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宜都王属下司马王华力排重议:“先帝(刘裕)有大功于天下,四海所服。少帝虽不堪重任,天下人望未改。徐羡之中才寒士,傅亮出身布衣诸生,都没有司马懿和王敦大将军那样篡夺的心机。在新安的庐陵王刘义真聪明严断,如果继位,肯定不能容下这几个人,故而被杀。现在,那几位重臣以为殿下您宽容慈仁,这才越过刘义真迎戴您,其实是希望您心里感激他们,由此握权自固。他们以少主待您,应该没有太多的妄念。”

刘义隆果决定断,毅然东行。见到傅亮之后,他号泣不已,哀动左右。

刚刚为宋国之不幸哭毕,刘义隆详细追问少帝及庐陵王被杀的原本根由,继而悲哭呜咽,旁边群臣莫能仰视。

傅亮又惊又窘,流汗沾背,口不能言。

刘义隆以自己的亲信严兵自卫,乘船直抵建康,即皇帝位,是为宋文帝。

彼时的宋文帝,临难不变,刚毅果决,确实有少年英主之姿。

徐羡之等人觉得宜都王原来掌握的荆州是军事重地,就委任谢晦为荆州剌史以为外应。

谢晦将行,和蔡廓道别,屏去左右旁人,问:“我能免祸吗?”

蔡廓回答:“您受先帝顾命之恩,废昏立明,道义上说得过去。但杀了人家两个哥哥而,然后在殿中称臣,挟震主之威,据上流之重,以古推之,免祸太难呵!”

听了蔡廓一席话,谢晦脊背发凉,开始还怕出不了建康。

上船之后,回头一望,他高兴得大叫:“今得脱矣!”

可惜的是,谢大官人高兴得太早,总以为飞鸟出笼,能自由翱翔,来去自由,殊不知一张无形天网,已暗中向他撒来。

宋文帝继位之后,先以高官厚禄稳住几位大臣,任徐羡之为司徒,王弘为司空,傅亮加开府仪同三司,谢晦加封卫将军,檀道济进号征北将军。

元嘉二年(425),徐羡之、傅亮上表归政,文帝假意不应,两人三次上表,才获准许。

元嘉三年,见时机成熟,宋文帝下诏暴露徐、傅、谢数人罪恶,命令有关部门捉拿法办他们。

谢晦的弟弟正在中书省值勤,知讯慌忙派人通告徐、傅二人。徐羡之爽快,可能内心深处早就战战兢兢等待这一天了,马上跑到城郭烧陶的洞子里自己上吊而死。傅亮在逃跑路中,被政府人员堵截,文帝派人告之:“以您江陵奉迎的诚心,当使您诸子无恙。”

于是,宋廷诛杀傅亮,流放他的妻儿于建安;杀徐羡之二子,并杀谢晦儿子谢世休。

接着,宋文帝下诏戒严,派大将到彦之等讨伐谢晦,下令王弘、檀道济等人一齐攻打。

当初,谢晦、徐羡之、傅亮为了保全自己,假借诏命使谢晦自己据江陵上流,檀道济镇广陵,各拥强兵,本来以为足以制扼朝廷。所以,谢晦听说檀道济也率众讨伐自己,一时间惶惧失措。

文帝虽然年轻,二十岁刚过,就已经明察善任。他认为王弘、檀道济是武将,废立弑帝之谋原不是由他俩兴起,因此对两个人安抚招接,预先认定他们必能出死力。

果不其然,二将闻征而至,敬听命遣。

文帝问檀道济讨伐谢晦的策略。檀道济说:“我和谢晦从前跟随先帝北伐,入关十策,其中有九策为谢晦所献,他确实才略过人。可是他从未孤军决胜,排兵布阵的事,并非他所长。我了解谢晦的才智,谢晦清楚我的勇武,现在我奉王命征讨他,谢晦必败无疑!”

史载,谢晦“美风仪,善言笑,眉目分明,鬓发如墨。涉猎文义,博赡多通,帝(刘裕)深加爱赏,内外要任悉委之”。有一次,他与有江左风华第一的族叔谢混立于皇廷殿堂,刘裕望之,慨叹道:“一时间,竟然有两个玉人站立于此地!”(谢混这个老“玉人”因为为刘裕政敌刘毅所用,已先行被诛杀)

谢晦率兵二万发自江陵,在彭城州小胜王师。不久,檀道济、到彦之大军继至,风帆旌旗前后相属,列舰过江,谢晦军一时皆溃。

谢晦和他弟弟仅仅带着七个随从逃走,他们想逃往北朝魏国避祸。

谢晦的弟弟是个大胖子,不能骑马,速度极慢。谢晦为了等他,耽误了逃跑,最后被追兵执捕,送至建康,兄弟子侄皆被斩于闹市。

谢家风采浑然,谢晦临刑前还口占五言诗,叹息曰:“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翻为蝼蚁食。”其侄谢世基非常冷静,口占接连。

谢晦的女儿,是文帝的弟媳彭城王妃,聪明有才貌。临刑之时,她散发徒跣与父亲诀别,埋怨说:“阿父,大丈夫当横尸战场,奈何狼藉都市?”言毕,泪下如雨,哀嚎不能自抑。

举手之间,宋文帝接连诛杀数位权臣。为此,史家赞叹少年天子刘义隆:

承大难之余,居大位,秉大权,欲抑大奸以靖大乱……不贪大位,不恤私恩,不惮凶威,以伸其哀愤,则一夫之雄入于九军!(王夫之)

