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功勋卓著,又“有恩”于陈文帝,侯安都慢慢“膨胀”起来,他多次招聚文武之士,或射驭驰骋,或命以赋诗,大加赏赐,为所欲为,完全就是个曹操大丞相的陈朝版。
而且,他的部下将帅仗着侯安都势力,多违法乱纪。朝廷查处,这些人纷纷逃入侯安都处躲避,廷尉也不敢抓人。
陈蒨本性严察,对此非常愤恨。侯安都恃功自傲,无所收敛,日益骄横,连给皇帝的书奏也不依格式,批公文一样随开随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最过分的一次,陈文帝在皇宫宴饮重臣,侯安都酒酣兴起,箕坐斜靠,大声问陈文帝:“现在您与做临川王的时候相比感觉如何?”陈文帝愠怒,假装没听见,不答。侯安都不识趣,连问好几次。
陈文帝强按怒气,回答说:“为帝虽是天命,也多亏明公之力。”
侯安都闻言大笑。
大宴毕,侯安都借着酒劲,向皇帝说要借用御用帐饮器具,转天想把全家老小都带来,也摆他数桌欢饮一次。
陈文帝虽然答应,内心非常不爽。
果然,侯安都第二天满载妻妾家小,他自己坐在御座上,其文武宾客坐在群臣位上,各自向老侯称觞上寿。
陈文帝闻报,更是杀心欲起。
其实,侯安都也就是恃功骄傲,倚老卖老,没有任何不忠之心或篡位的企图。
后来,重云殿大火,他自己亲率甲士带甲仗剑入卫,指挥救火,对于老陈家、尤其是陈文帝一直忠勇不二。但他这种带兵入宫之举,更使陈文帝“甚恶之”,认定他有篡谋之心。
中书舍人蔡景历(为陈武帝做大蜡棺材那位爷)揣知上意,便密奏侯安都要谋反。陈文帝便下诏征侯安都为江州刺史、征南大将军,令他从京口还建康受命。
侯安都没什么戒备,率大批文武从官入城。
陈文帝亲自在嘉德殿“私宴”侯安都。刚喝一杯酒,卫士冲入,把侯大将军五花大绑捆了起来。同时,御林军尽夺侯安都属下将校的兵杖和兵权。
转天,陈文帝“赐死”侯安都,时年四十四。
虽下诏称侯安都“骄暴滋甚、密怀异图”要谋反,陈文帝也觉亏心,未忍对侯家加以连坐族诛,宽宥其妻口家小,对老侯葬以士礼。
估计缢死侯安都之前,陈文帝与他也见过面,两人哭诉谈心,侯安都才明悟“功高不赏”的古训。可见,功高权重,根本就不是什么好事。
侯安都并非是那种只知打打杀杀的粗蛮武将,知书达理,竟也不知韬晦之计,没事总让皇帝下不了台,身死家存,还算不幸中的万幸。
陈霸先有知人之明,他登基之际,品评诸将,就曾这样说过侯安都:“侯郎傲狠而无厌,轻佻而肆志,并非全身之道。”至此,此言果验!
陈文帝在位七年,于天康元年(566)四月崩殂,谥曰文皇帝,庙号世祖。
史称,陈文帝“起自艰难,知百姓疾苦。国家资用,务从俭约……妙识真伪,下不容奸,人知自励矣”。
观其在位所为,确实是个不差的皇帝。
志大意逸丧师弃地 ——陈宣帝陈顼
陈文帝死后,其太子陈伯宗继位,是为陈废帝,改元光大,时年十五岁。
安成王陈顼以叔父之亲尊,马上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司徒、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
陈文帝弥留之际,曾当着大臣的面对陈顼表示要传位于这位亲弟,想必是试探,陈顼不傻,泣涕固辞。
少帝继位后,中书舍人刘师知、尚书仆射到仲举、东宫通事舍人殷不佞等人以安成王陈顼“地望权势”过大,便矫皇太后诏令让陈顼出镇扬州。
陈顼见诏,开始还很听话,马上收拾行装,准备带属官家人赴镇。其高级僚属毛喜劝谏:“陈朝享有天下时间不长,今日之诏,必非太后之意!大王您以宗室大臣之重,岂可轻出!您一出京,便受制于人,到时候,想当富家翁也不可能啊!”
