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的这句话,一直引致各色人等的热议。为此,那些不免邯郸学步的学者们一般都这样解释这句话:对过去的历史解析,只有当它们能够引起人们对现实进行思索,并着重历史的现时性、注重历史与时下生活的联贯的时候,过去的历史所有的精髓,才能在现时的思想活动中复苏,才能够获得它的历史性……

其实呢,我私下忖度,克罗齐在上个世纪之初所提的这个哲学命题,原意无非是这样的意思:每个人的生命,相对于漫长的历史时间而言,都是非常短暂的,都不能摆脱个体所处的时间、空间那个特殊的位置。所以,独立的个体只能从“他”本身这个相对移动的点上,去观察过去的历史,其结果也只能是当下时代的“我”的那一刻的思想体现。

历史本身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吗?历史过程难道只能归结为个别的、特殊的历史事件的集合吗?历史仅仅是人类精神的运动、发展的过程吗?是否有可能存在真正如实表现过去历史的历史书吗?我们当代人只能对过去历史进行我们自以为是的简单解释吗?这种解释是否可以作为最后的解释吗?……

四年以来,为了想确切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为了能在汗牛充栋的中国历史海洋中畅游酣畅,大王一边自疗轻微的抑郁症,一边猛读猛写历史以保证自己能安然入眠――搂草打兔子,日理万鸡,终于完成了八部中国断代史文集。看着这八本厚薄不一的、多达三百多万字的“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我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

跬步之积,竟成百里!

对于大王本人而言,这些文字不过是拉拉杂杂的读书笔记而已;对于某些同趣的读者们来说,他们阅读这几本书,可能方便进入一种“观看”历史事半功倍的捷径。

作为知识分子,哪怕是“贴牌”的知识分子,如果哪天我们关闭熙攘吵闹的电视机,在寂静的暗夜中静下心神,反思当下,肯定会发现: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真是个难以理解的社会!

粗俗、下流、“有趣”,已经全然是我们大众文化口味的三要素。先前的那些一切与高尚、正义、崇高等相关的形容词,都已经悄然贬值或者被人们打上“装逼”的标签归为“另类”。亦步亦趋,思想上的咬牙切齿的亵神渎圣和文字上的浮光掠影的打情骂俏,似乎成为我们这个势利而庸俗社会最大的一种时髦。

所有这一切,恰似弗洛伊德曾说过的那样:“(群氓)从没有如饥似渴地追求真理,他们需要幻想,没有幻想是万万不行的。他们经常认为不真实的东西优于真实的东西;他们受到不真实的东西的影响,几乎与受到真实东西的影响一样强烈。他们显然倾向于对这两者不加区分。”

让人无比怅然的是,延亘了数十个世纪的道德感和价值观,多数成为过时的、枯萎的植物,它们在喧嚣的声浪中,被孟浪的文化人和群氓大众连根拔起,胡乱地载入迷宫般的、虚拟的土壤之中。一切的一切,都似乎在反讽着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预言:

“对于一切低俗、露骨、粗野、贪婪、奴性的享受方式之否定,是神圣的文化领域之构成要件,同时也意味着对于懂得享受庄严、优雅、无私、高贵的人之肯定— —其价值是那些俗人永远也无法体会的。这就是为什么艺术与文化消费总是有意识而且刻意或非刻意地在执行一种功能——把社会差异正当化。”

特别让人怆然的是,我们人类的基本人性,数千年过去,到了今天,丝毫没有任何“质”的飞跃。

古希腊史学家戴奥尼西认为:“历史是一种以事实为训的哲学”。深究这句话,历史学家或者历史作家的社会责任,大概应该为“当前”而解释“过去”。

一部好的历史书与坏的历史书的区别,就在于好的历史学家能够运用他自己独特的判断力去解析历史。由此,我们会发现,历史不仅仅是人类生活的延续,不仅仅是编年事件的简单,也是不同族群思想意识的延续,更是某个个体的视角的独特性的投射。所以,“当代性”,或许会成为历史学的一个基本属性。

“历史,就是活着的心灵的自我认识”,这句话不错。在没有宗教意识的这个国家,在我们这个困难的时代,身为螳臂强当轮,大王真诚希望,在我们这个奴性日益渗透、理性日益消亡的社会中,在某种程度上能以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的所激扬的涵括数千年辉煌往事的情感,最终代替我们已经日趋沦亡的宗教(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深刻的、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从而,能够让历史能够照亮未来……

