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从清同治三年(1864年),张吉昌在洪江创建第一家油号开始,洪江经营洪江的油号逐渐增多。清代晚期,洪江知名的洪油品牌有:庆元丰的“岐山凤鸣牌”,杨恒源的“顶尖牌”,徐荣昌的“桐花牌”等十余种。油号遍布洪江,据后人回忆,洪江的“八大油号”在托口镇俱设有榨坊,雇佣工人每坊二、三十人至七、八十人不等,日夜用木榨榨油。“鼎盛时期,同业(洪油业)有十六、七家之多,运出洪油十二万担以上,值七百万(银元)”。这几乎占到到全湖南省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来往于沅江上运输洪油的轮船气势恢宏,来往不息,满载财富奔向当时对洪江人来说广阔的世界。

当时的洪江巨富全部都集中于油号商人身上,一、两百年前,对于财富的热切追求,就深刻的沉淀进了洪江人的血液之中,洪江人最津津乐道的故事,莫过于白手起家,一夜暴富,鱼龙变幻的油号创始人的生平。当时,洪江最富有的油号“徐荣昌”,其创始人徐东甫就出身农门,且自幼丧父,来洪江时,身无长物,从一名柜台学徒做起,逐渐成为富冠洪江的油号商人。当时的油号巨富几乎个个都是出身贫寒的学徒,在长期的一线工作中,逐渐掌握了洪油生产的流程和配方,然后另起门户。这些人原本世代务农,或家道早已败落,也有寒门秀才,社会上升的空间已经被断绝,而长期的乱世,一个手工行业的乍然兴起成为新兴行业,却给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注入了满满的创业激情和无限的可能性。以至于一时之间,“一个包袱一把伞,跑到洪江当老板的口号”成为无数洪江人传说的传奇。

由于洪江桐油中转的货运量大,洪江还专门有一种“洪油巨舡”的船,就像流动在洪江的航空母舰。

后来民国时期湘西著名文人沈从文先生在《湘西》一书中关于“常徳的船”中曾写道“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就是那沅水上的“洪油巨舡”,沅水上的“巨无霸”。每艘船的高度都在四、五层楼以上,它们沿着沅水码头一字排开,就像一条延绵数里的金龙,它们那被“洪油”漆得通明透亮的船体,在阳光下颇有些“日耀龙鳞万点金”的壮观景色。这些“巨无霸”的下面几层是货舱。上面才是住人的。五溪的船主都爱争强斗胜,总想把自己的船修建得出人头地。因此,每艘船上都是朱门玉户、金匾辉煌、红灯高挂、彩旗飘扬、假山盆景、鸟笼鱼缸、宠猫爱犬、管乐丝弦,美酒香茗、烟枪赌具,吃喝玩乐、应有尽有。这船上的“家”除了没有随身家眷以外,与陆上居家没有多大区别。船顶上还有时蔬菜圃、豆棚瓜架、鸡窝猪圈以备远航之需。看上去就像是一座座可以在水上移动的小村庄。

谁第一次见到这样大的商船时,心中都会纳闷:沅水滩多水浅,这么大的商船怎么能开得下去?又怎么能开得上来呢?原来这船是并不打算往返使用的一次*用品,当每年的春水猛涨,淹没了沿途的险滩时,船队便满载着“洪油”与来自黔滇缅印的宝货浩浩荡荡地经沅水、过洞庭,向长江的重镇汉阳府进发。到了汉阳府,商家便把货物及船一块儿卖掉,赶回洪江再打造新船,准备第二年的远航。沿途所及之处,为了迎接这一年一度的巨舡远航,也热闹得像逢年过节一样。有一首《沅水船歌》很形象地道出了沅水船工的酸甜苦辣:

抛妻别子洪江铺(洪江自古商业繁荣,宋朝就有了洪江铺的建置)

求神拜佛辰州府(在辰州府的伏波庙求神保佑一路平安)

兴高采烈常德府(在常德府领到了沅水全程的工资)

灯红酒绿岳阳府(安全驶过了八百里洞庭,在岳阳府尽情玩乐)

哭哭啼啼汉阳府(化光了盘缠的船工,只好沿途打工或乞讨回家)

除桐油外,大西南出产的国漆、木材、朱砂、五倍子、皮毛、金、银、铜、锡、珍珠以及东南亚、缅甸、印度出产的胡椒、肉桂、檀香、龙脑、乳香、没药、翡翠、象牙、犀角、生大象、活孔雀等宝货,都要在洪江换大船,通过洞庭、长江,转运到全国各地去,这一商业优势使洪江成了富甲大西南的商城,获得了“小南京”的外号。

门类众多的手工业和新兴的近代工业企业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古商城的商品种类。四而八方汇集的商品和本地产品,再加上附近农村流入的农副产品,使得洪江古商城的商品种类繁多、琳琅满日。洪江古商城上流通的商品不仅种类多,而且货流量也非常大。徽商、江西商人等利用自身的经营贸易优势,收购桐油、木材转销汉口、江浙,又从汉口、江浙等地贩食盐、布匹、百货等运来洪江,然后用苗船转往五溪流域及云贵各地。洪江老人现在还常念叨一句话“汉口千猪百羊万担米,比不上洪江犁头嘴”,犁头嘴是洪江的一个码头,尽管有一些夸大之意,但也可见当时洪江的繁华程度。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190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190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