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土司每年向朝廷交纳一定的租税,称为“秋粮”。据《湖南通志》载: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四地三土司每年秋粮共二百八十两,永顺一百六十两(包括龙山在内),保靖九十六两,桑植二十四辆,皆土司交纳。虽有秋粮之名,实不从田亩征收。所支秋粮,即从火坑钱、锄头钱、烟户钱中获得。土司秋粮俱令舍把以老戮称收,其戮每银一钱,有重三四钱不等者,永顺则名火坑钱,民间烧锅一口为火坑一个,征粮若干;保靖则名锄头钱,民人一锄入土,征银若干;桑植则名烟户钱,即火坑之类。

土司每年向土民征收食米并鸡鸭肉肘、黄蜡,逢年过节索要“节礼”,即使是“无力穷民,亦必拮据以供。”每用人夫,即令各舍把照户摊派,并无夫价,名曰当差。

“山多田少,刀耕火种”是土司区农业生产情况的总体描述。永顺《彭氏族谱》:永邑山多田少,刀耕火种。方春,祈木藻草,举火播之,名曰剁舍。食以穆子、小米为主,稻谷则多仰给于永定卫大庸所。乾隆《永顺府志》卷十:山农耕种杂粮,于二三月间藻草伐木,纵火焚之,冒雨锄土撒种,熟时摘穗而归。同治《保靖县志》卷三:山多田少,刀耕火种。嘉庆《龙山县志》:邑山多田少…藻草伐木,纵火烧之,谓之“烧舍”,种植杂粮甚茂,而包谷尤为大庄。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刀耕火种,日食杂粮,以小米、穆子为食。

“喜渔猎”是土司时期生产生活的另一种情形。光绪《古丈坪厅志》卷十:土籍重农耕,男女合作,喜鱼猎。乾隆《永顺府志》卷十二载:龙山,深林密著,往日皆土司围场,一草一木,不许轻取。每冬行猎,谓之“赶场”,先令舍把、头目等视虎所居,率数十百人用大网环之,旋砍其草,以犬惊,虎奔则鸟铣标枪立毙之,无一脱者。

“善纺织”反映了土司时期的手工业情况。乾隆《永顺府志风俗》载:“《龙山县志》云:土妇颇善纺,织布用麻,工与汉人等。土锦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用一手织,一手挑花,遂成五色。其挑花用细牛角。《桑植县志》则云:妇女饲蚕、纺棉、习缝纫。”嘉庆《龙山县志》卷七也载:土苗妇善织锦裙被,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挑制花纹,蝙斓五色。

土司区土人服饰常常是短衣、赤足、垂耳圈、喜斑斓色服是土司时期服饰习惯。乾隆《永顺府志风俗》:土民散处山谷间,男女短衣跌足,以布裹头,服斑斓之衣。重农耕,男女合作,尚巫信鬼,语言侏漓,不识文字。喜垂耳圈,两耳累累然。土司旧志曰:重岗复岭,陡壁悬崖,接壤诸恫,又连汉地,苗土杂居。男女垂髻,短衣、跌足,以布勒额,喜斑斓色服。重农耕,男女合作。喜渔猎,食擅,信鬼巫。

獠的消失—仡佬、土人、苗人

大约到唐宋时代,獠人中的“峒”这种农村公社组织开始瓦解。各地獠人就地单独或结合周邻的同源人们,逐渐形成不同的新民族。武陵獠人逐步分化演进为许多民族,也就是说,许多民族,如苗族、土家、侗族、水族等都有獠人的身影。

朱辅《溪蛮丛笑》叶钱序云:“五溪之蛮皆盘瓠种也,聚落区分,名亦随异。源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獦(苗),曰摇(瑶),曰獠,曰撞,曰狍栳。”将“獠”与“仡佬”并列,显见宋人已自觉到其为两种不同的民族。

而仡佬从獠分化出来,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与华夏文化接触过程中,逐渐改变或放度了獦头(砍头血祭)及食人的习俗。遍查文献,《魏书僚传》所载第六、第九两条习尚,绝不见唐宋以来的仡佬族,而其余诸条,如(一)干栏居屋;(二)以铜鼓为贵;(三)习鼻饮;(四)竖棺而埋;(五)嗜犬;(六)能纺织等,各种文献仍多有记载,在仡佬族习俗中长期余留。正是獦头与食人文化风俗的消失,使同于仡佬的“葛獠”不再具有“獦头獠人”的涵义,后世反依据其衣着及习俗的某些差异,从内部将他们分为“红仡佬”、“花仡佬”、“剪头仡佬”等等。

