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事急,萧绎擢用侯景降将任约、谢答仁,派他们前往硖口与陆法和一起抵拒萧纪。同时,萧绎亲笔写信给萧纪,准许他回蜀后专制一方。萧纪不从,回信格式也不对,书不承认七哥萧绎的皇帝尊号。
双方战了多日,胶着反复。萧纪不断接到成都危急的战报,忧懑不知所为,就派他的手下乐奉业去江陵,找六哥讲和。此时,他希望哥俩息兵,自己要回蜀地。乐奉业深知萧纪内情,到了江陵后,把实情告知萧绎:“蜀军乏粮,士卒多死,危亡可待。”
至此,萧绎坚不许和,下决心要干掉这位八弟。
萧纪出蜀前,用黄金一斤为饼,百饼为一箧,共有百箧。此外,携带的银两,五倍于金。每次战前,他都把这些金银悬示将士,却从来不真正拿出来赏军,财迷到失心疯。
其将陈智祖劝他出黄金招募勇士,萧纪割舍不得,不听,气得陈智祖竟然恸哭而死。
诸将要求见议事,萧纪怕人找他要钱,皆称疾不见,由此将卒解体,斗志皆无。
梁元帝承圣二年(553)八月,萧绎手下任约、谢答仁率先攻败萧纪,收降峡口附近两岸十四城。
得胜后,萧绎派樊猛追击萧纪,打得这位老弟大溃,赴水死者八千余人。萧纪本人被包围在江上。
萧绎马上送密信给樊猛,表示“如果萧纪生还,不算你成功!”下死命令要八弟的脑袋。
樊猛攻入萧纪指挥大船。萧纪一边在船中绕床转圈逃跑,一面把大包黄金扔给樊猛,哀求说:“送我见一下七符(萧绎小名七符),当以此金相酬!”
樊猛听了直笑,回答:“天子何由可见?杀掉足下,金子照样是我的啊。”
他上前一刀,把萧纪劈死,顺手又把这位武陵王身边吓得嚎哭、年方五岁的小儿子萧圆满脑袋砍下。
萧绎闻听八弟已死,大喜,把萧纪从皇族中除名,改姓“饕餮氏”。同时,他下令把侄子萧圆照、萧圆正兄弟关在狱里,不给吃喝。两个年轻人饿了十三天才死,饿极时,哥两自己咬自己胳膊上的肉吃。
听闻萧纪败亡,梁朝成都守将投降西魏,蜀地归西魏所有。
至此,萧家宗室再无与萧绎争位之人。众臣齐聚江陵,商议在何处定都之事。
本来,萧绎要还都建康,领军将军胡僧佑、大府卿黄罗汉等人谏称:“建业王气已尽,与虏(北齐)正隔一江,若有不测,悔之无及!”但尚书右仆射王褒等人坚称:“今百姓未见銮驾入建康,还以为陛下是诸侯王。希望陛下应四海之望,入都建康。”
议来议去,由于当时萧绎群臣多是荆州人,不少人出来要求留都江陵。也有一些忠直之臣请定都建康。相持不下之时,萧绎竟然让一个巫师占卜,结果巫师说不宜以建康为都城。
萧绎本人呢,也认为江陵未遭过兵灾,建康残破,便决定以江陵为首都。
正是这个决定,导致了萧绎的迅速败亡。建康虽距北齐只隔一江,但长江自古天险。江陵方面,北有襄阳的仇敌侄子萧察虎视眈眈,西面蜀地已经陷于西魏,宜攻难守,其实岌岌可危。而且,襄阳距江陵仅五百里,指日可至。
553年10月,萧绎下诏,令王僧辩还镇建康,陈霸先镇京口。
公元554年4月,西魏宇文泰以萧绎接待西魏使节的规模低于北齐使节为借口,准备大举入侵。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十一月间,宇文泰派柱国常山公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统大军五万齐发长安,来攻梁朝。
消息传至江陵时,萧绎正和群臣在大殿上讲研《老子》。大家半信半疑,便下令戒严。不久得报,似乎没见西魏有动静,于是皇帝和大臣重聚朝堂,又开始研习《道德经》什么的,只不过是群臣皆身穿戎服,坐听皇帝讲玄。
身穿铠甲听课,真是一大奇观。
很快,大批西魏大军果真杀来。萧绎忙征王僧辩为大都督,命陈霸先移镇扬州。
梁元帝夜登凤凰阁,光脚倚在亭柱上,仰望天文,叹道:“客星入荆楚,今必败矣!”
随从的嫔妃闻言皆大哭。
早晨,梁元帝萧绎硬着头皮在津阳门外阅兵,忽遇狂风暴雨,狼狈还宫。
西魏大军迅速渡过汉水,于谨命令宇文护、杨忠率精骑先据江津,阻断东路。于是,西魏军很快就攻克武宁。
过了两日,西魏军已至黄华,离江陵仅有四十里,一下子就打到梁军所立的栏栅下面。
船漏又遇顶头风。梁军在江陵城四周六十里范围内广立木栅,突然又起火,焚毁二十五座城楼以及数千家民居。
萧绎亲登瞭望塔,眼望黑衣黑甲的西魏军气势汹汹地过江,四顾叹息。
于谨设围已定,命令在城周筑起长围,至此,江陵成为孤城。
王褒、胡僧佑、朱买臣、谢答仁等人开城门出战,皆大败而还。
气急败坏之余,朱买臣按剑进见萧绎,大声道:“应斩先前倡议定都江陵的黄罗汉等人,以谢天下!”