陈顼觉得有理,称疾缓行。然后,他假托有事,召刘师知入府议事。同时,他派毛喜入禀太后沈氏。
沈太后确实不知情,对毛喜说:“今伯宗(少帝)年幼,国事并委二郎(陈顼),我没有下诏让他外镇。”
毛喜去见少帝,这位少年也不知就里。
于是,安成王陈顼放开手脚,逮捕并杀掉了刘师知等人,自此国政尽揽于己手。接着,安成王把坐镇东扬州的少帝亲弟陈茂召回建康,任其为中卫大将军,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把他派在禁宫里值勤,形同软禁。
公元568年底,陈顼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诬称少帝陈伯宗与刘师知等人通谋,悖礼忘德,废之为临海王,出居别馆。同时,他废少帝母弟陈伯茂为温麻侯,并在就镇的路上派人干掉了这个年仅十七岁的侄子。
过了一年多,陈顼派人杀掉被废的少帝,时年十九。
陈顼继位,是为陈宣帝。立王妃柳氏为皇后,世子陈叔宝为皇太子。
虽然只是窝在江南巴掌块大的地方当皇帝,陈宣帝继位时日子还很好过。因为,当时的北齐,正是武成帝高湛与后主高纬当政期间,朝政糜烂。北方的宇文氏刚刚篡西魏立国(北周),也无暇发兵相攻。不久,北周权臣宇文护派使臣来建康,与陈朝约定要一起伐灭北齐,平分天下。
北周的目的,其实是想让陈军牵制北齐,以便北周军队能一举灭齐。陈宣帝志大才疏,傻不拉叽就答应,于太建五年开始北伐。
别说,歪打正着,陈朝大将吴明彻等人北伐非常顺利,一举攻克历阳、合肥、寿阳等重镇,几乎使整个淮南地区重归南朝。特别是寿阳一役,吴明彻还活捉了一直与陈朝为敌的当时为北齐巴陵郡王的王琳。
当时陈军中有许多人是王琳老部下,都替老主公说情,送吃送喝。吴明彻怕日久生变,就命人把王琳押至城外,斩杀了这位一直忠于梁朝的将军。
王琳被杀时,年四十八。闻其死讯,当地百姓哭声如雷。
王琳体貌娴雅,喜怒不形于色。他强记内敏,刑赏不滥,轻财爱士,很得将卒之心。由于自年青时代就屡经离乱,他一直秉持忠义之节。当然,后世也有人怀疑王琳的节操,指斥他“去华即夷”,向北齐称臣。同时,王琳为使妻子回归,他还向当时的宇文氏称臣,似乎已忘元帝被杀之深仇。
假若当初王琳受梁敬帝之召入朝,估计陈霸先也不会那么快篡位。但历史不能假设,当时的处境,也由人一念之差所造就,后人只是于嗟叹之余,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想法罢了。
当时,北齐后主高纬君臣听闻寿阳失陷,根本不以为忧,反而说:“本来就是他们的地方,随他们取回好了。”
假若陈宣帝君臣上下齐心,一举而进,很可能就消灭北齐。但陈宣帝只是一个南朝孱主,划淮而治就满足了,在当地磨磨蹭蹭,号为休整,实为观望,坐失了大好良机。
北周方面,趁着北齐、陈朝互相牵制之余,周武帝一举击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
中原统一,陈宣帝却忽然来了精神,想与北周争夺徐、兖之地,并于太建九年(577)下令大举北伐。
转年春天,陈朝大将吴明彻集数万大军,猛攻彭城。由于指挥失误,天时地利人和哪个也不搭边,退路又被周军堵截,陈军在清口之战中大败,吴明彻及三四万陈军皆被生俘,损失人马、器械无数。此战,陈军只有数千人逃回。
此后,北周再也不提与陈朝“中分天下”的事情,开始把矛锋指向陈朝,屡屡克捷,江北、淮南大片土地,尽为北周所有。如果周武帝宇文邕不死,估计一两年内,陈朝就玩完了。
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他的儿子周宣帝宇文赟又是历史上著名的荒淫暴君,在位期间没有再刻意南伐。
两年后,宇文赟病死,北周小皇帝才八岁,大权由姥爷杨坚把持。不久,杨坚篡位,建立隋朝,费尽心力在国内镇压宇文氏势力,无暇南顾,这才最终使陈朝苟延残喘了近十年的光景。
陈宣帝虽一时趁北齐之危“开拓”了不少疆土,其实也属近视的小人之行。北齐在当时国政紊乱,移重兵而抗宇文氏北周,并非是军力衰疲而不能与陈朝相抗。
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北齐甫亡,吴明彻就大败于昔日誓言旦旦要与陈朝“中分天下”的北周;而延至北宋,诸将联金灭辽;南宋时诸臣联蒙古灭金。二国刚亡,南北宋也旋踵而灭。上述愚蠢之举,与陈宣帝同出一辙。
陈宣帝在位十三年,于太建十四年二月去世,时年五十三。
这位陈宣帝,美容仪,身长八尺三寸,手垂过膝。他有勇力,善骑射,也算是个文武全才吧。当初,梁元帝在江陵称帝,征各大将子侄“入侍”,其实就是做人质,陈顼因此和堂弟陈昌两人到了江陵。
在江陵的时候,陈顼与好友李总一起饮酒,大醉而睡,李总上厕所后返回,发现醉倒的陈顼是条大龙,因此惊骇而走。中国历史上,尽记载这些荒诞离奇的事情,一直到民国,还有侍女见袁世凯是“大龙”。袁老爷子称帝失败后,婢女改口说见到的是大蛤蟆。
陈顼这条“大龙”,一生也很坎坷。江陵不久城陷,他与众多梁朝宗室、属官一起被掠押至西魏的长安。倘使陈顼后来没有登上九五龙椅,估计那位李总也不会编出那段故事来唬人。他兴许会向后人讲古,说自己醉眼朦胧看见一只大王八(那当然,这是在陈顼被刘师知等人外派“镇压”后的假设前提下)。
偏尚淫丽寄情文酒 ——陈后主陈叔宝
陈宣帝崩殂,其太子陈叔宝继位,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陈后主。
陈后主名叔宝,字之秀,小名黄奴,是陈宣帝嫡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