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降苗听后,无不万分折服,苗人纷纷表示:“佥(众人)称仰蒙如此高厚恩施,从此各安生业,谁敢再有反复…”。和琳在鸭堡寨与湘西,苗族的对话,达到了他想要的目的。这个代表大会成为乾嘉苗族起义战争的转折点。许多苗族人从鸦堡寨会议中看到了希望,因而转移立场,从此成为国家的拥护者。

但是鸭堡寨会议是起义和战争还在进行,真正提出要求的人—起义军和苗族领袖并没有参加,虽然在对话中回应了苗族起义所要表达的一些诉求,但远还达不到与起义领袖一种平等的对话,体现的是朝廷为尽快结束战争的一种妥协,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善后六条》还在在客观上起着瓦解义军、破坏苗民起义的作用。

四个直隶厅和五万驻军—苗疆机构升级和军事调整

也就是这时, 清王朝为了更好地管制苗疆,普遍将苗疆的行政级别进行了提升。

首先将松桃、凤凰、永绥、乾州四厅,从一般“散厅”升为“直系厅”。清代的厅本来并不是固定的行政单位,因初期知府常把自己的副手同知、通判派出分防,专管某些事务,其派出之办事处名之为“厅”,以后就逐渐形成为固定的行政单位。此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不宜设州置县,也设厅,派同知、通判为其长官。

一般的散厅多属知府统辖,与州同级。直属布政司管辖的,称为直隶厅。直隶厅与府、直隶州为同级单位。清代在全国设有直隶厅四十一个,好家伙,湘黔苗疆一下子就占了四个,全国直隶厅的十分之一。

各厅长官一般都是同知(正五品)。各厅的属官有经历、知事、照磨、库大使、司狱等,所掌略同于府属各官。

各设同知一员,地位高于一般州县官,与府同级,直接归道署管辖。并定新设松桃厅经历、新改铜仁县县丞、松桃盘石营巡捡、乾州镇溪主簿,改为“苗疆调缺”。升凤凰厅城和乾州厅城巡检为“苗疆经历”,重其职守。另添设乾州厅巡检一员,驻河溪要地;麻阳县添设县丞一员,驻毗连风凰边境要道之岩门。这样,再加上原来在凤凰厅城设立的辰沅永靖兵备道道署,形成了以凤凰镇筸为中心控制苗民管制体系。

辰沅永靖兵备道乾嘉苗民起义期间凤凰成了总督、提督和侍卫内大臣们出出进进的总指挥部。事平后,留驻这里治苗的道员是加了布政使或按察使衔头的(仅次于巡抚)。道,这一建制在清代并不算很显赫的,但加上了兵备道衔就非同一般了,当时全国只有八处,多设在关外,用之巩固清王朝的后院。在西南地区,则只此一家。辖一州、三府、五厅、十四县,管辖范围广,道员权力大,在湖南有“半边抚台”之称。用现代的话说,即相当于半个省长。当时下辖一州,即靖州(今靖州县);三府,即辰州府、沅州府、永顺府;五厅,即永绥厅(今花垣县)、凤凰厅、乾州厅(今吉首市)、古丈坪厅(今古丈县)、晃州厅(今新晃县);十四县,即沅陵、泸溪、溆浦、辰溪.麻阳、保靖、永顺、桑植、龙山、绥宁、通道、会同、芷江、黔阳。湘西苗族地区的永、风、乾、麻、古、保、泸,则是全道的统治重点,凤、乾、永三厅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和琳还想到了设置苗弁—这也是回应起义领袖“苗子也要当官”的诉求…

和琳在进入“苗疆”不久,就陆续招抚了一些投诚苗军,让这些苗军随同打仗,同时给这些苗军按时发放粮饷,由朝廷从战时军费中支出。

而苗官的设置可能就和这些投诚苗军在扑灭苗民起义中的作用有关,和琳的初衷也许就是对这些降苗的战后作个安排,同时继续发挥他们的作用。嘉庆元年七月,和琳在《苗疆善后六条》中对苗官的设置做了设计:“此次各降苗内,节径随同官兵打仗出力,蒙恩赏给翎顶者,颇不乏人。应于此等降苗内,择其明白晓事众所推服者,照各省土官之例,每一营分酌设一、二人为土守备。土守备之下,酌设土千总、外委等,俾令管束苗民。其额数之多寡,以所管之寨落多寡为定。”

和琳的这个建议,得到朝廷的肯定,经军机处核议后,于当年八月份由嘉庆皇帝下旨颁行。此后成为“苗疆”的基本政策。

至于委任苗官的原则和条件,和琳的建议是:苗官必须由“降苗内择其明白晓事从所推服者”来担任。这就规定了担任苗官的人:一、必须是苗族;二、必须是“明白晓事”;三、必须是“众所推服”。

这三个条件用现代的话说,即民族成份、本人才干、群众基础。当然,任何时期、任何阶级都有其德才标准。可是,和琳这三条,基本改变了“向例汉人亦准承充,更无非是奸蠢无籍之徒”的原百户制滥、糟、杂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了苗族的尊严,给予了民族自理的部分权利。

和琳确定的还只是原则。嘉庆初期的苗官也许还有为了招抚苗族义军,不得不给以官职口粮,以定苗众,苗官点充由各统兵大帅全权定夺。

在军事调整方面首先撤消了清朝在苗疆内的全部军事设施。此前,在湘黔边境苗区,除如镇筸镇、铜仁府、永绥、乾州、松桃等道台、镇台、协台、厅台官署所在地驻有旗兵、绿营兵以外,还于苗疆内地如火麻营、强虎哨、晒金塘、仙镇营、鸭保汛、龙团、雅酉汛、栗林汛、暴木营等地设有军事据点四十八处,共驻清兵六千二百多名,这就大大限制苗区生产和苗民的人身自由。

当然,和琳撤消苗境内驻兵是为了实行“归并”,即将兵力集结于苗疆周围,以加强边界的防卫能力。而嘉庆二年(1797年)二月军机大臣阿桂、湖广总督毕沅、湖南提督鄂辉、广州将军明亮等镇压起义的大臣们也是沿着和琳的思路,在苗强边沿各州县增兵把守。

在苗疆东部,根据湖广总督毕沅奏议,以辰州为凤、乾、永三厅“苗疆门户”,“为云贵往来孔道”,“地方紧要”,将湖南提督由常德移驻辰州,并拨出营兵七百五十八名驻守,“就近稽查弹压”。征湘西苗疆南部,如麻阳之石羊哨、岩门。高村、烂泥(今兰里)等处苗民出入之重要孔道,均添兵防守”。

将苗疆西北四川境内之酉阳、秀山等州县之绥宁营升格为协,在原设军额六百一十一名的基础上,添兵八百六十九名,共一千四百八十名;将四川彭水、黔江原设之一营归绥宁协管辖,以壮声势。其接近湘黔苗区的汛堡,如秀山县之洪安、平块、峨容、平荼、石堤、石耶、滥娇、巴家.邑梅等汛,均增兵防守,计共驻兵六百五十亲名。“如此均匀添设,庶声势更为联络,足资控制,而营汛益昭严密”。

在苗疆西部的松桃、铜仁两厅县之苗区,在原有兵力基础人也增兵防守,计共两协。其中松桃协驻副将一员,都司一员,游击二员,守备二员,干总八员,外委、额外委共三十二员,共计驻兵二干六百一十五员,设十四汛(后增至十五汛),建碉卡一百一十座。铜仁协则驻兵一千四百余名。这些驻军及其碉卡,多数分布于苗疆边沿和苗疆城乡要道上,相距一二里或数里,一旦有事,彼此声援。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15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15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