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沅江流域上游所产木材运输用筏,筏之大小,随河面宽窄而定。当地自产地砍伐以后,其初因溪流狭小,并不用筏,而是将木段放入水中,顺水而下,流至河面较宽的集散地之后,才扎装成长约四丈、宽约九尺的小筏。这种小筏,有源出贵州清水江等地,经黔阳托口扎装的称为苗筏;有源出沅州晃县等地称为杂筏。以上木筏皆会合洪江,改装洪筏。洪筏宽约两丈,长九丈。每筏雇船夫七八人,筏上用松板蔑索搭成小屋三四间,顺流而下,经辰溪、辰州、桃源,直达常德,其间并不改筏。而酉水流域如永顺、保靖、永绥、古丈等地小筏,经辰州桃源运至常德,必须在辰州改装成辰筏。辰筏以九株为一排,根梢各凿一穴,贯以横木,叠成三层,前后各装一稽,以便摇动前进。沅江上游清水江木筏到达常德后,发往当地各埠装船转运销售的,称为挂帮,直接扎筏而下的,称为开稽。

放排让人感到最怕的是过滩。数千里水路的沅江,由于穿过雪峰山和武陵山区,故险滩无数。其中有名的有黄狮洞、辰洲滩、大江口、黄溪口、青浪滩、十里鬼哭狼嚎峪等等,最险恶的是沅陵境内的青浪滩。名震三湘的的青浪滩,“三十里波涛,三十里号子,三十里礁石,三十里吊脚楼”,滩中有礁石千座,将江水化为百川,行船走排,险而又险。下滩时,一不小心,撞上礁石或卷入巨大的漩涡,就会排散人亡,让老排工都谈虎色变。每一个滩头都命悬一线,每一个滩头都生死轮回,在这一个个滩头,一个个漩涡里,排工们洒下血泪甚至抛下枯骨。排工手里的竹篙,撑的既是他们搏击命运的雄心与勇气,又是家中老少待填的口腹,更是生存艰难的重担。

历史上的沅水青浪滩,现在已经成为水库

常德是湘鄂川黔交界地区最大的木材集散市场。外地如徽州、江苏、江西、湖北、湖南各帮木商,多来此交易。上游各地木筏,绝大部分都在常德解散,或用船运,或改装大筏运出,经洞庭湖以达汉口。运至汉口的木材,部分就此集散,部分复由汉口顺江东下,分配于九江、芜湖、南京、常州、上海等地。

从常德运至汉口及江南各地的木筏,由于路途遥远,浪急滩险,因此都改装成巨筏。巨筏的扎装方法是先将木材的根部凿空,中间贯以横木,粗木二十根为一排,细木四十根为一排,名为一页,以五页层层相叠,编成一架。数架首尾相连,组成一筏,小者三架,大者二十架。最大的木筏,长宽均达数十丈,木筏上面还建有房屋,多达四五间,屋上放置泥土,可以种植蔬菜,饲养家畜,俨然水上浮村,景观极为壮观。黔东南、湘西所产木材,自产地运至洪江、常德,再达汉口、江南等地,运输时间长则一年以上,短需一月不等。中途若遇风雨洪水阻隔,所需时日更多。

洪江窨子屋—浮华随流水来去

不仅清水江的木排在洪江中转,西南包括桐油在内的土特产也在洪江集散,形成了洪江的繁荣。

洪江自古既是驿站,又是商埠。洪江,古称雄溪,为“南蛮五溪”之首,夏为荆州之地,周末隶于楚,秦为黔中郡,汉为武陵郡谭中县,唐属朗溪县,宋置洪江砦,元设巡检司,明设洪江驿,清置洪江镇。

洪江城成形于元末明初,鼎盛于明末清初。据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洪江犂头嘴(今沅江路)已形成初具规模的物资交流集散市场,店铺林立,作坊成片,吸引了各地商贾前来经商,使古商城遂渐发展成港口商埠。

洪江位于沅水与巫水的汇合处,三面环水一而临山,在传统社会,以水运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南方,洪江居沅水上游,也就捉住了西南交通孔道,贵州、云南、广西部分地区及省内绥宁、城步、靖州、通道、会同、黔阳、芷江、新晃等县所产木材、桐油、药材、土纸等土特产品均集中洪江,沿沅水、经常德、越洞庭、入长江,销往武汉、镇江、上海及江浙沿海等地。沅水中上游所需的食盐、布匹、百货等亦经由洪江运入,故有“五省通衢”之称。清康熙二十六年,著名文人王炯在《滇行日记》中记载了“烟火万家,称为巨镇”的洪江,以“商贾骈集,货财幅辏,万物鳞次,帆船云聚”的水运交通便利,吸引了全国二十多个省的商家巨贾来此经商,集散物资,活跃商贸,传承家业,买地置房。

