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熊希龄从小性格文静孤僻,喜欢沉思默想。虽有山里人的执着和顽强,但不像别的孩子喜欢耍刀弄棍,喜欢打架,喜欢看杀人割耳朵,喜欢跟大人赶着猎狗进山打野猪、豹子、黄麂和箭猪,看鲜红的血怎样从野兽的伤口流出来,看猎狗怎样咬断野兽的喉咙,更不喜欢爬到凤凰红岩城墙上去看屯丁戍卒怎样在腿上绑沙袋,头朝下脚朝上从城墙上倒栽筋头练武艺,也不喜欢看苗人格斗时喝鸡血酒与不守妇道的姑娘沉入深潭等一系列野蛮风俗。

他喜欢一个人默默地想心事。他的家在北门边的文显街上,门外百步就是小河,他喜欢一个人到河边去看色民驾着小船赶着鸽鹤捕鱼,听打鱼人互答的歌声;看巴儿在天空飞翔,在水中留下长长的倒影;看周围的青出绍水,转着一些新奇的念头;或者,到城中去,看苗族妇女绣花,看人打沃,看筋匠破蔑编织各种工艺品,看木匠做工,看柒匠将白布染成各种颜色,看鞋匠拿着长长的银子缝制订鞋,看人酿酒,看瓦匠烧瓦;要不,就回家练练宇,念念《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启蒙读物。总之,他不具备当时凤凰人所执的军人气质,因而他后来不能成为一个军人。要不是这样的性格,他也将会成为一名军官,走一般凤凰人所定的人生道路。他喜欢去看苗族妇女做绣花鞋,织花带,到铁匠铺去看铁匠打制长矛大刀和锄头搭耙,看篾匠破篾编织各种各样工艺品,看木匠做花窗竖木屋,看染匠将白布染成各种颜色,看补鞋匠拿着长锥子缝制的钉子鞋,看人酿烧米酒和瓦匠烧瓦,喜欢听大人讲凤凰苗族英雄的故事,喜欢听外面的新鲜事情。 

熊希龄7岁那年,父亲见凤凰地处偏远闭塞,文化落后,对他的教育很不利,便将家迁到沅州府治芷江城。父亲是一介武夫,擅长射箭舞刀和骑马打仗,但有重文轻武思想,对科举相当神往。他不希望儿子重武轻文,另外寻求飞黄腾达之路。他要熊希龄弃武从文。

熊希龄到芷江后,父亲带他到城内各处走走,满足了他的好奇心,紧接便正式关门开始读书了,每日必须有顺序地练字、绘画、读书。父亲对他的管教不但非常严厉,而且也很得法。他不但帮他学到了见识,还教他许多做人的道理。过后不久,父亲便将他送到芷江比较有名的熟师龙弼臣、潘大任主持的私塾学校读书。在这里,他不仅读完了《四书》、《五经》,还读完了《二十四史》,还学了绘画、对对子、能写洋洋千言八股文,特别还能作诗吟联。

后来给他思想影响的是沅州太守朱其懿。朱太守是江苏宝山人,1883年来芷江任沅州太守。他本人沒有考起进士,但读过大量书籍,研究过不少东西,很有学问。熊希龄15岁那年,在朱其懿主持的沅州秀水书院和沅水校经堂举行的院试上,熊希龄名到榜首,被取为第一名秀才。通过这次考试,朱其懿对这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充满着希望,他亲自到熊府接他去沅水校经堂读书。

熊希龄在沅水校经堂选修的学问是舆地同史学两方面的。指导他的先生叫曾廉。曾先生的学识很好,对于熊希龄的学问,给了许多的进温同时熊希龄自己对于史地的兴趣也非常浓民因此特别用功。当时因为购买书籍困难,他将有关史地的书籍倍来阅读,边读边将这些材料在地图上和笔记本十几年间共抄录五十乡万字,同时,在朱其强的影响下,熊希龄还读了不少近代思想家的著恨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考古之外,兼可知今”,他的思想受到很大启发。熊希龄后来考中举人、进士,都是以史地方面的文章取胜。因此。他对于朱其韶,始终都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

读书期间,先生在课堂上讲述曾国藩击败太平军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还指导他阅读曾国藩家书和左宗棠日记,有意激发他建功立业的愿望。当年熊希龄把曾、左二人奉为楷模。

1889年,熊希龄19岁参加长沙省试,取得优异成绩。1891年,他21岁参加省城乡试,考中举人,这是他踏上仕途的第一步。1892年,清政府在北京举行会试,由礼部主持,应试者必须有举人资格。这次考试,熊希龄很顺利地考中贡士。但他并不满足,在后两年中,他考取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青年熊希龄 (1870-1937),字秉三,别号明志阁主人,双清居士,因晚年学佛,又有佛号妙通。熊希龄系湖南省凤凰县镇筸镇(今沱江镇)人,民国第一任总理。

翰林院是明清两朝的“储才之地”,掌管编修国史、草拟有关典礼文件等事。按照清朝规定,庶吉士必须学 之后才能考散馆,可他放弃了,要求到前方去参战。

1894年是令每个中国人沉痛难堪的甲午年,清军在朝鲜战事和黄海海战中与日本侵略军作战,都遭到失败。刚在北京的殿试得中进士,又被光绪皇帝选为“点翰林”的凤凰年轻才子熊希龄,正埋头于儒家经典,准备下一科散馆的考试,“睹清政不纲,外侮日急”的情势,受到很大的刺激,刚刚踏上仕途的喜悦荡然无存。

第二年三月,中国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赔偿白银二万万两,并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给日本,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四月,康有为、梁启超趁各省举人赴北京应试的机会,发起了著名的“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虽被拒绝代呈,但在很大程度上宣传了变法维新思想,也使熊希龄的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看到在八股文和翰林院费尽琢磨对国计民生毫无益处,也开始投身变法维新活动,几次上书,反对甲午战争后朝廷向日本妥协的外交政策。1896年,熊希龄给当时的洋务派首领、两湖总督张之洞上书,强烈要求变法维新,他本人随后也正式投笔从戎,被张之洞委为两湖营务处总办。在这个岗位上,熊希龄认识到了当时军队的各种积弊,于是撰写了《军制篇》,强烈要求改革军制,以增强清军的战斗力。

1896年秋天,熊希龄在陈三立的鼓动下,回到了湖南长沙。那年他26岁,就是这一年,他结识了谭嗣同和唐才常,认识了陈三立父亲一一湖南巡抚陈宝箴。

1899年,原辰沅永靖道道员,已经为湖南巡抚的陈宝箴与孙儿们摄于南昌。中坐者为陈宝箴,前立者为陈封可,左起:陈方恪、陈寅恪、陈覃恪、陈衡恪、陈隆恪。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25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25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