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教案的发生,一方面使得当地民众对传教士的排斥加剧,但另一方面,教案后,基督教在湘西的传教事业却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光绪三十年(1904),美国基督教复初会接手了英国教会在沅陵的教务,利用辰州教案的赔款,在“花垣、茶峒、保靖、古丈、乾城、所里和县内黄土铺、马底驿、凉水井、乌宿、清水坪、南岸等地均设立支堂和讲道所,并在沅陵城区马路巷修建永生堂、医院、学校。此外传教士们在传教过程中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教会对受洗奉教的教徒实行免费教育,医疗和儿童托管,使信教民众得到实惠,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教会。”

除此外,还有一部分信教群众是通过“辰州教案”看到“洋教”的势力,加入教会,可以寻求到教会的庇护。" 1922年,基督教在沅陵几乎遍及大半乡镇,发展教徒1184人。”基督教势力的增长,也使得天主教的传播也出现了转机,得到了发展,“男女教徒由最初的几十人增加到了931人”。

在清末至民国兴起的新式教育让人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口益深入,尤其是随着清政府的倒台传统的儒学地位开始动摇,使得基督教的传播在思想上的障碍相对减少。

进入二十世纪以以后,各国的传教士就纷纷进入湘黔边地区,基督新教湘西信义会(驻津市)的芬兰牧师安南果、梅先春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来到慈利传教,而后新教传入大庸(今张家界市)和桑植等地。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德国基督教内地会牧师康满协同中国传教士由长沙来到芷江传教,而后传入怀化、麻阳、晃县等地。1908年,基督教传入永顺,随后传入保靖、沪溪、永绥、凤凰、古丈等地。“据不完全统计,到1919年,在这一地区传教的新教各国传教士共四十名之多,传入的新教各派就有博爱会、内地会、福音会、复初会、北信义会等。”此时天主教西班牙奥斯汀会也开始在湘西各地的传教,但基督新教比天主教规模更大,主要是英国、美国、德国等新教国家的各教派,包括中华信义会和中华基督教会以及基督教内地会等。

在辰州教案发生地沅陵县沅水边马路巷,当时还叫“自由路”。1903年,美国基督教复初会利用“辰州教案”赔款,先是在此修建宏恩医院,次年动工修建永生堂。1905年,天主教会在“老城下南门正街”亦开始动工,即沅江边的自由路口。此后三四十年内,马路巷周边,陆续建起多幢牧师楼、修道院,以及中学与小学。 1913年基督教会创办的“中西女子小学堂”后来成为了贞德女中附小。天主教会同样创办多所医院、护校与学校,散落在马路巷周围以及官庄等地。

苗族精神世界的重塑—排满兴汉运动中兴起的蚩尤崇拜

清代末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构建的苗族盘瓠崇拜已经少有提及,而在排满兴汉运动中,苗族的蚩尤崇拜被提了出来,并被苗族知识界所接受,在其后被不断放大和完善。

蚩尤是中国远古时的传说人物,九黎族首领,逐鹿之战被黄帝擒杀。蚩尤活动的年代与华夏族首领炎黄二帝同时,距今约五六千年。九黎及其首领蚩尤,作为神话传说或历史,经史诸子多有记载。

从记载看,蚩尤在与炎帝进行的战争中是取得了全面胜利的。在接着与黄帝进行的战争中,蚩尤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炎帝在与蚩尤的战争中失败后,“大慑,乃说于黄帝”,终于说动黄帝向蚩尤又发动了进攻。《史记五帝本纪》对这场战 争进行了简略的记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逐鹿之野,遂擒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经此一战,显赫一时,威震天下的蚩尤战败被杀。这以后失去了首领蚩尤的蚩尤部族集团逐步退出了在中原的角逐。有关上古时期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之间的这场冲突,时隔两千多年后的战国时代以后的诸多典籍均有追述。如《尚书》、《管子》、《国语》、《山海经》、《龙鱼河图》、《吕氏春秋》、《史记》等。

但是,蚩尤遗裔的大部分并未就此分崩离散,他们仍然作为一个部族集团存在,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据有关古籍记载,蚩尤遗族就是后来尧舜时代的“三苗”,又叫“苗民”、“有苗”。根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的记载,从前三苗生活的区域左边有洞庭湖(今湖南洞庭湖),右边有彭蠡湖(今江西鄱阳湖),“三苗”和“三苗国”的地域,大致在今江汉、江淮平原和江西、湖北、湖南一带。由于于尧、舜,特别是夏禹不断地大规模征伐,“窜三苗于三危”,“分北三苗”,“三苗”部落集团被打垮和瓦解了。随之,“三苗”、“有苗”和“苗民”诸称呼,也就不再见诸于记载。

当三苗集团被不断征伐后,一部分被消灭,一部分后来归属了夏王朝,但在荆州的广阔山泽和偏远地带仍分布着大量的三苗后裔。经过夏代四、五百年的发展,至商、周之际,在南方又形成了一个新的庞大的部落集团,这就是史籍所载的“荆蛮”、“蛮荆”(有时又称“荆楚”或“荆”)。

苗族和古代的“三苗”就是这样联系了起来。

事实上,汉文典籍虽然浩瀚,在“三苗”与苗族之问关系上因材料缺乏一直存在争论,而蚩尤的“九黎”时代比三苗时代还要早千余年,要找到能够直接说明两者之问关系的有力证据就更困难。先秦时代的汉文史藉能够支持蚩尤与苗族有关系的材料,事实上只局限在两点,一是诸如《国语》、《礼记》等史藉中有关“三苗”是“九黎之后”记载可以将苗族间接地和被视为“九黎”首领的蚩尤联系起来。二是如《山海经》等史藉中有关蚩尤所弃之“栓桔”“化为枫木之林”的记载,被作为有力的证据,和现今见于黔东南一带苗族地区的枫木信仰联系在一起。

除上古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的“三苗”外,其后被视为与现今苗族具有最为直接关系的“苗”的记录最早是唐代樊绰所著的《蛮书》。进入宋代以后,南宋大儒朱熹在其《三苗记》中,描述了现今湖南一带“猫’吸“苗人”的情况,并将其与尧舜禹时代的‘三苗”部落联系起来。

清末“排满兴汉”运动这时积极地区构建和宣传苗族的这段历史,有其历史背景。

清朝末年中国在经历了“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失败后,面临着空前的亡国危机。这时期,随着“民族”这一概念经由日本传入,“种族”与“民族”之说开始大行其道。种族言说成了革命派低毁满清政权合法性的最为锐利武器之一。而后,随着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派提出的“炎黄子孙”的口号逐渐获得海内外华人社会的普遍认同,“苗族”也被视为汉族进入中原之际发生了最初对抗关系的“土著民族”;而过去被奉为“战神”的蚩尤,随着“炎黄子孙”言说的形成与流传,也进而从“始作乱者”被贬斥为“异族”的首领。

真正让这个观点得到传播却是章柄麟、刘师培、邹容、陈天华、康有为、梁启超等都是清末“排满兴汉”的民族主义运动中的对立两派的著名人物。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22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22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