外乱未平,还不想和诸王翻脸,又怕被对方毒死,就自己带酒入赵王府。大家心阴面和,一起欢饮。

诸人入于寝室,赵王宇文招为主人,他的两个儿子宇文员、宇文贯以及妃弟鲁封皆在左右,佩刀而立,藏刃于帷席之间,伏壮士于室后,可谓是武装到了裤衩。

依制,大臣见宗室于府邸,卫士皆不得入内,杨坚身边只有堂弟杨弘和亲信元胄两人在门口坐着守卫。这两人皆勇悍孔武,官职皆为大将军,所以才能入得王爷内廷。

酒酣之时,宇文招亲自以佩刀割切瓜果,然后以刀尖插瓜,递至杨坚面前。鲜卑风俗旷野,又是王爷亲自送食,杨坚还挺给面子,大嘴一口一块,连吃数片。

宇文招脸上欢笑,心中冒火,想趁机一刀刺死杨坚。

坐在门口的元胄看出情势不对,冲入室内,对杨坚说:“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赵王宇文招正要一刀朝杨坚嘴里捅过去,忽然见元胄闯入,坏了大事,斥责道:“我和丞相讲话,你是什么东西!”

元胄不仅不退,他瞋目愤气,扣刀而立,大有樊哙之风。

宇文招见呵斥不成,只得解释:“我难道会有恶意吗!将军怎么如此多心。”同时,赐酒给元胄喝。元胄不饮。

宇文招见计不成,便假装酒醉恶心欲呕,想返入后阁,唤埋伏兵士入屋乱剁。

元胄机警,几次阻止宇文招走出。

宇文招走不成,称自己口干,命元胄入后厨取水来饮,元胄仍立于原地不动。

僵持之间,门外有传滕王宇文逌来府。杨坚依礼,降阶迎候。

趁此机会,元胄附耳言道:“事势古怪,请马上离开!”

杨坚一点,“他们手中又无兵马,敢对我怎么样!”

“兵马都是他们宇文家族的东西,如果他们先发,大势去矣!”

杨坚不听,又入座与新来的滕王宇文逌互敬互饮。

趁杨坚降阶与滕王寒喧时,赵王下令王宫卫士准备动手。

元胄一直揪着心,听见室后甲胄摩擦之声,刀剑叮当,他再也不顾礼仪,冲至坐榻前,高言:“相府有众多急务,杨公您应该马上离开!”

说着话,元胄连搀带拽,扶起杨坚就往屋外走。

宇文招见状也急,想追出门豁出去一刀捅了杨坚。元胄自己挡住门口,不让宇文招出去。

杨坚见势不妙,一溜小跑,跑到王府门口才敢喘口气。此时,元胄也跟了上来。

宇文招恨计不成,弹指出血。这位赵王,自幼聪颖,博涉群书,写得一手好文章,又学庾信体,善为轻艳之词。他既有文才,又有武略,曾与周武帝一起伐北齐,单军攻克北齐的汾州坚城,后来,他还曾与齐王宇文宪一起打败过附属北齐的稽胡。这么一位文武双全的王爷,该断不断,瞻前顾后,丧失了诛杀杨坚的大好机会,也敲响了宇文皇族的丧钟。

不久,杨坚就诬称宇文招谋反,以周静帝的诏令名义诛杀宇文招及其三子、二弟。至于元胄,杨坚大行赏赐,赐金赐物不可胜计。

元胄本是北魏昭成帝六世孙,美须眉,多武艺,曾广受北周的齐王宇文宪荐引,屡立战功。不知为何,此人与杨坚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杨坚辅政之后,立为腹心。杨坚称帝后,叹言“保护朕躬,成此帝业,元胄之功也”,进位上柱国,封武陵郡公。

