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咸丰皇帝的圣旨,沈宏富看了之后心里十分恐惧,想到田兴恕一世功名,结果得到了严处查办的下场,一世英名付之流水,前车之鉴,不得不防。沈宏富感到前途莫测,宦海深奥难测,官场风雨多变,说不定那天灾难会降临到自己的头上,同样得到了田兴恕的下场,到时悔之晚矣,不如趁早开溜,落得个清闲自在。沈宏富想到这里,早已心灰意冷,无心做官,此地不是久留之地,遂借口枪伤复发,请求皇上”恩准“告病还乡,穆宗看后,正合其意,立即复旨,准许宏富辞官归田。

清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沈宏富辞官回到黄罗寨家乡,老父沈岐山早已病故,看着这穷乡僻壤的家园,十分伤感,下决心要从黄罗寨搬走,迁到风景秀丽的镇筸城居住。在城南的南木坨买下毗邻的吴、杨两姓房屋,加以改造修建。住居一年之后,沈宏富因相信迷信,认为此宅不利于人丁繁衍,对家门很不吉利。于是,又于同治五年(公元—八六六年),自己亲自宴地查堪,选定了道台衙门对面的中营街,重新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四合院房屋,就是现在的沈从文故居。l902年l2月28日著名乡土作家文学巨匠沈从文,就诞生在这座房屋二进右侧的正屋里。如今是房屋依旧,斯人远去,岁月也是如此无情。沈宏富住进新居仅两年,由于枪伤复发,久医未愈,于司治八年(公于l869年)病故,年仅31岁。真是将星殒落,英年早逝,天地草木也皆悲泣。沈宏富死后葬于镇筸城西郊的蓬水井。

同治五年(公元—八六六年),沈宏富选定了道台衙门对面的中营街,重新修建了一座小巧玲珑的四合院房屋,就是现在的沈从文故居。

沈宏富当然墓碑正中醒目地刻着“皇清浩授振威将军云南昭通镇总镇才勇巴图鲁沈公宏富之墓”。“才勇巴图鲁”是沈宏富率兵入黔之前的官封赐号,可见宏富一直到死也没有承认清王朝加封给他的带有权宜之计的提督官衔。刚直不阿的沈宏富真是一代名垂青史的勇烈将领。

沈宏富征战连年,鞍马劳顿,很少顾及家人妻室,英年早逝后并未留下子嗣,丢下年青貌美的妻子张文绣独守空房。张氏夫人念及丈夫一身辛劳,独自一人撒手西归,感慨异常。为了能有一子相伴,继承丈夫留下的一份家业,便亲自作主为沈宏富在黄罗寨乡间看管田产的弟弟沈宏芳娶了一位苗族姑娘为妻。这位苗族姑娘可不负张夫人的的意愿,为沈家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沈宗泽,次子沈宗嗣过继给沈宏富做儿子,为沈宏富一脉传宗接代。这位过继给沈宏富做儿子的沈宗嗣后来就是沈从文的亲生父亲。沈从文报自己是苗族作家,就因为他的祖母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苗族姑娘,他的血管里流有苗族姑娘的血液。

而吴自发以另一种方式回馈了苗疆。

吴自发,清咸丰六年(1856年),奉辰沅道之命,带乡兵入黔。同治三年(1864年)自发因功升任镇远知府。当时镇远城乡房屋毁于战火,田园荒芜,人民流离失所。吴自发到任以后,首先招抚流难之民。令有业者复业,无业者,分耕荒地以尽开垦之利,借以稳定民心,安定社会秩序。继以开仓以济贫困,具棺材以殓遗骸。发放资金,给耕牛籽种,清查田亩,招抚流民垦殖。并捐俸沿山修城垣,兴立碉堡,修建桥梁。复兴书院文学,培育人才,设立试舍,以便考试,振兴文教,使地方求学风气日渐兴起。其它如施药材,舍棉衣,筹积谷,置宾兴,自发都视为己任。对于水利建设,亲自率有关人员,奔赴实地调查,于风木溪等处溪河,沿途设塘筑堰,先后开出良田一千余亩。