为了报答多年以来网上、网下支持我的网友们,在这个天涯网上前所未有的大帖子里面,我将陆续贴出全部八本断代史的未删节版的全部内容,希望会意者能从中体察我的苦心。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2008-11-24。

沈渭滨教授总序

序言

沈渭滨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博导

梅毅(赫连勃勃大王),是近几年来成长起来的历史作家。他的本职是金融事业,写作全在业余时间。每当一天劳累之后,他便浸沉在浩汗的史书堆里,勾稽爬梳,探秘索隐。久而久之,积掖成裘,悟性得道,便敲击键盘,一字字地打出他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朝代更迭、人亡政息的叹谓,于是,一部部著作便在网络中出现。

梅毅以“赫连勃勃大王”的ID行走网络江湖,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和出版商,一时间洛阳纸贵,争相出版纸质文本,不几年就成为令人瞩目的大众历史作家。我对他的作品,按出版时序排列了一下,从2005年到现在,短短的四年内,他埋头创作,出书十种,总字数超过500万,确实算得上是个高产作家了。一个年轻人,有此成绩,值得赞许。他的成功,当然与改革开放、时代进步有关。梅毅赶上了好时代,他是幸运的。但是,再好的时代,若不勤奋努力,也难以脱颖而出。“天道酬勤”!时代,总是拥抱那些勤奋者,成功的大门,专为不懈追求的人敞开着。梅毅的经历,印证了这个人所熟知却往往被人忽视的天理。

梅毅写的都是历史。除了几部历史大视野的作品,如《隐蔽的历史》、《历史的人性》等等之外,最受世人注目的是一批类似历史演义体的断代史作品,起始于两晋南北朝,中经隋唐五代、宋辽金夏、元、明(包括南明小朝廷)下迄太平天国,几乎代代赓续,组合成一个中国历史的系列。虽然梅毅的这套历史文集首缺秦汉,尾阙清史,但从中仍可清晰地体察出兴亡继绝、人事代谢的历史脉络。

在近代中国,写历史演义最出名的,是浙人蔡东藩先生。蔡先生于光绪初年,幼而笃学。少长,精于治史。辛亥以后,他侨寓上海,为会文堂书局编写历代通俗演义,自前汉迄于清代,共11部,于1916年起陆续出书。蔡东藩先生的历史演义,虽难称洛阳纸贵,但可说名噪一时。1945年蔡先生走后,时至今日,久不见有此壮举,不免令人惆怅。现在,欣喜地发现,大陆学界出了个梅毅,他以英美文学专业出身的业余历史作家,用七部令人耳目一新的断代史,前后赓续地组成一套中国历史大系。如此,使我惊讶之外,感佩良多。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梅毅称得上是能接续蔡东藩先生而在民间涌现出来的一个写史奇才了。

与蔡东藩先生的历史演义以事件史为结构主线的写作方法不同,梅毅的断代史,每一部都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能够全方位展示历史的纵深发展。两种不同的结体和写法,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史的物质明显;后者,文学性、可读性更强。正如评论者指出:梅毅给笔下的历史人物赋予鲜活的个性而呈现出人性的复杂多变,从而使历史事件的进程跌宕起伏和充满激情,这样一来,历史也就好看起来。

梅毅的历史著作,游走于文学与历史之间,既摆脱了以事件史描述为主体的历史著作那种沉闷枯燥的格调,又不同于小说家的虚构与臆造,也与散文家抒发情感的恣肆与叹谓有别。他的书,史料扎实,旁征博引,有学者深沉的气度,有作家恣肆的文笔,加之其年轻人特有的敏锐,使得他诠释史事的视角卓尔不群,富有独识灼见。

历史,本来就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往事。人是历史的主体。司马迁的《史记》,就是因为写活了人而传之不朽。可惜,这一传统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从班固的《汉书》开始,一部部的所谓“正史”,都少了对历史人物的人文关注。后来的历史著作,尤其出现了“非人化”的倾向,变得呆板沉闷。于是,充满人性、生动活泼的历史,也就与现实的受众渐行渐远。梅毅的断代史所组合的历史大系,能以历史人物大起大落的开合描写,来承载史事的开张演化,能以作者的激情赋予历史的生命,尽管其间可能有若干观察上的失当和诠释上的瑕疵,但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欣慰、值得赞赏的。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小说在线阅读_第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赫连勃勃大王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赫连勃勃大王另类史文集(八卷本)第1章

书籍
上一章
1/489
下一章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