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对男孩子也有相应的教育。男孩子必须学会犁田、播种等基本生产技能。春耕季节,父母亲带领小孩劳动的场面随处可见:母亲在前面掏沟,小孩则在后面跟着抛洒包谷种子;父亲坐在田埂上指导男孩子犁田,不时还要纠正一下扶梨的姿势,一般要求两犁两耙。

苗族人要求对父母要孝敬,对兄弟姐妹要友爱,尊敬长辈,爱护晚辈。要求孩子遇到长辈时“喊人”;大人遇到孩子时要表示亲切,给见面礼;去拜访长者或亲属要带礼物以表示敬意。

苗家的好客,沈瓒的《五溪蛮图志》“饮宾客”就有描述。

苗寨人还常通过谚语、俗语、歌谣等方式传授生产、生活和自然知识给下一代。人们把根据自己直接的观察总结出来的天文历法、节令知识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编成通俗易懂的谚语或歌谣。这些谚语或歌谣都是农作经验和时令预兆丰欠的总结。

苗乡老人过世时要“打绕棺”,有若干堂目,每晚只打一堂,每堂历时十二小时左右。于开吊当晚行之,亦有数日前即行者,内容有的分男女,如亡者为妇,打《血盆绕》,亡者是男打《失亡绕》,而《迎灯绕》男女均可用。还有《弥陀绕》、《香山绕》等。上述各场,开始都要请神,末尾都要散花送神。倘若丧母,便有老母养育之恩唱段。唱者腔调深沉悲哀,闻者凄然泪下。诉说母亲生儿育女的千辛万苦,作为子女要永远牢记,并以父母为榜样教育好下一代。在进行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全家的男女老少都应在场,孩子们在这种榜样的熏陶下,“孝”的观念就植根在幼小的心灵中,达到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

苗族人勤劳勇敢,憎恶好逸恶劳和不劳而获。苗族家庭中常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一条毛虫坏一锅菜,一根烂线坏一匹布”,并教育孩子不能图意外之财,不贪小人之利,不拾他人丢失于路旁的钱币、手帕、腰带等,因为捡来的钱币只能代表买药钱,捡到手帕就会有擦不完的泪,腰带代表了抬棺材的绳子等,使孩子们从小在心灵深处就埋下了凭“劳动求生”的种子。孩子从小就开始从事简单的劳动,再大点就随父母外出劳动。

如果某一家要办喜事或丧事或建房等,全寨的人都会自觉去帮忙。正如婚姻礼词中所唱:“从大路上来的亲戚熙熙攘攘,从大道上来的挚友攘攘熙熙,挑着成坛成瓮的酒呀,抬着成巴成块的肉哟,坐满庭院,庭院生辉”。遇上农忙,更是互相帮助,不要酬谢。这时孩子们力所能及的事,父母就叫他们去“凑热闹”,在凑热闹的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培养了“和”的观念。

这种群体意识的形成是由于腊尔山苗疆长期处于未开发或半开发状态,其生存环境是严酷的。苗疆与外部世界的交通主要依靠沅水及其各支流。由于交通闭塞,凡山里大宗山货运不出去,内销极其有限,卖不出价钱;土地又贫瘠,若逢世道太平,又能风雨调顺,土地所出尚可供其温饱。倘若遇上旱、涝、虫灾,日子便极为难熬。地理环境又是那样险恶,陡坡悬崖,恶滩急流,瘴疠之气,毒蛇猛兽,抬脚便可遇上。稍一不慎,或被蛇咬兽伤,或失足落坎,或中暑发痧,一个活鲜鲜的人,转眼便成地下之鬼。未了生存,必须整个寨子团结一心。

而苗疆基本没有学校教育。据地方志记载,自明代在苗区始有读书人“讲学于辰州虎溪”。但直到康熙五十四年,清政府在乾州建厅治,乾州仍无厅学,只设了一个临时的“镇溪所学”,乾隆元年方改沪溪训导部为乾州厅学训导。

“死好”和“死丑”—苗民的生命轮回观

在腊尔山苗民心中认为一辈子基本责任是实现繁衍,求得生生不息,避免断裂。换言之,就是要追求生命的连续。正是在这样的生命伦理的规约下,苗族人虽贪生但并不怕死(正常死亡),因为死可由人变成神并回到祖先故地与先祖团聚。