同治六年(1867年),自发升贵东兵备道。加布政使衔,镇居贵阳。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贵州黔东兵备道吴自发(别号诚斋)回乡探亲(吴系得胜营人),吴在与亲朋故旧闲谈中,对自己读书不多深表遗憾,同时,对故乡苗汉杂居,文化落后的现状深感忧虑,决心在家乡兴办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家乡子弟的文化素质。清朝朝廷曾发放一笔平蛮阵亡士兵抚恤银,其中有部分无人领受。清同治末年,吴自发将从无处发放的阵亡将士薪饷中拨出白银8万两运送回籍,要地方父老按镇远道府绘制的蓝图,在得胜营的万溶江三潭(即杨柳潭、罗布潭、漆树潭)之上的山丘,修建了一座书院,题名"三潭书院"。

同治十一年(1872),受吴自发之托,曾任浙江奉兴县知县杨(佚名)负责三潭书院的工程事务。清同治十三年(1874)书院落成,书院规模宏大,主楼巍峨雄峙于山顶,正院为三层阁楼,底层三大间,正中为中堂,为教师授业之所。中间装有六合门,饰以木雕方格梅花图案,天楼井藻彩绘,地板整齐划一。东西两斋可纳40余人。中层供生童住宿。东西配有回廊,回廊两端檐角高耸,檐流直下。顶层为藏书阁。楼面向南北倒水,中冒尖顶,四角突出飞檐。门前植以苍松翠柏,金银双桂,围以花墙,环境优美。得胜营的官绅请吴自发命名。吴念及该书院系用阵亡官兵的饷金建成,旨在为交通闭塞、文化教育落后的苗乡培养人才,以慰殒命将土的在天之灵,补己之过,命名为“新吾书院”。

光绪六年(1880),吴自发归里省亲,到该书院探望。见书院位于得胜营城堡外西南侧的一处山麓,东面为凤乾商旅要道,西为绕山麓东流的万溶江。万溶江源于拉斗羊,夹岸岩石嶙峋,水流湍急,可流至书院所在的山麓脚下与冷水溪会合时,则水流平缓,形成三个碧潭。人们依其形势,由上而下取名为漆树潭、杨柳潭、罗布潭。伫立书院则三潭在望,秀丽的景物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身临其境,吴自发觉得“新吾”二字未能言其志,便将它改为“三潭”,意为愿山川之颖秀钟于书院学子,使家乡人才辈出。

建于清同治末年的凤凰厅得胜营(今吉信镇)三潭书院

光绪二十二年(1886年)病逝于任上,享年六十二岁,部属遵照遗嘱将其遗体运回板参,埋葬于岩科寨。吴自发生前钦赐花翎、黄马褂、奋勇巴图鲁(二品)称号,身后诰封光禄大夫,追赠内阁大学士。

二十七、从辰沅河谷到腊尔山腹地—儒学在苗疆的涤荡

榜样—辰沅河谷的书院之风

沅水中上游的辰沅河谷大致在宋代就由于章惇开边而纳入“省地”,在“沐浴王化”中渐渐熏染着儒学之气。各朝代也希望以此为整个五溪和苗疆树立起榜样。

书院之名起于唐代,最初是国家藏书机构,从晚唐五代开始,逐渐衍变为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

唐代初,作为一代明君的唐太宗是吸取秦汉以来的历史教训,革新政治,以“仁治”代替“武治”,以维护国家的统一。被认为是五溪蛮地的沅陵以西地区是教化的重点区域。唐贞观二年(628),唐太宗下诏建龙兴讲寺。“龙兴”,富含政治意义。“龙”历代指皇帝,“兴”预示帝王之业在南蛮之地的兴起。“讲寺”之名则意味着该寺庙除弘扬佛法、讲授文明之外,还兼有为其他寺庙培养方丈、和尚等“合格人才”的任务。龙兴讲寺比南岳大庙还早建97年,比著名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早建348年。

龙兴讲寺,其背靠虎溪山,俯临沅水河,是一个无钉无铆的木质结构建筑群,共有14座建筑主体,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既体现了唐代的建筑结构,建筑布局按佛教寺庙规制。兴讲寺群体建筑装饰艺术极为丰富多彩,所有的木门窗棂格的花心裙板及横披,皆雕刻而成并加以彩绘,构图饱满,线条流畅,花样繁多,特别是大雄宝殿中的镂空石刻讲经莲花座,玲珑剔透,甚是精美,相传为明代所制。

龙兴讲寺在沅陵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建于唐贞观二年(628)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书院。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19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19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