元胄看似忠直,其实也属投机取巧之辈,后来他参与杨广潜废太子杨勇之谋。隋文帝晚年,蜀王杨秀获罪受谴,元胄因与这位王子往来密切得罪,除名为民。炀帝继位后,因元胄与弟弟杨秀通谋,也没给他恢复原官。落寞之余,元胄与也因事被废于家的将军丘和喝酒,席间谈起老友上官政坐事贬徙岭南一事,元胄嘴多,酒酣大言:“上官政乃壮士,令徙岭南,能不在那里做大事(造反)吗?”言毕,他还拍着自己的肚子,朗言道:“如果换了此公,肯定不会碌碌无为!”转天一早,丘和就把元胄的话上奏给炀帝。杨广气不打一处来,派人杀掉元胄一家,并下诏征上官政为骁卫将军,起复丘和为代州刺史。元胄这个倒霉蛋,以己一家性命,换来两位老友的高官坦途。

想当初,缺了这位元胄,隋文帝早成宇文招刀下鬼。

于杨坚而言,捱过了最艰难的时刻,好消息接二连三。数月之间,尉迟迥、尉迟勤、王谦等人相继败死,送首阙下;司马消难见势不妙,仓惶逃奔陈国。

得意之时,杨坚已无外忧,开始大杀周朝宗室。杨坚共计杀周朝文帝子孙二十五家,孝闵帝子孙及明帝子孙六家,武帝子孙十二家,荒唐皇帝宇文赟的儿子宇文阐禅位后即被杀,时年九岁。宇文赟另外两个幼子还在怀抱之中,为斩草除根,也被杨坚诛杀。加之其余宇文宗室疏属,几乎为杨坚诛杀无遗,成千上万的凤子龙孙,均于一年多内惨遭屠戮。如此种种,加上周静帝的惨死,应了北周初期的谚谣:“白杨树头金鸡鸣,只有阿舅无外甥。”

清朝历史学家赵翼感叹说:“古来得天下之易,未有如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坐而登帝位……窃人之国,而戕其子孙至无遗类,此其残忍惨毒,岂复稍有人心!”

然则,天道昭昭,隋文帝自夸为“真兄弟”的五个儿子(即五个儿子是同父同母,都是杨坚与皇后独孤氏所生),长子杨勇,被废后赐死。次子炀帝,被臣下勒死。次秦王杨俊,早死。次越王杨秀,废锢,死于江都之难。次汉王杨谅,谋反被诛。而杨勇十子,均被炀帝贬于岭南杖死。杨俊、杨谅、杨秀之子,都死于江都之难。炀帝三个儿子,一个早死,另外两个也都在江都被诛杀,杨氏子孙基本“无遗种”。最巧的是,灭了隋朝弑了炀帝的人又恰恰姓宇文(宇文化及与周朝皇族同姓,但并不同宗),冥冥之中,令人慨叹。

公元581年春,眼见内平外定,杨坚便以周静帝名义进封自己为隋王,没几天,就上演“禅让”大戏,自立为帝,改元开皇,以杨勇为皇太子,并假模假势地封八岁的周静帝为介公。

杨坚的女儿杨丽华自从知道其父有代周自立企图后,意颇不平,形于颜色。杨坚称帝后,杨皇后愤惋逾甚。愧疚之余,杨坚封女儿为乐平公主,并想逼其改嫁,杨丽华誓死不从。后来,杨皇后于炀帝年代在随帝巡游途中生病,病死张掖,时年四十九。

见大事已定,杨坚这位狠心的姥爷让人把继位的九岁孩童周静帝掐死,然后假意举哀于朝堂。周静帝生母朱皇后本来比周宣帝大十多岁,是宣帝当太子时的掌衣侍女,母以子贵,其本人并无宠于周宣帝。杨坚篡国后,朱皇后出家为尼,几年后抑郁而死,时年四十。

开皇六年,沉猜阴狠的隋文帝又把三个老朋友刘昉、梁士彦、宇文忻一勺烩掉,杀掉三人及其儿子辈。

刘昉自杨坚掌权以后,就以功臣自居,纵酒逸游,贪污纳贿,最要命的,是关键时刻他不为杨坚排忧解难,拒绝出外监军讨伐尉迟迥等人,使得杨坚暗中深恨。杨坚以高颖代其司马一职。

受禅后,杨坚虽封刘昉为舒国公,只让他闲居,并不真给这位老朋友实职。刘昉以“佐命功臣”自居,被隋文帝疏远后,怏怏不快,便与同为隋朝功臣的梁士彦、宇文忻二人深相结纳,准备伺机起事。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1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1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