在苗族的丧葬习俗中,将死亡分为“死好”与“死丑”两类。苗人对所谓的“死好”的判定,就是泛指在通常情况下发生的那种衰老生病、寿终正寝的死亡。

这里,“死好”必须同时满足如下的一些条件:一是死者必须是“成年”人,也就是死者已经婚育并已经有了后代,没有“成年”的人死亡最终被列为“死丑”。二是死者临终断气时必须是在自己的家里,不能死在“外面”。三是死者的遗体必须是没有受到破损。在苗族“命”观念中,“死好”成了一种默认的生命终极目标,因为“死好”在苗寨中可得到“死丑”无法得到的礼遇,即死者将得到其后代及亲属依据经济条件予以的“厚葬”。

如在苗疆,“打绕棺”是人们对道师及绕棺班子成员在丧家为亡魂进行超度的一种通称,是一种重要的祭奠活动。一般是老人或有儿女的中年人或是无儿无女的但有侄儿侄女的中老年人去世后才有资格请道师来“打绕棺”进行超度,因为他们是“死好”,而年轻人或小孩死亡是不能请道师来“打绕棺”的,顶多只是请道师来为他(她)开路(“打绕棺”的第一个程序,意思是为亡者指引去西方的路),其余的就不能做了,因为他们“死丑”。

操办葬礼期间,死者的后代(后辈)要为死者披麻戴孝,各位亲戚朋友均会前来奔丧,悼念并送礼若干;在安葬之前,要请“地理先生”择地,寻龙穴并请“道师”来“打绕棺”。“巴岱扎”在祭奠过程中主要是进行“放死神”来让亡魂回到祖宗之列。

“打绕棺”的天数不定,主要有三天两夜(俗称“押三朝”)、五天四夜(俗称“押五朝”)、七天六夜(俗称“押七朝”)。因“打绕棺”要花丧家很多精力、财力、物力,所以一般情况下丧家都只选择三天两夜。当然也有例外的,如果丧家要求看日子(即挑选吉日下葬)的话,那天数则另定,但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超过七天六夜。“打绕棺”的类型很多,有十王绕、药王绕、弥陀绕、地藏绕、观音绕、血盆绕等等。十王绕仅限于男性亡者用,若亡者生前所犯罪孽太多,则打十王绕为其解罪;若亡者(无论男女)是因病而亡的,则打药王绕来为其解除药神的纠缠;血盆绕专门用于女性亡者,主要是用来表达孝子报答亡母的哺育恩情,为亡母解除十月怀胎之苦;弥陀绕是做斋,需要的天数多,过程繁琐,精力、财力、物力的花销都很大,一般的丧家都不主张打这种绕棺。究竟要打哪种绕棺,则由道师根据亡者的情况和丧家商定。就本地而言,一般情况下都是男性亡者打十王绕,女性亡者打血盆绕。

在绕棺的每个环节里,巴岱扎(汉人称道士)都要打卦,看卦像,这是苗族的一个习惯习俗。如果是“顺卦”,就可进行下一环节,如果不是“顺卦”,则要继续打,直到出现“顺卦”。此外,还要看兆头,如在整个过程中,道师和丧家都十分在意放在棺材下的地府灯是否一直都亮着,若一直亮着就顺,若中途熄灭,则表示不顺,会出现不顺的事情;在村外烧亡者的衣物时要看烟子的飘向,若烟子向墓地的方向飘,就表示一切顺利,若烟子向村子的方向飘,就意味着村里还会有丧事发生。在绕棺过程中凡是出现不顺的兆头,巴岱扎都要作法(小型的巫事)来为丧家进行弥补,防止不顺的事情发生。丧家不会十分在意巴岱扎在绕棺过程中的唱辞是否优美动听,他们关心打的每一个“卦像”,好的“卦像”不仅意味着亡魂此去阴间很顺利,而且意味着活着的家人一切顺利。再比如,在过程中有一环节巴岱扎给家庭每位成员打卦,尸体除臭术,在发丧过程中在棺材头定鸡一直到墓地等都是苗族的巫。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7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7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