英杰辈出元嘉之治 

宋文帝刘义隆承继其父刘裕一贯的治国之策,在东晋义熙土地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广大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社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史书记载:“三十年间,民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

可以肯定地讲,元嘉之世(424—453)是南北朝时期南方国力最为强盛、人民最为安居乐业的历史时期。

探究此段历史,综合《南史》、《北史》、《资治通鉴》等纪、传、编年史书,林林总总,其中多有中国历史知名的文人武将,都生活于元嘉时代,虽然他们的下场几乎都逃不出“悲剧”二字,但借助他们飞扬的风采和瑰丽的辞章,足以昭彰元嘉之世的人杰地灵,群星璀灿。

元嘉草草仓皇北顾 

宋文帝统治二十余年,府库充盈,器杖精良,国家日久无事,也正应了那句“无事生非”之语。恰巧,彭城太守王玄谟迎合宋文帝经略中原之意,不时慷慨进言,勾起刘义隆一腔热血。

吃饱喝足,他对侍臣讲:“观(王)玄谟所陈,令人有封狼居胥意。”这位皇帝,非常追慕汉朝霍去病伐匈奴并在狼居胥封山告天以临瀚海的雄图伟业。正如王夫之所言:“坐谈而动远略之雄心,不败何待焉?”

南朝自东晋谢玄以北府兵击破苻坚,一时间威振淮北。刘裕平广固,入长安,尽有河南之地,破姚兴,败拓跋嗣,也是倚仗北府兵。接下来,刘裕南返改朝换代,深觉自己的几个儿子没有盖世英才,听任王镇恶、沈田子等人内哄关中。文帝即位后,深惧权臣,连一个檀道济也容不得,大将凋零。所以,到这个时代,原先北府兵的精英,老的老,少的少,青黄不接,已经没有从前那样的战斗力了。

攻略黄河以南之地后,宋军只想守住这些地方。而河南恰恰是四战之地,攻易守难。沿千里黄河屯戍置守,战线过长,每处即可轻松被击破。黄河虽是天险,冬天结冰后就成平地,北方敌人无船即可冲杀过来。

所以,如果真正想攻败北朝,是要有一鼓作气进攻河北的雄心和远大的雄才伟略的。

元嘉八年(431),第一次北伐时,北魏谋臣崔浩根据宋兵的分布情况,早已判定宋军不过是固河自守,没有北渡的想法。

当时,宋国只有青州剌史刘兴祖有远见,他上表进言说,应该进兵河北,堵塞太行山各个隘口,将北魏遏于山西之内,如此,河北平定,河南自然归宋所有。

可惜的是,刘义隆比起父亲刘裕要差得多,他没有采纳这一良策。难怪拓跋焘看不起他,曾不无轻蔑地讲:“龟鳖小竖,何能为也!”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代雄王,他击灭赫连勃勃的大夏国,平灭北燕、北凉等国,亲自率军八击柔然,使得柔然极大地被削弱,西迁至欧洲。这只窜逃的败军,后来成为威震欧洲的阿尔瓦人。

元嘉二十七年(450),宋文帝北伐未成,惹恼北方邻居,遭致北魏大举反击。

秋高马肥之际,北魏铁骑不仅尽夺河南,还大举南进,直抵长江北岸。十二月,太武帝拓跋焘已经亲自到达建康对面的瓜步山上。

北魏军鼓之声震天盖地,宋军各线溃退。建康城内居民都时刻“荷担而立”,值钱的东西都放在了挑筐里,随时准备逃亡。

幸亏性命攸关之际,幸亏南朝有薛安都、鲁方平、张畅、臧质,沈璞等血性男儿,战至流血凝肘而不退,保全了彭城、盱眙等重镇。他们命令士兵坚壁清野,把战争拖延到雨季,终于在付出巨大代价后,迫使魏兵北返。

史载:“魏人凡破南兖、徐、兖、豫、寿、冀六州,杀伤不可胜计,丁壮者即加斩截,婴儿贯于槊上,盘舞以为戏。所过郡县,赤地无余,春燕归,巢于林木。……自是邑里萧条,元嘉之政衰矣。”

太子元凶祸起萧墙 

各种史书,对于宋文帝的太子刘劭,都有一个专有的称呼:“元凶劭”。

刘劭,字休远,文帝长子,皇后所生。出生三日,文帝去看视这个孩子。本来文帝头上的帽子系得很牢固,当时无风,却忽然无故自落,坠于刘劭身边。

对此,迷信的文帝很是不高兴。开始,给这个孩子起名叫“刘邵”,后来觉得召刀合起来的字很不吉利,改偏旁刀为力。

刘劭长大后,美须眉,大眼方口,身高七尺四寸,是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

刘劭的姐姐东阳公主,有个名叫王鹦鹉的侍婢,她认识一个名叫严道育的女巫,公主见后,很喜欢这个巫婆。姐弟平时关系不错,两人一起观看严道育表演,眼看巫婆举手之间,一道流光进入衣箱,过去打开,惊见两颗圆青可爱的珠子在箱子里面闪闪发光。这一小小魔术,让姐弟两人大为信服,认为巫婆有异术。

始兴王刘浚虽与太子异母,与刘劭相交甚密,几个人在一起昼夜求神,又雕刻代表文帝的玉像埋在含章殿前,诅咒文帝快死,刘劭好快点继位。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7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7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