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活动在长江中游的沅湘一带的诸蛮的一支——五溪蛮,当时又称溪蛮或溪人,因其所居而形成为许多分支。《后汉书》、《资治通签》中所记载的武陵蛮、五溪蛮、长沙蛮、零陵蛮等都属盘瓠蛮的分支。主要活动在洞庭湖周围的荆、湘等州。魏晋南北朝时,分布沅水流域的蛮族,“种类繁多,言语不一,咸依山谷”。“繁种落,异君长”。各朝廷对诸蛮却是“户口不可知也”。从而形成为一个有别于汉民族的民族共同体。

这一时期除西晋实现过短期统一外,一直是南北对峙,南北双方争夺的焦点是东部的淮水流域和西部的汉水流域。连年战乱造成边境土地荒芜,人口流亡,为蛮族出山提供了有利的历史时机。特别是两晋之际,随着西晋王朝的崩溃,中原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南下掳掠人口,东晋政权无力还击,一度退守长江防线,长江以北许多地方一度成为政治权力真空,这为蛮族出山提供了极佳的机会。

“武陵蛮”利用这一有利时机,曾大量东移北上,进入江汉平原,甚至到达河南、山东南部地区。《魏书�6�1蛮獠》载:“蛮之种类,盖盘瓤之后,其来自久习俗叛服,前史具之,在江淮之间,依托险阻,部落滋蔓,布于数州,东连寿春,西通上洛,北接汝颖,往往有焉。其于魏氏之时,不甚为患,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族类,渐得北迁,陆浑以南,满于山谷,宛洛萧条,略为丘墟矣”。《周书�6�1蛮獠》也载:“蛮者,盘瓤之后,族类番衍,散处江、淮之间,汝、豫之郡凭险作梗,世为寇乱、逮魏人失驭,其暴滋甚”。以至中原之地的豫州“蛮多华少”。

蛮族分布区的扩大主要呈现出北上与东迁的势头。从地形上看,总的说来,是由今湘、鄂两省比较崎岖的丘陵地带向汉水、淮水流域比较平坦的地区迁徙。因此蛮族居住区扩大的过程,实际主要是从山险之中出居平地的过程。在迁徙过程中,不仅“种类繁多”的蛮民内部界线被打破,以至难以区分,而且“宋民赋役严苦,多逃亡入蛮”,并且江淮和江汉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蛮族自身发展。

但是,还有相当部分的溪人留在沅湘山区,刘宋时期“蛮民归附者,一户输谷数解,其余无杂调,而宋民赋役严苦,贫者不复堪命,多逃亡入蛮”,各王朝残酷的徭役使得大批的汉人深入山区或蛮族居住区,蛮族在迅速地汉化。南齐时,隶荆州的护南蛮校尉被栽省,标志着荆湘一带汉族与溪人融合高丨潮丨的终结。

所以长江中下游诸蛮既没有出现象北魏孝文帝改革那样的大规模的汉化运动,也未出现整体民族完全被汉化的事实。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其提供了无限的生存空间,因而当大部分蛮夷被融合之时,仍有一部分蛮夷留在山区,依其自然条件而顽强的生存着。这些群居的蛮夷,后来演化为我国南方其它少数民族,“自巴蜀以东,历湖南北,桂、岭、云贵千里溪啊,山著之中、曰犵、曰獠、日獞、曰狑之类、几十数种,皆蛮也”。所以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族融合,就其广度和深度是不及北方的,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

“砦”的内外——五溪蛮族的“滋蔓”

秦汉以后,武陵地区东部主要为“武陵蛮”,《汉书�6�1南蛮西南夷列传》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黯,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高辛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授,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姎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汉代蛮族的邑相当一个农村公社,邑有“邑君长”,被称为“精夫”(这种精夫可能已经开始世袭),在反对外来侵略,主要是抗拒政府暴掠时,许多邑落开始按地域联合起来,如澧水流域的组成“澧中蛮”,溇水流域的组成“溇中蛮”,甚至组成更大规模的“武陵蛮”,但这种组织还不具备政权性质,它具有临时性战事结束即多自行解散或瓦解,这只是一种战时的暂时军事联盟。 “邑落相聚”都是临时的,事后“尽归邑落”。

蛮族之所以不能组成一个民族政权,一是蛮族自身水平没有达到这个要求,二是蛮族都在政府郡县统辖范围之内,虽不能完全控制,但已被政府分割,因此也很难大规模联合。邑众称“姎徒”,他们按口(武陵蛮、板循蛮)纳赋税,可见他们实行以户为单位的个体生产。蛮族内部的阶级对立似不明显.其剥削主要来自外界即政府负担。

魏晋南北朝时期,蛮民迁徙甚繁,加之他族的混入,蛮族血缘纽带更加松弛,农村公社向村落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时蛮族中产生了许多称为“柴”或“砦”的地方组织,《宋书�6�1夷蛮传》云:’’随王诞又遣军讨沔北诸蛮,袭浊山、如口、蜀松三柴,克之,又围升钱、柏义诸柴,蛮悉力距战。”同卷云,晋熙蛮梅式生因功封高山侯,“食所统牛岗、下柴二村三十户。”下柴既称为村,可以看出,“柴”、“砦”和后面村寨相似。 “永明初,向宗头与黔阳蛮田豆渠等五千人为寇,巴东太守王图南遣府司马刘僧寿等斩山开道,攻其碧,宗头夜烧砦退走。”

《宋书》中的“柴”与《南齐书》中的“砦”当是同义词,“砦”和宋代出现的“寨”一样,初期是守卫用的栅栏、营垒。如:《三国志�6�1朱桓附朱异传》:“多设屯砦,置诸道要。”显然蛮人的“柴”或“砦”初期用来军事防御,所以要“设”、要“立”,但后来蛮人之“柴(砦)”一方面自然有防御之作用,但另一方面又具有村落的意义, 演变成征税、治安等施政对象。”特别是一些“柴”已有了固定的名字,如浊山、如口、蜀松、升钱、柏义、百方诸柴,说明这些“柴”已是固定的聚落了,与村别无二样,以致《宋书�6�1夷蛮传》称“下柴”为村了。同时,一些所谓蛮人之“城”,也当多是这种“柴”或“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城”。《南齐书.蛮传》云:“其武陵酉溪蛮田思飘寇抄,内史王文和讨之,……思飘与文和拒战,中弩矢死,蛮众以城降。”这种城更象是守卫用的营垒,也即砦。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小说在线阅读_第2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ahada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湘西记忆之一——苗疆第2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