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节日祭祖。典型的是祭事中“上刀山,下火海”. “符”的用途极广,巫师们作法的各个场面,几乎都离不开“符”。 傩坛上的法事“上刀梯”是一项与符咒密切相关的民间杂技,又叫“上刀山”,它源于人类早期的原始部落男性的成人仪式,即“过关礼仪”。参加仪式的“度者”,要经过 “十二度”、即十二关。上刀梯发展到后来,由巫师自己表演,成为了巫师展示巫术的重要的节目。在上刀山的表演中,任何巫师,都要遵循一定的仪程,它包括整理袍冠、上香、吹牛角号请神、请师、敕水(念敕水咒、画敕水符)、封刀(将敕水喷于刀上,荡除刀上污秽),给上梯人赤脚敕水,然后就是赤脚上刀梯。

治病。其治病的方法不是用药,而是用一种咒语化水来治病。古代人们相传,这种辰州符的治病方法又叫“祝由科”。《黄帝内经素问移精变气论》中有一段关于“祝由”的治病方法:“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而已。…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意思是说,听说上古之世,人们生了病,只要对病人转移精神,改变气的运行方式,用祝由的方式就能治好。由于上古时代人们心中无有邪念,非常坦诚,所以不需要用药内服,也不要用针石外治,只要用祝由的方法就可以治好了。”

兴修桥梁贴“符”,能确保过往行人安全;

生产场地贴“符”,妖魔鬼怪不敢作乱等。在家禽,家畜的饲养场地贴符,能确保六畜兴旺;在作水稻秧田和蔬菜苗地贴“符”,能确保种子不烂,出苗粗壮,虫鸟不侵,五谷丰登;

贴在门口,辟邪保平安。

狩猎场地贴符,能确保野兽不乱跑,满载而归;

另外辰州符还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用香或燃烧的纸钱画在空中,水中,碗中的“符”;有用筷子或利剑,画在酒杯里或鸡血碗中的“符”;有画在地上;刻在木板上;雕在岩石上“符”;有画在纸上或十字路口的;也有雕刻成版,批量印刷的“纸符”,随意贴在想要粘贴的地方;总之,在辰州的传统里,保护万物要“符”,办好万事要“符”,“符”是万灵的法术。有的巫师有专用的“符”,世代相袭,秘不外传。一般简单的“符”,民间年长者,大多会画会用。在辰州,关于“符”的神奇妙用的故事流传很多。

符其实是咒语的书面化。为了同一般的字句相区别,体现符的神秘性和无穷威力,发明符咒的巫师们才用变形文字、再加上一些诡秘的线条,使符画成了一种似文字非文字、似语句非语句的图形。符不论是佩戴在身上和贴在物上都能给人以威力常在的感觉,而且比起咒语来更具明显的优势,所以符的运用到了后来也就同咒语一样,越来越广泛。

传说辰州符有许多戒忌:必念要正,必须诚心为事主着想,不能有愚弄乡人、骗人钱财的行为;不能手口污秽,画符前要先行沐浴,即使条件不备时也必须洗手净身;用品要干净,画符的用品平时就要放在干净的处所;必须心无旁念,安身静心,在恭请各路神仙时要想到他们的样子,仿佛看到他们徐徐驾临之态;方向要正眼睛不能斜视,该请祖先时就面朝神龛,该请神仙时就正面朝外;不能吃荤饮酒,尤其是戒狗肉和蛇肉等冷浸动物;不能复笔改笔,要做到一气呵成,不能反复修改或者随意填写。

清朝人许叔平在《里乘》卷三中也这样说过:“祝由氏治疾不用药,唯以清水一碗,以手捏剑诀,敕勒书符书面,以饮病者,亦无不效。”他还说,“祝由氏为湖南辰州府的人,故今辰州人,多擅此术,名曰‘祝由科’。为人治疾,誓不受钱币之谢,或酬以酒食即可。然擅此术者虽多,而真得秘传者甚少,如得真传者,实有起死回生之功。”

尸体不腐臭。乾隆十年(1745)抄本“收殓停丧一宗秘语”记录了在灵柩停留在家中时,不让死者尸体腐臭的巫法:炎热之天,丧家若要让停丧的时间延长,就必须请巫师来作“封丧”的法事。其咒、符、诀同时并用。所以就有了“辰州符”赶尸的说法。

