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合义 妙尽机权——太原起义后的李渊46
拾取天下治端拱而治——李渊唐朝的建立50
英雄乱世争从龙
——光辉大唐的开国功臣元勋们
贵戚豪族 英冠人杰——长孙无忌59
宗室名王 独称军功——河间王李孝恭63
贤辅谋深 遭逢明主——莱公杜如晦65
智者尽言 青史美臣——郑公魏征66
命世之才 善建嘉谋——梁公房玄龄67
才高望重 社稷之臣——申公高士廉69
夺槊陷阵 智勇双全——鄂公尉迟敬德70
南平吴会 北定沙漠——卫公李靖74
骨鲠大儒 直言不隐——宋公萧瑀77
临危不惧 真正将军——褒公段志玄78
开国猛将 入京首功——夔公刘弘基79
隋室贵臣 唐朝义夫——蒋公屈突通79
参预谋略 秦府能臣——郧国公殷开山81
驸马英雄 临危不惧——谯公柴绍81
太原从龙 晚节不终——邳公长孙顺德82
出身寒贱 外恭内诡——郧公张亮83
摧凶克敌 恃宠矜功——陈公侯君集83
助定奇策 英年早逝——郯公张公谨87
骁勇虎臣 义气将军——卢公程知节( 程咬金 )87
德行淳备 良谏纯臣——永兴公虞世南89
高祖旧臣 举义殊功——渝公刘政会90
忠纯不贰 心存唐朝——莒公唐俭90
国家长城 义名天下——英公李勣91
马槊英雄 勇武绝伦——胡公秦叔宝96
附:唐朝对手系列99
谄谀求荣 篡逆奸雄——王世充99
仁德盖世 天命不及——窦建德101
一时人雄 命亡突厥——刘武周103
乡里泼皮 称王一方——刘黑闼104
义结金兰 富贵成隙——杜伏威与辅公祏105
食人恶魔 乱世狂贼——朱粲107
千年灭倭第一战
——唐高宗龙朔三年白江之役
半岛也三国——高丽、百济、新罗与唐朝的关系112
倭奴自送死——百济的“复国”活动114
嗜血的妇人
——女皇武则天的杀戮一生
茅庐初出——武才人与太宗、高宗的父子“情缘”121
“二圣”在朝——唐高宗时代的真正“皇帝”126
变唐为周——真正过了“皇帝瘾”的女性第一人129
高寿遗祸——武则天的晚年134
天潢贵胄 横空出世
——李隆基光艳绝伦的青年时代
倒霉一辈子的绿帽皇帝——唐中宗李显145
仁懦迟疑的过渡帝王——唐睿宗154
英武明决的盛世帝王——唐玄宗158
九重城阙烟尘生
——“安史之乱”前后的大唐帝国将军们
时兮命兮 自折栋梁
——倒霉透顶的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三大将167
临危救难 再构国家
——唐朝中兴大将李光弼、郭子仪、颜杲卿、张巡179
善始无终 反噬国家
——“安史之乱”中的另类大将仆固怀恩199
附:“安史之乱”的两大魔头安禄山与史思明205
负恩逆胡 罪大恶极——“安史之乱”的恶首之一安禄山205
恶贯满盈 叛逆本性——“安史之乱”的祸首之二史思明208
乱世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唐朝“藩镇割据”大戏的上演
跳梁弄乱第一人——田承嗣216
太监坏事惹大祸——李宝臣的“玩寇”之举218
既成事实的割据——藩镇的成型220
被部将狼狈驱逐的“忠臣”220
不合时宜的冒动——唐德宗的“削藩”221
自以为是的举措——以藩治藩223
唐军忽然而就的“胜利”——王武俊的起事226
赏罚不均造恶果——王武俊、朱滔的节外生枝228
群雄拒唐的纷乱——“四王”加一李232
腹心几溃的大难——京城泾原军士的叛乱234
“隐龙”破囚而出——朱泚的上台236
板荡识忠臣——奉天保卫战237
否极泰来的好消息——王武俊、朱滔的暗中分裂241
鱼死网破的决斗——血战奉天城242
并非突然的变故——李怀光因怨欲叛244
难兄难弟“窝里反”——藩镇之间的猜忌246
怨多成叛——李怀光的最终反叛249
乱上添乱——魏博田悦的被杀及其余波252
反目成仇的“朋友”——王武俊对朱滔的进攻253
重造社稷立奇功——李晟收复长安255
伪龙末日——朱泚的最后结局256
昔日忠臣的穷途末路——李怀光下场257
附:相关诸人结局261
夕阳无限好
——元和君臣的削藩大计
元和天子初发威——平定西川270
师出镇海又一功——擒斩李锜274
群狼俯首甘称臣——河北成德、魏博二镇的“归顺”278
平灭彰义立奇功——李愬雪夜入蔡州285
端取淄青十二州——李师道的最后下场294
“靡不有初 鲜克有终”——元和天子的“暴崩”结局297
不光荣的“革命”
——“甘露之变”后的晚唐政治
置易帝王掌中轻——中晚唐的宦官乱政304