萧绎苦笑,“定都江陵,实出我意,黄罗汉等人无罪。”
由于西魏兵突至,梁朝的重兵皆在外镇,一时根本来不及赴援。
西魏部署悉定,军队百道攻城。
梁将胡僧佑身先士卒,亲冒矢石,迎前督战,一时间竟也打得魏兵前进不得。不幸的是,忽然一发流矢,正中胡僧佑颈部,大将立时身死,梁军内外大骇。
魏兵趁势,悉众攻栅,又有内贼开江陵西门接应魏军。西门虽破,城内梁军仍苦战,至暮方散。
萧绎在朱买臣、谢答仁、王褒等人护持下,逃入内城。惶恐之下,萧绎派两个侄子萧大圆、萧大封出城向于谨求和。
梁元帝入至东阁竹殿,竟还有心思下令中书舍人高善宝点火,尽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然后,他想赴火自杀,被宫人左右拦住。临死烧书,萧绎是古今亡国之君第一人。
悲惧之余,萧绎以剑砍柱,大叫:“文武之道,今夜尽矣!”
于是,他让御史中丞王孝祀写降表,准备投降。
谢答仁、朱买臣谏道:“城中兵众犹强,乘夜突围,可渡江往依任约。”
萧绎是个大胖子,不便乘马,思忖了一阵,便说:“事必无成,徒增辱耳!”
谢答仁自告奋勇,要求亲自护持萧绎突围。
萧绎扭头问大臣王褒,王褒回答:“谢答仁是侯景贼党,怎能相信?与其为他所卖,不如出降。”
谢答仁闻言大哭,要求元帝让自己收兵坚守内城,王褒仍然力劝不可。毒火攻心,谢答仁气得吐血,大哭而去。
当时,江陵狱中有死囚数千人,大臣们劝萧绎释放这些人为战士,萧绎不从,下令用大棒杀掉。
如此昏暴之人,败亡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西魏统帅于谨表示接受投降,让萧绎送太子为人质先出。萧绎忙派王褒带太子出城见于谨。
久闻王褒是江南书法大家,于谨挺好奇,请王褒写几个字给自己观赏一下。这王褒恬不知耻,飞笔走墨,大书九个字:“柱国常山公(于谨)家奴王褒”。
堂堂梁朝尚书左仆射,东晋宰相王导的直系后裔,国亡城破之时,竟奴颜婢膝到如此地步。后来,此人被西魏军当作“战利品”带往长安,在黄河边上,王褒作《渡河北》一诗:“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夫道北山阿。”意境凄怜,诚为好诗,启发杜甫后来写出“无边落木萧萧下”。
文人无骨,世族堕节,王褒就是个活样板。
眼见身边随臣尽去,萧绎无奈,白马素衣,从东门而出,挥剑击门,长叹:“我萧世诚(萧绎字)竟然有今天!”
望见一个黑大胖子骑白马,自己一人在东门晃愁,魏军就知道是梁元帝,一涌上去,把他往白马寺方向押送。
半路,西魏兵把萧绎踹下白马,让他骑上一匹劣马,派一高大肉柱身高近两米的胡人手扼其背,挟持而行。
路中遇见于谨,西魏兵对这位南朝皇帝拳打脚踏,让他下拜。
西魏的傀儡“梁王”萧察见到杀掉自己亲兄的这位七叔,恨得眼都冒火,派铁骑把萧绎押入自己营内,关进一间黑布营帐,上前拳脚相加,边打边骂。
西魏兵将纷纷前来看笑话。其中,有人问萧绎:“你干嘛要烧书?”萧绎答:“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故焚之。”萧绎爱书,甚过珍宝,所以才有如此令人痛恨之举。明朝魏忠贤败后,其一个铁杆死党知道捕吏将至,也是把平时搜罗的价值连城的宝玩横陈当庭,仰头一杯酒,摔砸一宝物。此种心理,与萧绎烧书的阴暗心理实出一辙――如此世间稀罕宝物,我以后享用不到,别人也休想沾光,让它们与我一起毁灭!
当时,中国印刷术还没有发明,萧绎所集,一部分是他一生珍藏,另一部分是王僧辩从建康运回的梁朝皇宫内的精品,皆是手抄书卷。萧绎一炬,对中国文化的损失,几乎无法估量。
挨打换骂挨过数日,公元554年阴历十二月辛未,魏人让“梁王”萧察杀掉萧绎。
这位梁元帝几乎和哥哥简文帝萧纲一个死法,他被侄子萧察派人用大土袋子活活压死,时年四十七。其太子萧元良和另一个儿子萧方略,也同时被杀。
萧绎被杀后,引狼入室的萧察也没得到任何便宜。他被西魏立为“梁王”,所辖范围只有方圆三百里不到,而经营多年的根据地雍州(治所在襄阳),反而被西魏占取。西魏人命萧察居江陵东城,而魏军留守的兵将居西城,名为助援,实则监守。
当时,萧察手下将领尹德毅给他出主意:“魏虏贫残,肆其残忍,杀掠士民,不可胜记。江东人民涂炭至此,都认为是殿下您引至。如果您以设宴为名,引于谨等人来会,预伏武士,尽毙虏酋,可一举摧垮魏军,然后再抚慰百姓,招纳诸将,晷刻之间,大功可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