由于洪江水运的发达,造成和带来了洪江码头并立,千帆竟发,市场繁荣,商贾云集,成为了湘桂滇川黔的重要商贸中心和物质集散地。正是如此,众多豪族显贵,商家巨贾,小商小贩,工匠艺人,摩肩接踵,纷至沓来,在洪经商,置地买房,大兴土木,择业而栖。一时间,商贸活跃,经济发达,歌舞升平,灯红酒绿。

洪江的木材,早在明清前就“木材之坚美,乘流东下达洞庭,接长江而济吴越。”湘西盛产竹、木,凭沅、巫二水运输汇集洪江,小排到洪江,改大排运出,称“洪排”,滔滔急流,只需两天可到常德。后人回忆,在古商城的河而上几乎很难看到水面,码头上是堆积的木材,河而上是扎好的木排及各式船子,场而非常壮观。每家木行都有自己的“斧记”,相当于现在的商标,像印章一样凿刻在自家经营的木材上,看到“斧记”就知道是哪个商号,哪个老板的。

桐油是中国的船舶及“木构建筑”必不可少的防腐剂,洪江品牌的桐油以物美价廉被称为“洪油”,它与四川秀山的“秀油”同为中国的两大名牌。

熬制桐油在中国已经有着漫长的历史,隋唐时期中国的农民们已广泛利用桐油。如在西南,人们居住的房屋大多是木质结构,需要桐油涂制以防虫、增亮;油灯、油墨、油布、油篓、油纸伞等生活中常见的必须用品,也都离不开桐油;而在古代担任最主要交通运输手段的船运业来说,桐油更是必不可少。“中国普通用桐油最多者, 为油漆船之各部,凡夹板以至舢板,船之船体、船具, 咸利用桐油以避水族附黏船身及作防水、防腐之用。”所以,桐油熬制往往是这一带人们兼职谋生的技能,有大量家庭式的桐油作坊。但它和所有当时的手工技艺一样,始终只是人们生活的副项。

洪江产的桐油叫“洪油”。“洪油”大规模制作始于清嘉庆年间 (1796—1820 年),以桐油作原料,加入桐籽炒枯之后榨出的子油、洗油,熬炼而成。因其色红,海关称红桐油。销售镇江、上海及江苏、浙江等地”。这首先得益于洪江适宜桐油的栽种自然环境,自光绪二十四年始,洪江大规模植桐,再加上便利的水运条件,以及手工艺者在重庆“秀油”的基础上的反复改进工艺,洪油成为了洪江最为倚重的商品,畅销一时。洪油不是一般桐油的金黄或浅黄色,而呈现出质地浓艳的红色,因此也称之为“红油”,在江浙皖沿海一带,洪油被称为“顶红”,盛赞其为桐油中的极品。“其独特的防水、防渗、防蛀、防海螺、苔藓吸附的功能,成为涂抹木制海船底部的油灰的主要原料,

“一八六六年(清同治五年),有美船主某,偶携少许(桐油)返回(价值仅六十二美元,为桐油出口之始),经该国工业界试用获效,于是继续贩运,进口量逐增”,这是 最早的桐油出口记载。西方殖民时代真正决定国家实力排名的,只有海上霸权的归属。于是,当时所有的西方列强都在拼命造船造炮,船。而用桐油为原料制造油漆, 6. 5 小时就可干燥, 远优于亚麻仁油、苏子油和大豆油。于是,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无论是制造军舰、商轮、还是飞机与汽车, 作为最好的油漆原材料,桐油为扩军备战争取时间的特性变得以凸显。于是,桐油成为国家最重要的用以偿还外债的物资。

近代,‘五口通商’之后,随着桐油出口贸易的不断增加,洪油也“外销陡增,内销之数,反仅居百分之四十以内”。洪油远比桐油卓越的防腐性能、粘性坚韧凝着力强、色泽光亮、干燥性最富可免潮湿的特点,一直使其在市场上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和桐油中极品的美誉。

整个洪江地区的历史与洪油业的兴衰荣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清代开始,因为水利交通的便利,洪江就已经成为了湘西边陲最为重要的贸易集散中心,最繁华的商业都市。清代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王炯在《滇行日记》中对洪江的描述是:“烟火万家,称为巨镇”、“商贾骈集、货财辐辏、万屋鳞次、帆樯云聚”,而支撑起这一繁华景象的,则是洪油。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189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189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