血雨腥风意悠悠——“甘露之变”后几位诗人的反应313
乘时运智也立功——李德裕的“会昌之政”319
矫枉过正行“灭佛”——武宗君臣兴道毁佛始末325
我花开后百花杀
——黄巢之乱
少年帝王手中的老大帝国
——唐僖宗的荒嬉与时政的糜烂330
盐贩子纵横天下的“长征”
——黄巢势力的作大与唐朝内部势力的内斗333
唐僖宗重走玄宗路
——长安的陷落以及黄巢的“盛极而衰”337
四海滔滔的鼎沸局面
——黄巢灭亡前后的混乱局势345
贱民朱三也天子
——唐朝的灭亡及五代“季世”的肇始
谋而少断 躁终至祸——无力回天的唐昭宗355
阴狠猜忌 乱伦灭性——贱民为帝的梁太祖365
认得胡儿做“父皇”
——“汉奸”石敬瑭的悲喜剧
残唐五代的戏剧性历史375
乱世播迁中的石敬瑭377
割送燕云十六州的耻辱及后果380
“儿皇帝”崩后的身后事382
相关诸人的悲喜剧下场384
血火总破温柔乡
——前蜀末帝王衍与后蜀末帝孟昶
前蜀末帝王衍391
后蜀末帝孟昶396
有国有家皆是梦 为龙为虎亦成空
——五代后周两代帝王的经营
五代后汉的混乱局面与郭威的上台409
郭威代汉为周的迅捷过程417
后周王朝的新气象424
神武雄略的周世宗柴荣427
周世宗的西进与南征432
跋:虚无历史中的珍宝
——刻骨的回忆和目眩神迷的爱情
那个姓“普六茹”的汉人
——隋文帝杨坚隐忍弘博、沉猜刻薄的一生
乍看本文题目,肯定不少人会立刻联想起中国当代“先锋”小说一个伪命题式的开场白:“我就是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很有故弄玄虚之感。
当然,“大师”总有道理,就像鲁迅之文——“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如果现在有哪个小学生写下如此文字,必会为老师揪着耳朵痛骂:“你有病吧,这么百无聊赖、心不在焉!”但出于大师之笔,赘文废话,自然也飘然物外,立意深远,非常人所能及,成为小说修辞学津津乐道的“话题”。
至于那个姓“普六茹”的汉人,绝非是模仿“先锋”小说家的故作深沉。宇文泰主掌西魏国事,大将杨忠(即后来隋文帝杨坚的老爸)出力甚多,东征西杀,血染战袍,被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所以,大名鼎鼎的隋文帝杨坚,最早的名字就叫普六茹坚。
如此不伦不类的姓氏,还要追溯一下西魏的权臣、北周的开国主周文帝宇文泰(同曹操一样,宇文泰是死后儿子称帝被追封的皇帝)。
北魏孝文帝改胡姓为汉姓,鲜卑化的匈奴种宇文泰一反其道,在崇慕儒化之余,他为了在乱世保持军队的战斗力,不得不对汉族兵将进行“胡化”。他模拟鲜卑最初的军事部落组织,改汉姓为鲜卑姓。
当然,宇文泰的“胡化”并非本质上的“反动”,西魏(北周)境内胡汉关系并不像北齐那样水火不容(鲜卑人欺凌汉人),而是相互间比较融洽。
杨坚(普六茹坚)不仅最初姓氏奇怪,小名也怪,叫什么“那罗延”,其鲜卑原意“金刚不坏”,源于梵语。杨坚十三岁前在寺庙长大,小名由抚养他的女尼智仙所取。
样貌怪异的“奇”男子——杨坚的“蛰龙”岁月
《隋书•文帝纪》中,有这样的记载:“皇妣吕氏……生高祖(杨坚)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杨坚)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纹在手曰‘王’……”——这些鬼话不用详释,肯定是史家为显示帝王神奇而做的荒诞不经的“编排”,犹如号称杨坚是汉朝太尉杨震第N代孙一样,纯属胡说八道。
杨坚六世祖杨元寿,不过是北魏武川镇军户,“又红又专”说得上,贵族血缘丁点也没有。而且,大脑门上五条肉柱子贯入头顶,棱棱角角,恰似动画片中的东海龙王,如果以玩乐的眼光看电视看电影,可能觉得这种“尊容”好玩,真人长成这种样子,让人不吓死也得腻歪死!
观唐初阎立本所绘《历代帝王图》,杨坚的相貌庄重、威严,画家笔下肯定有“溢美”。但画家所处时代,隋亡不久,杨坚的样子应该有五六成可信,也不见他大脑瓜子上有五根肉柱棱起。
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杨坚此人相貌堂堂,定有让人过目不忘之处。他性格沉深严重,不好与人狎呢,属于不怒自威那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