宋时五溪“仡佬”已以专门的民族民称出现,但并不是现在的仡佬族。

史书明确记载五溪的仡佬,始于唐代。《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在叙述锦州洛浦县(今保靖)的沿革时写道:“洛浦县,先天二年分大乡县置,以县西洛浦山为名,县东西各有石城一,甚险固,伦僚反乱,居人皆保其土。”众所周知,仡佬族是古代仡佬人的后裔,因自称“仡佬”而得名,史书所载的仡僚、葛僚、蔼僚、仡佬等,都是历史上仡佬声音相近的不同汉文音译。此作为族名的保靖仡僚,无疑是仡佬的汉译之一。这也是仡佬作为族名的最早记载。

五代时,仡佬在五溪活动于史无证,但据《九国志楚志彭师暠传》:五代时五溪地区“其蛮有六种,盘氏为大,即盘瓠之种也”即谓当时这一地区生活着六种少数民族,以盘瓠蛮(为苗、瑶族先民)势力最大。结合唐时五溪已有仡佬分布及宋代这一地区仍有仡佬居住分析,推测五代时五溪地区六种少数民族之中包括有仡佬应大致不误。

宋代时史书对五溪地区仡佬的记载较多。《宋史蛮夷列传》云:北宋“宝元二年,辰州估僚三千余人款附,以州将张昭鼓招辑有功,进一官。”考虑到仡佬族除自称仡佬外,因方言不同,还有一些其他相近的自称。故颇疑此辰州之估僚,也是仡佬的汉译之一。此外,《路史》卷三十三引《辰州图经》说,当时五溪泸溪县有四种民族,其中之一为“仡僚”。而且,这时湖南的仡佬,有一部分似乎进人了洞庭湖区。崇宁年间,诗人黄庭坚经过洞庭湖时,曾作有《过洞庭青草湖》诗,诗中末尾有“行矣勿迟留、蕉林追蔼佬”之句”,是当时洞庭湖区可能也有仡佬。

北宋时湖南的仡佬,大概已广为人知。故宋人米芾在其寄薛绍彭的诗中,竟称唐代湖南籍僧人书法家怀素为“噶僚”。靖康之乱后,中原文人纷纷避难南方,因而南宋时对南方尤其是湖南的少数民族也有更多的记载。《舆地纪胜》沅州“古迹”云:沅州西南有仡僚。同书卷七十二引《靖州图经》曰靖州一带“族类尚有仡伶(侗族)、仡僚之号”。宋代沅州、靖州等地有仡佬,《方舆胜览》卷三十一也有类似记载。又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四中说:“辰、沅、靖州蛮, 有仡伶,有仡僚,有仡榄,有仡偻,有山瑶”。文中的仡僚即仡佬,而仡榄、仡偻皆音近仡佬,当也是“仡佬”相近自称的汉译。此外,《朱子全书》,卷五十也记载:朱熹任职湖南时,“见说溪洞蛮傜略有四种,曰僚,曰仡,曰伶(侗族),而其最轻捷者曰猫(苗族)。”这里所说的溪洞蛮傜,主要是指当时分布于五溪地区的少数民族,文中的仡即是仡佬的简称。

獠和其他民族融合,还产生了仡伶,也就是现在的侗族。宋时已渐将“洞”、“峒”专指侗族。

在南宋一代,《宋史蛮夷列传》载有“沅州生界仡伶副峒官吴自由”、“峒官杨友禄”,更把侗族青壮与“山徭”对举称作“峒丁”。而《元史地理志》、《炎激纪闻》卷4,则进而将“洞民”、“峒人”专称侗族整体。不仅如此,侗族自称的汉译在宋时已见于记载。《老学庵笔记》券4说:“辰、沅、靖州蛮,有仡佬,有仡僚,有仡偻(伶),有山瑶。”宋朝朱辅《溪蛮丛笑》中记载:“五溪之蛮…沅其故壤,环四封而居者,今有五:曰苗、曰瑶、曰僚、曰仡伶、曰仡佬。”《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中记载:“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其田给仡伶杨姓者,俾田作而课其租”,“卢溪诸蛮从靖康多故,县无守御,仡伶乘隙焚劫”。史籍《炎徼纪闻》中记载:“猫(苗)、仡、伶、僚四种,皆溪洞民”。

水族也是宋时由武陵獠人初步形成。《宋史蛮夷列传》载有宋太宗时西南七番首领龙番“遣使”率“诸蛮来贡方物”,“令作本国歌舞,…询其曲名曰水曲”。“水曲”即水族音乐。水族自称为“虽”,故汉译音近之“水”。此三族皆由武陵僚人或由他们与附近僚人相结演进而成,故《炎激纪闻》卷4称“仡佬一曰仡僚”,明人邝露《赤雅》称侗、水两族皆“僚类”。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4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4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