相传辰州符还能使尸体不腐臭。乾隆十年(1745)抄本“收殓停丧一宗秘语”记录了在灵柩停留在家中时,不让死者尸体腐臭的巫法:炎热之天,丧家若要让停丧的时间延长,就必须请巫师来作“封丧”的法事。其咒、符、诀同时并用。所以就有了“辰州符”赶尸的说法。

民间传说,“辰州符”是一种威力巨大的固定法术。“符”的主要作用是保护、镇守、驱逐或镇压邪恶势力之用。巫师们便通过“符”,使其产生长期效力。巫师有专用的“符”,世代相袭,传男不传女,无男传徒弟,秘不外传。

光绪年间的《龙山县志人物志》中讲述了一个名叫晏多略的人,是当时的龙山县城的人。有一年,白莲教从湖北来凤的方向进攻龙山县城,晏多略便带领一帮乡丁与白莲教作战。战斗中,忽然听到一声喊叫,他回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一个邻居被人刺中了右胸,前后洞穿,眼看就不能活了。晏多略心想,自己将人家带出来,却被打死了,怎么向人家交代呢?于是,他马上念上一段咒语,然后吐一口唾沫在手心,一掌拍在伤者的受伤部位,喊了一声:“起!”那位受伤的邻居突然就站起来,并且又拿起武器与白莲教展开了战斗。他胸口上的伤口也很快就愈合了。

大庸县志也记载了一个名叫“金钩李胡子”的人,善于治疗伤病。有一次,一位妇女患了乳痈,如果动手术,势必会触摸到妇女的丨乳丨房。金钩李胡子便念了一番咒语,将妇女的乳痈转移到屋前的一根中柱上,便在中柱上动手术,结果,中柱上脓血直流,而妇女却毫无感觉。不久就将乳痈割了下来。而妇女的伤病也很快就好了

巴岱雄和巴岱扎—苗民的两个“上天”

腊尓山苗疆崇山峻岭密集,河流穿插遍布,道路崎岖。众多的山脉和河流将苗疆分割成独立的区域,这大大削弱了村寨之间及苗疆与外界之间的联系和沟通。苗疆宗族社会以及合款和寨老制等社会习俗得到延续。

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后合款制度虽为流官制度所取代, 然而流官的行政影响可谓鞭长莫及, 腊尔山地方的社会治安和民事纠纷流官无法过问, 大合款虽然消失, 小合款依然存在。直到民国个别地方的合款制度仍然与保甲制度并存。这样, 苗族历史上的祭鼓社、议樃、合款、吃牛祭祖等等依然还有生存的空间。巫鬼仍然渗透于苗疆苗民的精神生活中,苗族的大型祭祀活动还是以宗族为单位进行的,如椎牛祭祖和椎猪祭祖。组织者、巫师及参与人都必须是本宗族人。“吴、龙、廖、石、麻”乃腊尔山红苗五大宗姓。苗族的祭祖活动,通常由苗老司(巫师)主持,且不乏巫术行为,腊尔山苗疆苗族原始宗教展现出顽强坚韧的固守性。

乾嘉苗民起义后的嘉庆二年(1797年),为严防苗族“聚众滋事”。凤凰厅同知傅鼐颁布了《收缴苗枪并禁椎牛通令》,宣称苗族椎牛“小则附近村落百十为群,大则聚集邻省苗人盈千累万。巫师妄言祸福,以惑愚顽,从前颠苗滋事皆由此起。”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三令五申禁止苗族椎牛,在1830年左右,腊尔山苗族就不再举行吃牛合鼓的合族公祭了,但除了傅鼐坐镇10年之久的凤凰外,其他地方家庭的椎牛祭祖—吃牛从没停止过。

我们在《清实录》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又苗人椎牛祭鬼。本干例禁。如上年署保靖县知县谢元模任内。因向瓮窠寨苗外委吴姓、苛敛陋规未遂。辄派役串同该管苗守备梁士金、将该苗外委锁拏押禁。该寨苗人积愤聚众。该道委试用未入流高以庄、到县说和。释放息事等语。”说明在腊尔山苗疆椎牛很难禁止。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21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21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